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的文化自信

2020-10-12 02:42王志伟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精神文化层面需求逐渐多样化。现如今,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之势极为强烈,有效抵制西方文化对国民思想和观念的侵蚀的关键在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为例,论述了建水紫陶文化自信增强的路径,包括强化文化教育、保护建水资源资源、宣传文化资源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等措施和建议,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意见。

关键词:建水紫陶;文化自信;路径

建水紫陶作为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的特产,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传承建水紫陶历史文化资源和内涵,深化文化自信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解,国内学术界研究者并未形成统一,但较多学者认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及价值持有的肯定态度,对历史文化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熟知文化渊源和内涵,形成文化自觉。结合学术界研究者的概念界定,笔者将文化自信理解为民族、国家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践行,也是对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念。

(二)建水紫陶文化资源

建水紫陶是云南当地孕育、传承和发展的具有精湛且独特工艺的一种陶艺品种,其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特色的制作工艺、地方传统文化和人文因素等。建水紫陶的文化资源由几部分组成,一是建水县的传统地方文化。建水紫陶通过陶泥、技艺等多种形式将建水县地方传统文化加以展示,紫陶上的装饰、题材、字迹和图案等都是地方文化资源的浓缩;二是蕴含的人文因素。紫陶工艺是当地传承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部资源不仅包含古代匠人精神,而且还囊括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二、建水紫陶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研究建水紫陶文化资源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厘清两者间的关联。

一方面,建水紫陶文化资源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建水紫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包括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如目前市场上的建水紫陶的瓶、壶、杯、烟斗和文房等产品都是建水县地方特色文化盛行的见证,也是是物质文化资源的表现;建水紫陶技艺、生产过程中的“匠人精神”等呈现的是非物质文化,它们共同蕴含和记载了建水县紫陶从古至今的产生、发展和工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建水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推动建水紫陶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不懈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地方一直以来都极为重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建水紫陶被命名“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19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建水紫陶文化节,向全世界人民展示紫陶产品、工艺和技术和建水文化品牌和魅力,以推动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行为都是將建水紫陶的文化资源塑造成为文化底蕴和文化动力,深化文化自觉以提升文化自信。

三、建水紫陶文化自信增强的路径

(一)强化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增强文化自信意识的前提是认识和熟知地方文化的形式、内涵和魅力,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建水紫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力度,组织和举办多样化参观、体验等活动,了解建水县地方文化,感受建水紫陶作为非遗的文化价值所在;同时,将建水紫陶文化撰写成为学校教材,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学校安排学生学习建水紫陶非遗的理论文化知识并结合实践课程以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感兴趣程度同时强化学习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渠道为大众熟知建水紫陶地方文化内涵提供条件,为提升文化自信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保护建水紫陶资源,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建水紫陶资源中人才资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才资源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主要群体。结合建水县紫陶产业人才情况的相关数据,全县紫陶从业人员约2.78万人,人才资源总量581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同时,从事陶瓷类的国家级大师、非遗传承人等专家和大师级人才凤毛麟角。人才资源缺失导致大量建水紫陶文化资源无法及时抢救、保护,特别是物质资源出现濒临灭亡的现状。因此,需要从保护人才资源入手,积极培养建水紫陶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使得地方文化再次“活”起来,以此在不断强化的文化自信意识基础上夯实根基。

(三)宣传文化资源,加强文化自信观念

建水紫陶蕴含着建水县地方文化底蕴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强化文化自信观念需要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政府做出文化资源保护和规划的总体思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其他主体的力量,提供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如积极鼓励地方企业加大资源和资金的投入,为保护建水紫陶资源和文化提供力量。对于群体而言,积极参与建水紫陶文化资源宣传和保护队伍之中,特别是建水县的人民群众,可以借助地方重要节日,如文化遗产日期间,配合地方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宣传思路,开设多种类型活动,如建水紫陶工艺技术的展示、文化知识讲座等,保护和发扬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观念。

(四)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自信底气

建水紫陶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措施在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如整合多种资源,相互优化形成“陶瓷文化抱团发展”的新模式,如将中国四大名陶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探寻中国陶瓷文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凸出建水紫陶特色,努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特色,进一步推广建水紫陶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同时形成品牌效应,以打造文化自信的底气。

总而言之,建水紫陶文化自信是数千年来建水县人民为全国人民带来的最大底气。只有采用有效措施,加大对建水紫陶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拥有自信,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蒙.王蒙谈文化自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邹慧.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习近平文化思维的逻辑理路[J].学子论坛,2017(3):67-68.

作者简介:王志伟(1973.7—)男,本科,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