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译文可读性策略探讨

2020-10-12 02:40张薇薇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可读性翻译

[摘 要] 该文作者结合多年的翻译实践,分析了科普文献英汉翻译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引用实例提出了提高科普译文可读性的四项翻译策略,即译文的流畅性、生动性、通俗性及自身的科学性,以期为科普文献翻译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科普文献;可读性;翻译

[作者简介] 张薇薇(1961—),女,北京市人,学士,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教授,主要从事科技英语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8-0363-03    [收稿日期] 2020-03-03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技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国外的各类科技资讯和科技动态也如潮水般涌来。置身于信息的海洋,当今的读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那些枯燥无味的科普译文,许多读者会失去兴趣。面对新的现实和新的环境,如何增加科普译文的可读性,让科普资讯延伸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更好地发挥宣传普及的作用,是摆在广大科普翻译工作者面前的巨大挑战。本着科普文章的翻译应该是纯科技文本翻译方法与文学翻译方法的结合,既要体现科技内容的科学严谨,又要使人喜闻乐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科普作用的原则[1]。本文拟对科普文献翻译的现状以及如何对译文进行可读性处理作进一步的探讨,供广大译者参考。

二、科普文献翻译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科普翻译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一些科普杂志如世界科学,环球科学等杂志在宣传普及国外科技前沿知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科普文译者大部分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员,少数是外语背景的人士,科普翻译的专业人士较少。因此造成了科普翻译中存在着下列问题。

(一)译文的通俗性有所欠缺

科普作品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读物,不仅是对宇宙间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也是对各学科前沿知识的宣传介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文献特点,读者群体的需要,把科学性以及通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译文除了科学的严谨以外,通俗易懂、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同样重要。科普文的读者群体和市场化要求决定了其中所涉及的深奥知识以及高科技必须改变专业介绍性的呈现方式,以一种贴近读者的口吻进行虚拟交流,让知识的传递没有阻碍[2]。但目前的一些科普翻译中似乎偏重于作品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没有拉近读者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二)语言过于平实,缺乏感染力

科普文献翻譯中,译者很少用一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来表达,给人一种干巴巴的感觉,是一种典型的“就事论事”的感觉,这其中不乏受限于原文献的表现形式,但另一方面也由于译者的语言修养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不善于捕捉文献中那些非科学元素,虽然刻板的说教式译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信”的要求,但阅读过程会让读者产生视觉疲劳,缺少眼前一亮的感觉。也许有人会说,科学是严谨的东西,只需平铺直叙,但需要强调的是科普作品本身是科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科普翻译的宗旨就是向广大读者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收获愉悦的阅读享受,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在全民范围内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的良好氛围。

(三)在长句翻译中,译痕比较明显

由于科普文章介绍的大都是最新的科技前沿和动态、科技成果以及创新理念等,这对译者的知识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译者,如果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就能摆脱源语言的影响,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没有进行充足的译前准备,通过各种手段对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行探究,那么翻译起来势必放不开手脚,拘泥于原文,不敢大胆做出符合汉语习惯的句式结构上的调整,担心形式上偏离原文从而被怀疑为不忠实原文[3]。这样译出的文稿由于逃脱不了源语言的束缚,故译腔严重,不仅读起来不能朗朗上口,而且还令读者费解。

基于科普文献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翻译实践,总结归纳出增加译文可读性的四个途径:流畅性、生动性、通俗性以及自身的科学性,下面一一进行探讨。

三、科普文献翻译的可读性对策

(一)译文的流畅性

译文中的“畅”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感受,要保证译文的流畅性,译者必须进行换位思考式的调整,顾名思义,换位思考就是把自己想象成读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翻译。译者的位置处于作者和读者中间,必须兼顾两头,瞻前顾后,既进入作者的创作活动,又进入读者的阅读过程[4] (P160)。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翻译的益处就在于,可以方方面面顾及读者的感受,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句子,并通过反复朗读译文,检查译文的各个句子之间是否衔接自然、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不把自己当成读者,反复诵读,很难发现译文中那些影响流畅美的句式以及词汇。

例1 Now,without human data,its a little premature to say that ultrasound is a cure-all for the delivery problems facing gene therapies using Crispr and RNA silencing.But these early animal studies do offer some insights into how the tech might be used to treat genetic conditions in specific tissues.

从原文的前半句不难看出,如果译者受源语言结构的束缚,不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译文就很难达到流畅,其实只要我们明白了句子的基本结构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在……情况下,认为递送问题完全可以利用超声波来解决,这种结论有些草率”,我们就可把心思花在表达的自然流畅上,通过扮演读者的角色,反复诵读,逐字逐句地推敲,就能使译文流畅自然。在后半句的处理上,也完全不用把how翻译出来,要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用读者最可接受的方式把它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

译文:目前,在缺乏人体实验数据的情况下,认为在采用基因编辑和RNA沉默机制进行基因治疗时,递送问题完全可以利用超声波来解决,不免有些言之过早,但是这些早期的动物实验确实揭示出,这项技术有可能为治疗特定组织内的遗传病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增加科普译文的生动性

毋庸置疑,增加译文的生动性也是提高译文可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当然要求译者有一定的语言功底,除了注重科学性以外,更要注意译文的语言之美。在科普文献翻译中,如能对文献中一些生动的描述加以识别,把原作笔下活龙活现的生动场面翻译出来,这会大大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变枯燥的阅读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大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科普作品,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例2 It was a long chase and they moved incredibly swiftly across the slope.At one point the strange wolf had a considerable lead,and I thought it might escape.Then one of the younger pack wolves took over the role of main pursuer and slowly narrowed the gap.As he closed on the lone wolf and bit it on the rear,the drama moved to an area where the leaves of a cottonwood tree shielded the details from our view.We saw each pursuing wolf literally jump into the fray.Fur flew.Tails went up in the air.

这是一段对美国黄石公园里野狼的描述,具体说是群狼围杀一只孤狼,保护自己领地的一段描述,是一段镜头感十足的描述。不难看出,原文作者的文采非同一般,用词非常讲究,作者用了“incredibly”形容狼群的速度,提及那只孤狼,为避免重读,分别用了“the strange wolf”“the lone wolf”,“拉近距离”用了“narrowed the gap”的表达。另外作者用了“drama”这个词,该词有场面、场景的意思,通过作者的这个用词,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暗示那种厮杀的场面异常精彩,令人触目惊心。“jump into the fray”是非常形象的一种描述,表示每只野狼都参与了这场争斗,“fray”有混乱之意,但这里译成“厮杀”更为贴切。总之为了还原这一精彩的场面,译者也要发挥译入语的语言功底,娓娓道来。像一个故事讲述者那样,借助生动的文字,在读者的脑海里构建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让读者收获一个非常愉悦的阅读感受。

译文:这是一次长距离的追杀。狼群在山坡上追杀孤狼,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有一瞬间孤狼遥遥领先,把狼群远远地甩在后面,我原以为它会逃掉,但紧接着一只年轻的野狼接替了主追者的角色,慢慢拉近了与孤狼的距离。就在它逼近那只孤狼并紧紧咬住其尾部的一刹那,一排棉白杨树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没能看到那精彩的厮杀场面。但我们注意到每只追杀的野狼都参与了这场厮杀,空中狼毛飞落,狼尾乱舞。

例3 But if you station a battalion of microbubbles at the barrier and hit them with a focused beam of ultrasound,the tiny orbs begin to oscillate.They grow and grow until they reach the critical size of 8 microns,and then,like some Grey Wizard magic,the blood-brain barrier opens—and for a few hours,any drugs that happen to be in the bloodstream can also slip in.

这是一段超声波作用于血脑屏障把药物输入大脑的描述,专业性比较强,如何使读者对不太熟悉的事物产生一种画面感,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译者需要在具备了超声波以及血脑屏障的知识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使译文栩栩如生,产生较强的画面感。

译文:但是如果在血脑屏障区域放置大量的微气泡,然后用聚焦超声束撞击它们,微气泡就会开始产生振动,并不断扩张,直到长到八微米大小,之后血脑屏障就会像巫师所施魔法一样被打开,在血脑屏障打开的几个小时之内,那些刚好在血液里的药物(如化疗药物或抗癫痫药物)就会顺势渗透进去。

(三)科普翻译应注意通俗性

作为科普翻译工作者应牢牢记住科普翻译的宗旨,那就是向大众普及宣传科学知识,因此要考虑大众的可接受性,让更多的外行或半内行能通过我们通俗易懂的翻译了解更多的科技前沿知识,简言之就是对一些专业知识进行平民化处理。翻譯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原作,是要人家懂,而不是要人家不懂[5] (P137)。如果翻译的内容自己都读不懂,怎么可能让读者懂?因此,科普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对原文有充分透彻的理解,还要求译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专业术语。译者对不懂的一些概念要及时与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或者上网查询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只有在自己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把译文变得流畅、自然、通俗易懂,也才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轻松愉快地读下去,达到信息获取、汲取知识、启迪心灵、收获快乐的目的。

例4 Nearly two decades ago,scientists discovered that those microbubbles could do something else:They could shake loose the blood-brain barrier.This impassable membrane is why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like epilepsy,Alzheimers,and Parkinsons are so hard to treat:98 percent of drugs simply cant get to the brain.

這句话中impassable membrane如译成“不通透的膜”,会让读者费解,在查阅了相关血脑屏障的资料,了解了血脑屏障的机理之后,我们领悟到“impassable”译成“难以渗透的”会更让人清楚明白,也更加专业,“membrane”译成“神经胶质膜”更加形象具体。

译文:大约在20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那些微气泡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它们可以打通血脑屏障,一些神经性疾病诸如癫痫、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等之所以如此难以治愈,原因正是由于这层难以渗透的神经胶质膜,即血脑屏障,因为98%的药物就是因为它的阻隔到达不了脑部。

(四)科普翻译应注意科学性

科普翻译中,科学性当然是第一位的,就是译文内容不能“失实”,不能给人以误导,科普著作传播的科学知识应该是正确无误的,其文字逻辑应该是严密的,经得起推敲的[6] (P7),因此准确是保证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一篇好的科普译文,首先要做到的是科学术语用词准确,特别是在进行科学定义或是阐述科学现象的时候更是如此,译者务必做到字斟句酌,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例5 Clouds need to condense around small particles called aerosols to form,and human aerosol pollution—primarily in the form of sulfuric acid—has made for cloudier skies.

此句必须把“气溶胶”这个专业术语翻译出来,cloudier翻译成多云阴暗更为贴切。

译文:云是由被称作气溶胶的微小颗粒凝结而成。人类污染形成的气溶胶(主要以硫酸的形式呈现)促成了多云阴暗的天气。

例6 The only other ingredient allowed in the chamber was cosmic rays,high energy radiation from outer space,which made the molecules clump together into aerosols

“chamber”如果译成“云控制室”,显然不是很专业,应译成云室,这是业内比较专业的说法,“allow”根据上下文,应译成“添加”,显得更加严谨。

译文:云室里添加的另一种物质是宇宙射线,一种来自外太空的高能射线,可以使那些微小颗粒集结在一起形成气溶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普译文的可读性在于把读者的阅读感受放在第一位,通过译文的流畅性、生动性、通俗性以及自身的科学性来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拉近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国外的科技动态和科技成果,通过译者的桥梁作用,传播到更多更广泛的读者当中,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科学素养,让科普知识真正起到传播普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体与翻译[J].上海翻译,2006(2):35-38.

[2]王佳,丁杨.科普文翻译原则探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113-116.

[3]梁春媚.科技中的翻译腔:表现形式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4(3):9-12.

[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5]许钧.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6]郭建忠.科普与科幻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Strategies on Improving Readability of Popular Science Text Translation

ZHANG Wei-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text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author's translation practice,four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readability for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texts are put forward,including fluency,vividness,popularity and scientificity,which will hopefully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translators of popular science texts.

Key words:popular science texts;readability;translation

猜你喜欢
可读性翻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以党报“主流观点”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浅析黑龙江日报三组系列评论的思想性可读性号召力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