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亚热带家蚕新品种抗BmNPV性能评价

2020-10-12 06:48安春梅陶积阳苏红梅黄文功张桂征黄玲莉韦博尤黄胜闭立辉
广西蚕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蚕业家蚕抗性

安春梅,陶积阳,苏红梅,黄文功,张桂征,黄玲莉,韦博尤,黄胜,闭立辉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530007)

家蚕血液型脓病是造成蚕业生产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广西亚热带高温季节尤为严重。我国各级蚕业科研机构对其研究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直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现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桂蚕N2[1]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华康系列[2]品种后,才从产业的源头上大幅降低了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而后全国各省也陆续引进和育成更多的抗血液型脓病家蚕新品种。抗血液型脓病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为稳定蚕业生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保障。

家蚕对BmNPV抵抗性受常染色体上一对显性主基因控制,也受其他微效修饰基因影响[3]。钱荷英等[4]对15个抗脓病品种与非抗脓病品种SNP研究得到第27连锁群上50个抗性标记。吴凡等[5]对21个家蚕品种资源研究发现中系品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日系品种资源间存在显著差异。刘勇等[6]研究表明家蚕体内脂肪酶BmLipase-1基因表达水平高低与其抗BmNPV性能强弱一致,可作为家蚕抗BmNPV育种过程选择与鉴定依据之一。张正斌等[7]进行亲本和杂交分离群体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与BmNPV抗性相关的SNP标记分布在多个染色体上,推测抗性品系的BmNPV高抗性与抗性主基因和其他抗性基因的联合作用有关。

广西对亚热带抗BmNPV品种选育研究已有一定的历史。闭立辉等[8-9]对两广二号4个亲本及其他品种进行抗BmNPV能力研究,发现品种间对BmNPV的抗性有着极显著差异。通过用抗BmNPV强的品种与经济性状好但易感BmNPV的蚕品种进行杂交、回交等,多代不间断经口接种进行个体和蛾区选择,生产用抗BmNPV母种有必要进行BmNPV接种保持其抗性[10]。近十来年,广西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对育种素材利用高温多湿饲养环境和添食BmNPV综合筛选方式,不断提高育种素材抗BmNPV和抗高温多湿的优良性能,同时兼顾全茧量、茧层率等经济性状,筛选出4对优良的杂交组合参加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旨在丰富抗血液型脓病实用品种,提高综合经济性状,使抗BmNPV、抗高温多湿与茧丝质量等指标有所提高,育成新的实用品种并推广应用,降低农村生产上血液型脓病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下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蚕室。

1.2 参试品种

对照种:两广二号正交和反交,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提供。

试验种:4对亚热带型抗BmNPV家蚕四元杂交种正交和反交,于2018年育成并参加广西农作物新品种鉴定,分别暂命名为9878N、9芙78N、98N7H和9芙N7H。前两对为白茧品种,4个杂交亲本均抗BmNPV;后两对为金黄茧品种,仅其一亲本抗BmNPV。试验用种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室提供。

1.3 抗性测试试验方法

BmNPV的浓度选取1×106、1×107、1×108、1×109个/mL共4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区,每区50头蚕,于2龄起蚕喂食浸泡过设定浓度的BmNPV溶液后表面水渍晾干的桑叶,第2次给叶改为正常桑叶。维持蚕房温度28~30℃,相对湿度80%~90%。饲养期间详细记录因脓病或者非脓病引起的死蚕,对无法确定死因的个体采用显微镜检验确认是否因感染BmNPV致死,2龄将眠至3龄第2次喂叶期间调查发病数量和存活数量,用SPSS回归分析Probit方法计算半致死浓度。

2 结果分析

2.1 对照种两广二号抗BmNPV性能评价

试验结果显示两广二号在添食BmNPV的浓度1×106个/mL下时,正交和反交均有比较多的脓病蚕发生。当添食BmNPV的浓度为1×107个/mL时,脓病蚕的发生率已超过了70%。当添食BmNPV的浓度为1×109个/mL时,所有蚕全部发病死亡。采用SPSS 19 PROBIT方法计算BmNPV对两广二号正交和反交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60×106和4.23×106个/mL,综合正交和反交,最小致死浓度(LC01)为2.57×104个/mL,半致死浓度(LC50)为3.31×106个/mL,致死浓度(LC99)为4.26×108个/mL,详见表1、图1。

表1 两广二号致死浓度分析

2.2 新品种抗BmNPV性能评价

4对新品种“9芙78N”“9芙N7H”“9878N”“98N7H”在各个添食浓度下均表现出很强的抗BmNPV性能(详见表2),所有新品种均未发现有超过10%发病率的试验区,即使是添食BmNPV最高浓度1×109个/mL发病率也很低,甚至没发病。本试验预估计的最高添食浓度未达到半致死浓度,未能计算出LC50。从BmNPV的4个添食浓度情况来看,9芙78N正交和反交在4个添食浓度中未发现有脓病个体,98N7H也仅发现1头蚕染病,9芙N7H和9878N也仅表现出少量的发病个体,4个新品种均表现出较强的抗BmNPV能力。

表2 添食BmNPV试验区总病蚕头数和发病率

与对照种两广二号相比,在对照种的BmNPV半致死浓度(LC50)为106个/mL添食浓度水平上,4对新品种仅个别区出现极少量个体发生脓病。在对照种的BmNPV致死浓度(LC99)为108个/mL添食浓度水平上时,4对新品种亦未表现出明显的发病。发病最高的为黄茧品种9芙N7H正交,发病率为8.05%;在BmNPV的添食浓度为109个/mL时,所有新品种也表现出非常强的抗性,发病率最高的9878N反交,发病率仅为2.80%。4对抗病新品种在最高添食浓度水平发病率均远低于对照在最低添食浓度水平的发病率。

3 结论与讨论

3.1 新品种抗BmNPV性能评价

从试验结果来看,对照种两广二号的BmNPV半致死浓度(LC50)为3.31×106个/mL,4对抗BmNPV新品种“9芙78N”“9芙N7H”“9878N”“98N7H”在BmNPV添食浓度1×109个/mL水平下发病率均远低于50%,推测BmNPV的半致死浓度(LC50)高于1×109个/mL。4对新品种半致死浓度(LC50)均比对照高100倍以上,对比添食最低浓度和最高浓度的脓病发生率,4对抗BmNPV新品种在添食BmNPV最高浓度为1×109个/mL时,血液型脓病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种在添食BmNPV最低浓度1×106个/mL时的发病率,推测4对抗BmNPV新品种的抗BmNPV性能均比两广二号高1 000倍以上,均具有非常高的抗BmNPV性能。

3.2 白茧品种与金黄茧品种抗BmNPV抗性比较

两对金黄茧品种“9芙N7H”和“98N7H”两个中系亲本为抗BmNPV品种,两个日系金黄茧亲本未导入抗BmNPV基因,两对白茧新品种“9芙78N”和“9878N”4个杂交亲本均为抗BmNPV品种。对比黄茧与白茧新品种的在不同病毒浓度梯度下抗病性能,4对新品种的发病率均极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3.3 抗BmNPV新品种半致死浓度测定技术探讨

国内育成的家蚕抗BmNPV新品种的半致死浓度大多超过1×109个/mL,但BmNPV浓度在109个/mL及以上等级下很难直接准确使用血球计数板测量BmNPV的浓度,主要是通过稀释后间接测量估算,具有较大的试验误差。此外高浓度的BmNPV悬浮液粘度强,通过浸泡、涂抹桑叶添食或直接定量喂食均存在比较大的误差,限制了本试验对抗血液型脓病的半致死浓度测试。

猜你喜欢
蚕业家蚕抗性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不忘初心,回归经典!养虾至暗时刻,海茂坚定高抗苗,携抗性更强“普利茂”回来了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