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退耕还林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2020-10-12 07:37柏梅袁丽萍
防护林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生态效益覆盖率经济效益

柏梅,袁丽萍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

祥云县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的交接地带,金沙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分水岭上,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自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祥云县加快生态建设步伐,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促更新等项目增加了全县的植被覆盖度,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研究以云南省祥云县为背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实施退耕后还林在生态、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在时间序列上对研究区退耕还林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动态对比分析[1]。本研究为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和经济等影响的研究,以及为未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制定更好的计划以及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但是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只有对其产生的影响做到全面分析,才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祥云县,祥云县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边缘,地处100°25′—101°02′ E,25°12′—25°52′ N之间。南北长约74.5 km,东西宽约62.5 km。祥云县境内中山、河谷、盆地相间排列,地形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县境内最高点为东北端的五顶山,海拔3 241 m,最低点为南部高峰岭大河边,海拔1 433 m,相对高差1 808 m,县城所在祥城镇海拔1 996 m。

祥云县冬干夏湿、气候温和;干旱少雨、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4.6 ℃,年极端最高气温31.9 ℃,年极端最低气温-6.5 ℃;常年平均降雨量790.9 mm,常年平均蒸发量2 401.9 mm;相对湿度为68%;年均日照时数2 472.9 h;年均有霜期55.3 d。风向多为西南,平均风速4.0 ms-1,1—3月多风,最大风速可达30 ms-1。

祥云县的森林资源丰富,根据201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结果,祥云县内总土地面积为243 909.0 hm2,其中:有林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2.67%,为177 255.5 hm2,占地面积较高;非林地的面积为66 653.5 hm2,仅占总面积的27.33%。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150 907.3 hm2,疏林地面积为501.4 hm2,灌木林地面积为18 269.6 hm2,未成林5 836.3 hm2,苗圃地的面积为2.2 hm2,无立木林地的面积为744.7 hm2,宜林地的面积为920.7 hm2,辅助生产林地的面积为73.3 hm2。全县活立木蓄积量599.053万m3。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2.06%,其中有林地的覆盖率61.87%,灌木林地覆盖率0.19%。

1.2 数据来源

本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原则,选择无权属争议、群众积极性高、相对集中连片的25°以上坡耕地造林,并兼顾各乡镇的均衡发展。祥云县2018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1 520 hm2。均为25°以上的坡耕地。

经济效益分析的数据来源于野外农户调查、祥云县历年统计年鉴等的报告资料、学者发表的诸多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对农户调查的内容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带给农户的补助及其他种植养殖、退耕还林前后的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情况、务工等收入的情况及其收入变化情况的调查数据。

1.3 数据分析

1.3.1 经济效益的分析 为了退耕还林工程能够进一步深入推动实施,最重要以及最关键的一步是对退耕还林前后的经济效益的分析[3]。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也能精准地对退耕还林的经济价值做出最合理的评估[4]。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类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退耕还林后每亩经济效益产量,预计每亩的经济收入;退耕还林前后的产业变化以及粮食产量;退耕还林前的农作物收入,农业耕种与林业之间的比较;退耕农户收入变化情况等。

1.3.2 生态效益的分析方法 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比较难以界定,需要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不同的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来反映生态效益[5,6]。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表现主要从退耕还林的森林覆盖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覆盖度(郁闭度)表现为植被覆盖地表情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是表明区域内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7]。

2 结果与分析

2.1 退耕还林的经济效益

2.1.1 农村产业分析 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会对农耕地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大幅度减少陡坡耕地的面积。经调查,退耕还林实施后,整体上耕地播种面积在减少,但是粮食产量的数据变化不大。在前期,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为正相关,随着耕地面积的下降而降低,但是在退耕稳定后又逐渐增加到退耕还林前的产量数据。2002年退耕前,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在退耕还林实施期间,即2002—2015年间减少较明显,都在2015年达到了最低水平。但是退耕还林工程逐步稳定实施后,粮食播种的面积在经历小幅度的上升后又逐渐到达稳定水平,但是粮食产量2015—2016年期间却大幅度增长后呈小幅度增长。2016年,祥云县的粮食产量与退耕还林一样,这个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虽然在短时间内导致农户的耕地面积以及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长远来看,退耕还林对农业的影响不大,尤其粮食产量。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对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其他地区的效益分析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从表1所示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祥云县的林业、农业的总产值在退耕还林前后都增长,特别是在2010年退耕还林逐步稳定后不管是农业还是林业,其增长速度均明显加快。在刚实施退耕还林期间,2002—2006年的林业、农业产值均小幅度降低,因此总产值也在降低,可能是因为退耕后种植作物的田地变少了,因此粮食产量变少;又因为林木抚育前期林木的生长量有限,产值有限。在2010年后,祥云县的农、林产业的产值均出现明显增长的现象,特别是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农业产值没有随着耕地面积减少而减少,反而大幅度地提高了,但是农业产值在2014年后趋于稳定;而林业产值在2010年后就开始稳定增长;祥云县在退耕还林实施后的农、林总产值逐年增长。在实施退耕还林后,林业产值逐年稳定增长,虽然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了,但是粮食产量还在大幅度提高,因此退耕还林提高了祥云县的总产值,也提高了该县的经济效益。

表1 退耕还林前后农林业产值变化情况表 亿元

2.1.2 退耕还林对农户的影响 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减少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随之增加,进而农村大部分年轻人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因此农户的收入来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本研究的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2015年退耕户的人均收入为6 853元,相比2002年的人均收入2 350元来看,人均收入已得到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65.7%的高水平。祥云县1998—2018年退耕户人均收入的来源情况,农户家庭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养殖收入、退耕补助收入、种植收入、务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5个主要部分。

在2002年,即退耕还林前,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养殖收入和种植收入,在所有收入里占比最低的是务工收入。在退耕还林开始实施时,农户的收入有限,因而退耕补助是退耕农户收入中占比比较高的。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农户固有传统耕种习惯得到了改变,农户对耕地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弱[8],养殖和种植收入的比例逐渐降低,农户的主要收入不再靠耕地,而慢慢转变为务工收入和其他收入(木材等收入),原农耕每667 m2需要3人,现退耕还林后只需要1人,其余2人可以从事其他产业的收入。因此在退耕还林后,农户不用再依赖耕地,有更多的时间和选择其他收入更好和更轻松的工作。在退耕还林的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可以凭借农村特有的生态特点吸引大批企业在农村开发各种项目,比如农林产业、森林旅游、乡村旅游、开发绿色食品等。当地居民可以从这些新型发展的项目获得大量的就业岗位,退耕农户的工资收入将会得到较大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不断地得到改善。

表2 退耕还林前后退耕农户的人均收入对比 元

2.2 退耕还林的生态修复效益

森林在生态环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森林覆盖率也是衡量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从图1中可以看出,祥云县从1998—2018年森林覆盖率的基本趋势是逐年增高。在实施退耕还林前,即1998—2002年森林覆盖率变化较缓慢,在退耕还林实施期间,2002—2014年,祥云县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增高,到2014年后,森林覆盖率趋于稳定。在2002年祥云县森林覆盖率仅有16.25%,而在2018年后达到65.7%,总共增加了3.04%。因此祥云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其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主要是把生态承受力弱、坡度大、土壤瘠薄、不适宜耕种的土地种上林木和草,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可从源头上防治。祥云县在退耕还林后的森林面积增加幅度大,林木的树冠利用对自然降水的截留而形成了地表径流、根系吸收的地表水,然后并将其转为地下水,所以在对水资源的调节径流、可利用性等方面森林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实施退耕还林后林木茂密的枝叶、枯枝落叶以及地下根系均可以适当地减弱来自降水对土壤表层的直接冲击力,从而土壤的流失量适当减少了,因此有效地固定土壤,加之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也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10]。

图1 祥云县退耕还林前后森林覆盖率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新一轮退耕还林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退耕农户也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利用剩余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增加收入来源,同时退耕农户可以通过林果销售增加经济收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其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其林木管护、造林技术等方面技术水平都会逐渐提高,提高了林木的产量,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可提高农户的思想意识,农户意识到只有文化和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所以对下一代的教育也会重视起来。实施退耕还林后提高了当地森林的面积,森林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11]。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收益均得到了提高,为了进一步有效提升生态效益,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整乔灌混交林的比例,生态林的管护也需加强[12]。同时由于本研究中获取的研究数据比较有限,根据此前只选择了其中的主导性指标来分析的诸多研究成果,只是对研究区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进行初步的分析,深入研究退耕还林生态和经济效益还需要进行更加复杂的分析。

猜你喜欢
生态效益覆盖率经济效益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加强建筑造价管理 提升工程经济效益
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软件系统的研建1)
电信800M与移动联通4G网络测试对比分析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