基于空间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以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为例

2020-10-12 07:01张羽清周之澄
中国名城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石山空间旅游

张羽清 周之澄

导语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这标志着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1],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2]。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中,如何保护与挖掘潜在旅游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开发模式,合理打造现有旅游环境,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和提高开发效率,是目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

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的石山下村(以下简称石山下村),有着优良的乡村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运营模式。当地在现有基础上深入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性旅游资源开发和进一步挖掘旅游潜能,打造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旅游产品,创造当地旅游经营者的效益最大化,创新多维度发展与建设城乡融合的乡村旅游新途径,对我国其他乡村旅游发展有借鉴作用。

1 新时代乡村空间营造是乡村旅游创新的关键

1.1 基于“三重体”的乡村空间,体现乡村旅游的多维度诉求

乡村旅游即感受乡村的农业风光、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乡村空间[3],所以体验乡村空间成为乡村旅游的直观体现,也是衡量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准。列斐伏尔提出的社会空间“三重体”中,哈尔法克利[4]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三重体认知体系(图1)。

图1 哈尔法克利的“三重体”乡村空间认知体系图

乡村地域,由特定的社会空间演变而来。乡村居民的日常生产活动,及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具有强烈的属性认同感,是乡村的物质维度。乡村表述,是通过特定的设计语言将空间、产品呈现给人,是空间的精神维度。乡村生活,则包含了个体和他们的认知、活动中的社会要素。例如乡村的商业行为,经营者和参与者的互动等,是乡村空间的社会维度。乡村空间中3个维度为一体,相互区分又相互融合。

乡村空间表述和乡村生活都在乡村发展历程中参与、维持或改变着乡村地域空间,而他们也受到乡村发展本身的影响[5],间接折射出不同时期乡村旅游的水平与特色。例如旅游萌芽期,农民开始兴办旅游服务点和采摘园是一种乡村生活的初步体现,农民通过将农副产品销售给游客,以带动乡村经济为目的,故乡村表述与乡村地域的体现较弱。而乡村旅游成熟期,需要全方位开发乡村空间,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空间后,从感受乡村地域、享受乡村产品、体验乡村表述的乡村三维度(“三重体”)共同融合、发展与叠加的空间中感受乡情、体验乡景、记住乡味、带走乡愁。

1.2 乡村空间营造,涵盖了乡村旅游的多方面内容

乡村空间里的乡村生活、乡村表述和乡村地域是紧密协同的同一体。我国乡村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塑造了乡村关系和地域文化,其旅游资源、产品和经营者构建了乡村空间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维度内容。

1.2.1 乡村旅游资源反映出不同的乡村空间类别

就乡村旅游资源而言:我国乡村资源主要从乡村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与建筑景观、田园景观、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和民俗来分类。按哈尔法克利[4]的乡村空间定义,主要从各类资源上反映出不同的乡村空间类别(表1)。

由表1可见,乡村空间中以乡村地域自然生态景观类别为主,而最能体现综合乡村空间类别的乡村资源,便是与乡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由“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5个类别空间组成。

1.2.2 经人工转化后的乡村旅游资源才能带来旅游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资源只有经开发、转化为具有市场生命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才能带来旅游产能经济效益。上述5大不同空间类别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可开发成:农家乐、度假村、民族民俗风情园、观光购物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乡村俱乐部和农村学习园等不同旅游产品,而其依托的旅游资源也间接折射出其不同乡村空间所对应的不同旅游产品内容(表2)。

由表2可见,乡村旅游产品作为乡村旅游业的核心,它与乡村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是乡村物质、精神和社会“三重体”认知体系内容的实体化体现[6]。而乡村旅游产品内容并不能完全覆盖“三重体”乡村空间中所有的乡村产品。即:无法完整体现乡村所有产品包含的物质、精神和社会内容,还需在以后建设过程中弥补缺漏。

1.2.3 乡村空间的营造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的重要任务

就旅游主体(供给方)而言:乡村旅游产品和资源是旅游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就游客角度(需求方)而言,乡村产品和资源是经营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供给方和需求方对产品的认知需求不同,则形成了我国乡村旅游不同的经营模式。例如,需求方除了乡村购物外,还重在从乡村自然景观、文化民俗、乡村邻里氛围等反映“乡村性”的特性中,获得购买体验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满足感(即“满意度”)[7];而经营者(供给方)作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则力求在销售农村产品或提供的旅游服务中获得更多产能经济利润[8]。

目前,零散粗放型农村产业经济显然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游客的多方位需求,同质化商品、民俗、农家乐等俨然已使我国众多乡村失去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游氛围。所以打造综合反映乡村物质、精神和社会“三重体”的乡村空间,是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乡村性”是乡村生产、生活的核心,更是乡村旅游经营与销售的核心[9]。乡村空间的打造简言之就是打造乡村游氛围,给游客创造一个物质、精神和社会全方位的“乡村体验”地。如何提升新时代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产品打造和经营者3方面高质量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其基于“三重体”的乡村空间打造是一个绝佳突破口。

1.3 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创新,重在乡村空间的创新

现代游客对乡村旅游多元化诉求催生了供给侧的新变化。目前在供给侧方面,大部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已逐渐改善,在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兴起,部分乡村提供了具有丰富民俗节庆互动体验和土特产品供应链的同时,其旅游产品(旅游项目)逐渐向“追求生态、亲近自然、参与互动、体验农村经济、休闲康养和追求乡村文化内涵”方向发展。

这种由市场需求、产品供给变化,继而引发乡村旅游业出现的新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求乡村旅游内容具有乡村地域性特色的物质维度,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农业文化,提升乡村表述的精神维度,同时要增加让游客能够体验乡村生活的产品,最终发挥乡村旅游地区对地方文化的发扬和对经济带动作用的社会维度,这3个维度层面,共同形成了需要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与必须创新的乡村空间(图2)。

图2 打造新时代中国乡村旅游供需关系与创新的乡村空间图

表2 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与“三重体”乡村空间的联系表

1.3.1 充分挖掘乡村具有地域特色的现存、潜在旅游资源,凸显乡村空间的独有地域性特征

乡村空间的整体结构和布局是地域特性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反映了自然地理的实体特征[10]。所以一方面要在挖掘乡村空间上尽量维持原生态风貌、建筑形体等,尊重传统农耕文明;另一方面要凸显乡村空间唯一的地域性特点,对乡村旅游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介入式或创新式设计引导。尤其对乡土景观营造、生产空间升级、人文空间传承等方面,保持旅游乡村本色和野趣等,是新一轮乡村规划的重点(图3)。

图3 营造地域性的乡村空间图

1.3.2 进行旅游产品创新,满足游客对产品多样化的文化、精神层面需求

在依托乡村现有潜在旅游资源优势下,呈现“文化、生态、科技、休闲、乡村”五味齐全的创新性旅游产品,以体现乡村空间提档升级中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旅游服务的核心[11]。例如: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走乡村旅游生态化道路,将绿色生态与健康、养生、养老相结合,满足现代游客品尝土味、购土特农副产品的时尚、养身、养老等新需求;打造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为一体的组装试验基地,以高科技手段展示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科技含量;增加游客体验休闲互动型感受的“乡愁”旅游产品。最终,多举措营造、完善、创新覆盖“三重体”乡村空间多个维度的乡村旅游产品(图4)。

图4 打造“五味齐全”的乡村旅游产品图

1.3.3 提档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经营模式

在社会维度角度方面,管理者要积极主动营造适宜当地村民参与性、游客体验性为一体的和谐乡村生活。一方面从利益优先角度调动本区域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挥引以为自豪的地域性、文化性特长优势,建立集休闲、娱乐、度假、求知、观光等为一体多层次和多形式为游客服务的乡村旅游管理模式。例如:对有手艺村民提供手工艺品制作的材料供应,对有良好口碑绿色食品的农户开办合格农家乐培训和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并根据农户需求和习惯进行专项产业内容的特色化设计规划,增强农民积极参与后的富足感。另一方面强调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性。突出地区精品特色旅游项目,并引入多方共赢的PPP项目,吸引投资者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强调智能化营销与运作方式,强化特色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产品)和最佳旅游路线。例如:在规划设计有吸引游客多种体验方式的乡村旅游内容中,增加结合自媒体、APP等高新技术的现代宣传促销营销手段设计内容,以帮助城市游客更好认知乡村生活、选择喜欢的乡村旅游地,同时让旅游地乡村经营者也从新技术运作管理模式中获得应有的精神、物质等多重效益(图5)。只有从经营者、消费者各自利益和体验感出发,建设新时代适应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才能缩短从资源向资本转化的时间跨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图5 创新乡村生活营造下的乡村经营模式图

面对我国乡村旅游“三期叠加”的整体诉求,对乡村空间的创新(图5)才是乡村旅游的正确发展趋势。在乡村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维度“三重体”上,对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经营模式进行有效的整体提升和创新,才能发挥乡村旅游对地方文化的发扬和地方产业和产能经济的带动,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

2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1 我国乡村旅游业已经进入创新发展时期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乡村旅游”经历了从萌芽、发展、相对成熟3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为乡村旅游产业萌芽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产业全面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发展初期。其时主要由散户自主经营的经济体系组成,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 明显表现出旅游产业链尚未形成的“自发性”和“副业性”特征,也未凸显对地方产业与产能经济的带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乡村旅游产业成型阶段。政府和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入乡村旅游领域,国家旅游局1996年发布旅游年主题为“华夏城乡游”和与之配套的“现代城乡、多彩生活”旅游宣传口号,使其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内容日益丰富,逐步成为深受广大城市居民欢迎的旅游产品。

进入21世纪,“乡村旅游”产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与成熟初期的并举阶段。为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优化旅游产业的产品和产能结构,促进乡村旅游业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国家下发了用以指导、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文件和政策。尤其国家旅游局2006年发布“中国乡村游”旅游年主题和与之配套的“新乡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旅游宣传口号,使“乡村旅游”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2014年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新时代乡村快速发展和“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目前,乡村旅游产业已进入成熟阶段。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增长十分迅速,是实现乡村应有产能经济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统计数据表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快速增长点。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亿人次。大量的乡村通过旅游带动了村民致富,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龙王坝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4年来接待游客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 300多万元,户均增收1.6万元,带动周边5个村庄,1 300多人走上致富路。在此基础上,我国2019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 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13],充分实现了乡村旅游带动乡村脱贫。

2021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100年全面奔小康目标之年,但当前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不能很好满足现代人对其具有一定丰富度、多变化的需求。如何突破井喷式增长“吃农家饭、购农产品”一成不变的走马观花式乡村游,寻求“新乡村旅游”方式和运作模式的改革创新?如何深挖现存的旅游资源、生产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整体服务体系与水平,已成为未来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需重要考量的因素,也是未来让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地游客和投资者、经营者都能满意的共同体需重点研究的创新性问题。

2.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就业模式的乡村社会关系开始瓦解成更为松散的关系结构,使传统乡村的民俗风情和当地特色文化、常规生活方式开始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14]。由此,造成在新时代、新要求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旅游环境出现了以下问题:

2.2.1 对潜在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乡土地域文化凸显度不够

一方面,对乡村现有旅游资源缺乏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性挖掘。简单刻板复制其他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成功案例,使原有自然环境不断被蚕食和传统肌理消失、特色要素和历史元素遭到破坏。如:河南南阳市先期2013年模仿国外打造浪漫薰衣草庄园成功案例的规模性花卉景观,让中国也有一个情侣必去的“普罗旺斯”,导致2013年总投资600多万资金,直至2016年才有仅够本地员工成本支出的营收[15],而对本地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特色南阳月季花卉资源却没得到重视和利用。另一方面,对乡村潜在旅游资源未进行深入挖掘,从而造成乡村资源的浪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仁乡村,一直未将具传统文化代表性资源点的通村公路硬化基础建设付诸实施,致使乡土地域文化典型代表的弄优屯神秘“帝王宫”景区,直至2014年仍未得到应有的开发[16]。

2.2.2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主体单一、生产要素有限,主要停留在单纯依靠挖掘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建筑遗产,以及观光、采摘、垂钓、吃农家饭、采购农产品等传统单一游玩旅游项目上,这些只能带来同质化严重的千篇一律乡村“吃饭游”。以民宿为代表需要给人带来休闲体验、陶冶情操、精神享受具有一定农业文化肌理的高端消费模式,因要求策划者深入挖掘研究具有地方特有属性文化内涵的体验性项目,和需要投入相当时间后才能进行实际运作的门槛较高而被搁置。因此,原传统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运营模式,在满足了萌芽、发展旅游阶段游客新鲜感后,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旅游产品进入需提档升级的旅游成熟阶段,已无法适应城市人排浪式到乡村进行高质量消费的市场需求。

2.2.3 旅游经营模式单一化,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多以散户自主经营为主,缺乏统一规划组织的单一化运营模式,规模效应、服务的旅游产品丰富度不够,无法面对旺盛的高质量旅游市场需求。如:苏州树山旅游风景区,当地的民宿和乡村酒吧大都以村民自发运营模式为主,乡村经营者和游客互动性不强,推出的旅游服务产品缺失体验性,让乡村旅游失去了增强游客吸引力和相互间联手经营差异化发展的共享、共赢机会,限制了乡村优质旅游资源品牌化产品的形成和区域化发展及系统性旅游产业链的建立,无法有效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面对乡村资源开发不到位、乡村产品创新不够及乡村经营模式单一等乡村旅游发展 “三重体”乡村空间打造不够深入的主要问题。在当前乡村旅游面临提档升级、转型阵痛和改革攻坚的“三期叠加”阶段,如何从多视角、多维度以立体式建立乡村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创新体系,如何让目前迅速增长的粗放型乡村旅游,走向高质量、更加精致、健康发展的现代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是新时代乡村旅游能否创新的关键。

3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石山下村的城乡融合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及启示

3.1 南京石山下村概况

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位在丘岗山地地形地貌特征的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距南京市70 km(图6)。石山下村具备丘岗山地的典型地理特征,又延续着传统农耕社会生产、生态、生活景观的密切关系,具有传统江南文化圈乡村旅游的代表性。2015年南京石山下村被评为南京市“富民创业示范村”“生态优美示范村”,是江苏省首批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之一,目前已建成了南京市首家乡居民宿旅游,具有未见山乡居酒店、半里染坊特色民宿、村史馆、20亩(1.33 hm2)野草花园、游客接待中心、便民服务中心、20 km自行车骑行道、4.5 km自行车赛道等一批重要景观和旅游设施。石山下村通过对乡村空间的创新,打造了集绿色生态型、文化体验型、产业集群化的多维度的乡村旅游方式,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南京市中具有唯一性、代表性。

3.2 石山下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乡村空间创新开发基础

图6 石山下村区位图

从乡村空间营造角度,这座具有千年历史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地域性特征要素,但文化旅游资源仍有开发空间。通过对石山下村的野外实地踏勘和与当地部分村民、少量游客走访及对该村基础资料的统计、评价、分析看出,大部分旅游资源已被开发,农耕文化、当地特有民俗民风,包括历史文化展示度等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良好(表3)。

由表3可见,乡村资源表述内容尚可,部分地域性自然资源还可进一步加以深度挖掘,本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有待提高,尤其部分潜在乡村文化资源有待开发(例如渔业资源、特色小吃资源等),乡村生活还有提升空间,产业布局较为零散。整体乡村开发属于传统美丽乡村运营模式,在乡村空间方面仍有创新开发与建设空间。

3.3 石山下的乡村空间多维度视角下创新旅游模式

实现创新旅游模式目标的突破口,重点在总体把握乡村旅游资源、乡村产品打造和乡村经营者处理3个维度下的乡村空间;即“绿色生态型旅游、文化体验型旅游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多样化发展模式。

3.3.1 走绿色生态型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石山下村的主要地域特征,为丘岗山地立体式和水网连通式地形地貌和特殊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环境。需要对具有显著地域特征自然环境下的资源进行旅游潜能的深入挖掘。一方面,充分发挥石山下村丘岗山地资源及水热资源充分两个优势,打造“山下住、山上游”的一体化立体式旅游发展模式。丘岗山地的山上与山下存在一定高差,在相同季节丘岗上下呈现出不同的温度、小气候变化(随海拔高度增加,气温按每升高100 m,约下降0.6 ℃相应下降)。石山下村周边的丘岗山地海拔最高约300 m,因小气候条件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的不同植物种群,使在不同丘岗地带的气温、植被等的变化,非常适宜开发山下住宿、岗腰漫步、岗顶赏景的立体式旅游模式。另一方面,开发水网连通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依托石山下村丰富水资源主体,在河流、塘库地养鱼,依托鱼资源,着力打造全鱼宴、风干鱼、鱼子酱、鱼罐头等渔家宴和渔产品;以水库、水电站等为依托,开发渔家体验园、渔业科技园、渔业博物馆、渔业生产区、水生植物展示区等项目,发展水上垂钓、水上观光、水上娱乐(水上民俗表演、水上婚礼等特色民俗活动)等综合性旅游项目与旅游活动,形成以水为背景 “吃渔家饭,干渔家活,吹渔家风,赏湖边景”的水网连通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寻求特色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创新之路。

表3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石山下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表

3.3.2 走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道路

石山下村已有很好的文化开发基础,包括已开发的刘氏祠堂、戏台等。但在挖掘特色历史文脉上仍有可探索与提升的旅游开发建设潜力。依托当地特色文化,以乡村旅游业推动当地文旅融合,提升乡村旅游内涵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展示乡村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各类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可结合周边旅游资源,开发“遗迹参观、民俗体验、农耕体验、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等旅游产品,形成农旅、文旅相结合的旅游活动与旅游产业;依托当地特色文化等民俗表演活动,举办以农业为核心的“丰收旅游节”、以当地特有地方文化属性的“石山下文化体验节”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依托当地民俗风情和久远历史文化及传说故事,设立讲故事点和石山下村相应特色文化的展示内容场所;依托石山下村农业土特产、中药材、渔产等,打造系列餐饮旅游项目与旅游活动;开发集果蔬采摘、油菜花观光、农作物劳作等为一体的农耕旅游娱乐、农产品体系购物等活动;大力发展集特色民居、茅草屋、小木屋、度假村等为一体的住宿体系,打造特色化精致民宿(图7)。

图7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石山下乡村景观图

3.3.3 走产业化、集群化型乡村旅游模式

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展销、农业与旅游业会议会展等,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效应。打造石山下村的“食、住、行、游、购、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同时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做大做强现代观光农业、体验农业,走旅游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形成生态文化结合、文旅结合、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应有的乘数效应。

在农业发展方面,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做大做强现代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一是建立以蔬菜种植为首的农产品。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品种,丰富种植产品结构(如扩大以色列番茄、博尔特番茄、日本长茄、山东泰丰苦瓜等种植规模,适当引进新型果蔬品种)。二是引入技术支撑。运用蔬菜树式栽培技术、空中结薯技术、水培花卉、蔬菜远缘嫁接技术等,发展观光农业,给游客呈现震撼离奇的观光。三是扩大规模。兴建农业科技园、产业园、植物工厂、花卉园等,辅以种植、采摘、观光、展览、技术培养等,发展高科技生态型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体验类旅游活动与旅游产业。最终形成以农养旅、以旅带动文旅融合、产业结合,新时代高科技生态型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游客喜欢的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

3.4 石山下村“乡村空间”型旅游开发模式,对我国乡村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石山下村有很好的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基础,新时代对它进行“乡村空间”的打造,能很好地克服传统美丽乡村的弊端,尤其经“乡村空间”有效优化后的可贵提档升级,会更好展示新乡村发展之路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其优势主要有:第一,对乡村地域资源充分开发带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乡村地域特色优势,在“乡村空间”的物质维度上打好基础;第二,打造“五味齐全”的乡村旅游产品。综合体现“乡村空间”的物质、精神和社会3个维度融合后的优势与特色;第三,强调体验性的旅游模式。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生活,间接强化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深入实施新时代上山下山运动,如2018年石山下顺利举办骑跑两项挑战赛,努力推动石山下由美丽乡村示范点向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华丽转身。对“乡村空间”的整体营造,最终可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的物质、精神和社会魅力,全方位的嵌入乡村旅游情景。

石山下村是南京市溧水区一个重要的乡村旅游发展地。作为南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示范点,以“乡村空间”3个维度,充分挖掘其岗地山体特有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当地区域特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潜在旅游资源,形成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点,使其在原有已成为南京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上,通过对“乡村地域、乡村表述、乡村生活”三重体”进行叠加式多维度的革新与创新,使“乡村空间”3个维度叠加的开发模式,具有了满足现代游客市场急需美丽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的要求,和农业与旅游、文化与旅游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乡村旅游产业应有的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效益,使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真正走上富裕之路。石山下村的“乡村空间”型旅游开发创新模式,对我国乡村规划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结语

4.1 新时代新乡村旅游规划与创新的突破口可以选择乡村空间的营造

我国众多乡村有着各自不同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赋存资源。由于在乡村规划中存在对已有潜在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乡土地域文化凸显度不够、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经营模式单一化、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使传统美丽乡村开发模式,缺少新时代现阶段从新乡村空间规划视角对乡村空间的研究和开发,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空间”的营造,实质是乡村规划与开发中对“乡村地域、乡村表述、乡村生活”的三重体进行叠加式多维度的革新与创新。“乡村空间”的营造,在以乡村地域(物质)、乡村表述(精神)、乡村生活(社会)“三重体”的展示空间中,以乡村的物质、精神和空间“三维度”共同融合、叠加式发展模式,作为新时代新兴客源市场对传统乡村资源挖掘、旅游产品开发和乡村经营模式上进行完善与创新的要求,是新时代新乡村旅游规划在乡村空间营造方面进行创新的突破口。

4.2 石山下村“三维空间”创新开发模式,为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型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蓝本

石山下村的乡村旅游在乡村空间的开发思路上具有可复制性。对良好生态环境、丰富农业资源深入挖掘是乡村地域性的探索,厚重的地方文化和“五味齐全”的乡村产品是乡村表述的强化,绿色生态、文化体验、产业集群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是对乡村生活的诠释。三位一体打造乡村空间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维度,最终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本)建设优势,从而带动乡村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众多拥有较好生态环境、一定文化底蕴的城乡融合型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意义。

4.3 乡村旅游发展“三维空间”的城乡融合型乡村规划创新开发模式

本文仅对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石山下村、南京市域范围城乡融合型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针对全国众多乡村旅游示范点还有待于与不同专家学者一起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以找到完善该模式运作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适用性与广泛性,并快速完成国家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对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要求,使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走上真正富裕之路。

猜你喜欢
石山空间旅游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恋上云石山
我家就在云石山
爬三分石山
石山界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