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与协商建国

2020-10-12 14:35张云柏
百年潮 2020年8期
关键词:东北局新政协民主人士

张云柏

1948年春,中共中央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口号”,提出迅速召开由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共中央开始筹划将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人士代表接送到东北解放区,共商建国大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盛举。当时中共中央东北局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肩负起了接待民主党派代表和组织协商建国的这一历史重任。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领导和具体指挥下,东北局做了周密安排和精心组织,出色地完成了筹备新政协的关键性工作。

中共中央运筹帷幄,东北局组织接待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同时,进行了全面战略反攻,将战争推进到了国民党统治区。这时,全国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爱国运动以及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都出现了新高潮,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已经形成。中国革命的大决战即将开始,中国革命已处在胜利的前夜。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于1948年4月30日发表了《中共中央纪念“五一节”口号》(以下简称“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条当时被各民主党派称之为中共中央“伟大的号召”,或“五一号召”。

“五一口号”发布的第三天,即5月2日,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邀请各民主党派代表来解放区协商召开新政协问题给沪局的指示》。中共中央指出,协商召开新政协的“时机已成熟”,“开会地点拟在哈尔滨”。中共中央在后来的几个相关文件中也都提到在哈尔滨开会的问题,并指示香港分局和东北局着手启动接送民主党派代表赴哈尔滨开展协商建国的工作。

中共中央之所以选择哈尔滨作为新政协筹备和开会地点,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首先,东北是解放战争的老解放区,哈尔滨1946年4月28日解放,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中心城市。1946年5月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等全部进驻哈尔滨。当时的哈尔滨是东北解放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次,东北物产丰富,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粮食、煤炭、钢铁等产量都居全国前列。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经营14年,使得东北具有殖民地经济特点,城市经济比重比较大。再次,东北有较好的国际环境,东有苏联,北有蒙古,南有朝鲜,当时的东北是解放战争巩固的大后方和向全国进军的可靠根据地。在哈尔滨进行有关新政协的协商活动,既安全又保密,而且便于与华北的党中央、中央城工部所在地李家庄、香港分局、上海分局等方面联系。

中共“五一号召”发布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当时由于国民党的迫害而聚集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1948年5月5日,在香港的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农工等九个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联合发出《各民主党派赞同召开新政协致毛主席电》,电文中指出,五一号召“适应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并表示“即希赐教”。

《晋察冀日报》刊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

毛泽东于8月1日接到各党派的电文后,即发出《关于召开新政协复各民主党派电》,提出:“关于召集此项会议的时机、地点、何人召集、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会议应讨论的问题等项,希望诸先生及全国各界民主人士共同研讨,并以卓见见示。”早在5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了一个拟邀请的29人名单。此时,周恩来又拟定了一个拟邀请的77人名单,包括了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人和著名民主人士的代表,明显地扩大了参加协商的范围。与此同时,周恩来在给香港分局、上海分局的电报中再次强调,各方人士于今冬明春全部进入解放区方为适宜。

1948年秋,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五一口号以后的统战工作,以新政协的宣传与筹备为主”。为加强此项工作,1948年9月26日,中央决定将中央城市工作部改称为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维汉、副部长高文华、秘书长齐燕铭。新组建的统战部,“首要任务是协助中央作好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具体工作,组织接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各界知名代表到解放区”。

1948年夏,邀请和组织民主党派前往东北解放区的工作已经启动。值得注意的是,各民主党派代表去东北解放区的时间与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的时间正好吻合。1948年9月第一批代表出发,到1949年3月第四批代表到达北平,这正是三大战役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历史的真实场景,一边是民主党派代表北上轮船的马达轰鸣,一边是战略决战的炮声隆隆!当时是文武两条战线联动,快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创建新中国的进程,这正是中共中央高超斗爭艺术的生动体现。

各民主党派拥护召开新政协的电报

1948年7月底,周恩来电示香港分局,要求尽力邀请与欢迎港沪及南洋民主人士及文化界朋友来解放区,并强调“为他们筹划安全的道路”。香港分局随即成立了邀送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去解放区工作的领导小组,并进行分工。他们是潘汉年、夏衍、连贯、许涤新、饶彰风。8月2日,周恩来又致电在大连工作的钱之光,要求他以解放区救济总署特派员的名义,配合香港分局接送在港民主人士去哈尔滨。为让钱之光专心此项工作,周恩来指示中央统战部派钱妻刘昂从西柏坡到大连接替钱之光在大连的工作。

钱之光接到任务后,即从大连出发,经丹东、新义州到平壤,在此会见了曾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秘书长、时任中共驻朝鲜办事处负责人的朱理治。由朱理治协助同苏联办事机构办理了租船手续,然后到罗津港租用苏联“波尔塔瓦”号货轮去香港完成此项特殊的使命。随后钱之光到香港,在铜锣湾希云街27号与香港分局方方、潘汉年、章汉夫、连贯、夏衍等开会研究接送民主党派人士有关事宜。当时战争还在进行,所以必须分批接送,哪些人先走哪些人后走,也是根据某些人的处境情况,并经过协商才决定的。第一批北上的代表就是9月4日潘汉年等在李济深香港的家里开会协商落实的。

第一批北上的代表人物有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林一元等,由中共香港工委书记章汉夫和秘书长李嘉人陪同,钱之光派祝华、徐德明随船照顾,共十几人。9月13日,“波尔塔瓦”号货轮离港北上,经艰难行程,于9月27日到达朝鲜罗津港。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专程在罗津迎接,稍事休息后乘火车渡过图们江,当晚在图们休息。9月28日乘火车经牡丹江,于29日到达目的地哈尔滨。

当天,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东北局负责人高岗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崇民(民盟东北总支部主任)会见了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代表,并向他们介绍了当时国内外形势和东北解放区的情况,以及中共各项政策等。当时给每个人都发了一本东北版的《毛泽东选集》。沈钧儒等被安排在当时东北局招待所马迭尔宾馆。

马迭尔宾馆是当时哈尔滨最豪华的宾馆。在东北局领导亲自关怀下,宾馆为代表们安排得非常周到,代表们都有“游子归家之感”。先期到达哈尔滨的民革中央常委朱学范也被安排搬到这里,以便于参加协商讨论。随后到达这里的还有民进中央委员王绍鏊、民革中央委员冯玉祥夫人李德全。东北局领导高岗、李富春、蔡畅、李立三(东北局城工部部长)等经常到宾馆进行访谈并与代表共膳。

为了让各解放区以及中共重要干部了解民主党派,以便顺利开展协商建国活动,此间,中共中央集中人力研究各民主党派的历史与现状。1948年10月,中调部以“社会问题研究会”的名义,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编印一套参考资料,共11本(每个民主党派一本),分别介绍了各个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形成发展”“组织变迁”“各时期主张及活动”“重要领导人简历”等。在此之前,新华社还于1948年9月7日,向各解放区报纸发送了电讯稿《几个民主党派与团体的概况》,指出,“兹将五月五日致电毛主席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民主党派团体,概略介绍”。在第一批民主党派代表到达哈尔滨前夕,中共中央东北局的《东北日报》《嫩江新报》《新黑龙江报》等都在头版刊发了新华社的这篇电讯稿,介绍了响应“五一号召”各党派的组织概况。这无疑为东北局顺利开展与各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协商讨论做了重要的舆论工作。

在哈尔滨举行“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

从中共中央邀送民主党派代表到东北解放区的整个安排和部署来看,哈尔滨是主要的聚会与商谈地点。从1948年9月至1949年3月,总计有三批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代表到达东北解放区。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第二批代表于12月初到达已经解放的沈阳,第三批代表1949年1月初到达大连。1949年1月26日,已经到东北解放区的民主党派代表都在沈阳集中,随后即去北平。第四批代表于1949年3月经天津港直接到北平。

为有效地在哈尔滨进行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从1948年秋开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就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接送代表只是一方面的工作,同时还进行了起草文件、草案、组织协商讨论等工作。1948年9月29日,毛泽东得知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已经安全到达哈尔滨后,立即致电香港分局,“望告有关方面”。10月3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电文:“诸先生平安抵哈,极为欣慰。弟等正在邀请国内及海外华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人物来解放区,准备在明年适当时机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尚希随时指教,使会议准备工作,臻于完善”。

与此同时,毛泽东请周恩来草拟一个文件,为各方面协商提供一个讨论稿。10月8日,经毛泽东修改,由周恩来起草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以中共中央名義发给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局当即印发,并由高岗、李富春亲自分送给已到哈尔滨的各位民主党派代表,与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并征询意见。

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又起草致东北局电报,指出:“由高岗、李富春出面,抽一、二天时间,邀集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高崇民、朱学范等,恳谈一、二次,征得他们对新政协各项问题的同意,并请他们提出参加政协会议的名单。”10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经毛泽东修改的致高岗、李富春电报,特别说明:“我们提出的名单只是我们的希望,他们有权加以增减或完全改动。”比如对蔡廷锴,毛泽东特地加写了一句:“我们对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不熟悉,请蔡提名单。至于蔡本人是以代表民革为宜还是代表民促为宜亦请他自己定。”

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指挥下,东北局主要领导与在哈尔滨的民主党派代表的讨论协商于10月下旬正式开始。参与讨论协商的共有十人,其中中共东北局领导人为高岗、李富春,各民主党派代表为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王绍鏊、朱学范、高崇民、李德全。地点在东北局招待所马迭尔宾馆二楼会议室。正式会议进行了三次。当时称之为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中共中央及时给予指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反馈给李家庄、香港、上海方面的民主人士,征询意见,集思广益,海纳良策。

第一次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于10月21日举行,会议由高岗主持,他宣布这次座谈会由十人组成,如有变动,临时再议。他说,会议的议题是受中共中央委托与各位代表研讨协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的各项建议,希望各位代表尽量发表意见。

这次座谈会重点讨论协商了新政协的性质和任务问题。当时国内有人极力混淆两个不同的“政协”,甚至主张恢复“旧政协”(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所以,座谈会一开始就自然联系到旧政协,并进行比较研讨。沈钧儒是在座唯一一位参加旧政协的民盟代表,大家请他先发言。

沈钧儒介绍了旧政协召开的过程,以及民盟与中共在旧政协上的合作情况。他说:“旧政协是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面对面斗争的会议。蒋介石毫无诚意,在美蒋勾结下,放出通过政治协商以求和平的烟幕,争取时间发动内战。民盟为和平而努力,结果不仅都归于徒劳,而且是上了一个大当。”他还指出:“尽管如此,民盟为维护政协决议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斗争,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许,民盟和中共的关系益加亲密,促使民盟同志更加成熟更加进步。”

接着会议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谭平山讲得比较系统,而且旗帜鲜明。他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新政协不是旧政协的还原。”第一,新政协与旧政协的“构成成分”不同,旧政协美帝还是以伪装的“公正人”面貌出现,国民党“还以为中国第一大党自傲,而蒋氏隐然是政协的中心”。“这次新政协的构成分子,应该是能够代表人民利益而且确有民众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所构成的”。第二,新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分担革命责任的会议”,“而领导责任,更不能不放在中国共产党肩上”。第三,旧政协的政纲是“连欧美旧民主都不如的政纲”。而新政协的共同纲领“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的政纲”。所以,他得出结论说:“事过境迁,旧政协已变成历史的陈迹,再无翻版的可能了”,“现在中共号召的新政协,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决不允许反动分子参加”。谭平山曾经深入地研究过中共“五一口号”,他于1948年5月23日在《华商报》上就曾发表过《适时的号召——论中共“五一口号”》。谭平山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和好评。

朱学范重点谈了新政协领导问题,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的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新政协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参加新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必须根除‘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唯其如此新中国才能强盛,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的主张,和革命的三民主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通过对新政协性质与任务这样一个题目的讨论协商,解决了毛泽东、周恩来提出的新政协谁召集、谁主持、谁领导、谁参加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

第二次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于10月23日举行,重点是具体讨论协商参加新政协筹备会的范围问题。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八位代表除同意中共所提的参加新政协筹备单位外,经过酝酿一致提议,增加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将“平津教授”“南洋华侨民主人士”二单位,分别改为“全国教授”“海外华侨民主人士”;将无党派民主人士单列一个单位。对于筹备会召开的时间,同意半数以上代表到齐后即举行,地点在哈尔滨。关于筹备会组织条例,同意由中共起草。

这次会议讨论的问题涉及中共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所以会议发言非常踊跃,会议气氛非常激烈。对于“不允许南京反动政府下的一切反动分子参加”,大家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对中共中央10月15日给东北局电文提到的“也要邀请少数右派而不是公开反动的分子参加”的问题,大家原则上同意,但是遇到具体组织和人物,就有不同的主张了。例如,对于中华职业教育社及民社党革新派是否参加的问题,争论就很激烈。

1949 年1 月,沈钧儒(左一)、李济深(左二)、郭沫若(左四)等在沈阳

朱学范在会议上的发言转达了李济深、冯玉祥、何香凝的观点,表示应尽量团结一些国民党中愿意与民革合作的人。朱学范、蔡廷锴、李德全三人都认为是否准许有些组织中的人物参加“得视形势发展审慎研议”。

中共中央接受了民主党派八位代表的建议,决定在《草案》中增加一条:“此外如再有增加单位的提议,可随时协商,在筹备会中正式决定。”这就为国民党开明人士及其他方面的进步力量融入新政协的阵容敞开了大门。

这次座谈会后,10月31日,中共中央致电中共华南分局,将东北局组织十人讨论修改过的《关于召開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草案)》的文件转给他们,并告抄送民革李济深、何香凝,民盟周新民,民进马叙伦,致公陈其尤,救国会李章达、沈志远,第三党彭泽民,民建会章乃器、孙起孟,无党派民主人士郭沫若等11人,并由潘汉年、连贯分别征询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指示中央统战部将该文件送达李家庄的各党派代表进行协商。11月3日,中共中央根据东北局与民主党派代表协商的情况及进展,致电东北局高岗、李富春答复有关问题,并指示有些问题还应做进一步讨论协商。11月20日,潘汉年、连贯立即将在香港征询到的民主党派提出的九条建议报告中共中央。

第三次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于11月15日举行,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中共中央11月3日的“复函”进行协商讨论。大家表示完全同意中共中央意见,并提出两条新建议:一、规定参加新政协单位由中共中央及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代表共38个单位组成,每个单位6名代表;二、如再有增加单位的提议,可随时协商,在筹备会中作正式决定。

经在哈尔滨的东北局高岗、李富春与八位民主党派代表三次座谈会和多次商谈,并汇集香港、上海、李家庄方面民主党派的意见,最后于1948年11月25日,在哈尔滨最后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其内容包括:(甲)关于新政协筹备者;(乙)关于新政协者;(丙)关于专门委员会者。

至此,关于新政协的性质、任务、召集人、参加范围都已确定下来了。中共中央东北局与在哈的各民主党派代表,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委托的协商建国的根本性、原则性重要任务。之后,陆续到达东北和华北解放区代表,都是为履行协议和实现协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而纷纷赶赴和集中到解放区的。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会议指出:“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均站在我们方面”,“现在中国第一次在我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召开,民主联合政府即将成立,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

群英汇聚北平履行《协议》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东北局在哈尔滨组织民主党派代表协商建国,并为践行《协议》做了大量统战工作。

东北局在哈尔滨和沈阳接待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到达东北解放区的民主党派代表。第二批代表马叙伦、郭沫若等,1948年11月中旬到达丹东的大东沟,东北局派李富春、张闻天前往迎接,并转乘专列到沈阳,随后又组织在哈尔滨的第一批代表到沈阳集中。第三批代表李济深、朱蕴山等,1949年1月7日到达大连,李富春、张闻天、朱学范前往迎接。此时正值隆冬季节,东北局按周恩来指示为代表们送去獭皮帽、貂绒大衣、皮靴等,安排下榻大和饭店,并在关东酒楼隆重宴请。随后,第三批代表到沈阳,与先期到达的沈钧儒、马叙伦等第一批和第二批代表会合。1949年1月26日,东北局在沈阳召开全体代表大会,介绍到达东北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与党政军及各界群众见面。会上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马叙伦、茅盾、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曹梦君等先后在大会发言,一致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解放军和解放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北平于1949年1月和平解放,2月2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受中共中央委托专程到沈阳与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高崇民一起,陪同聚集沈阳的三批民主党派代表乘专列到达北平。

1949年2月26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北平市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北平市委员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盛大欢迎会,热烈欢迎由东北、天津(黄炎培等第四批北上代表)、李家庄来北平的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各团体代表。与会的有民革、民盟、民进、农工、救国会、民联、民促、民建、致公、无党派等各方面代表410人。大会由叶剑英主持,彭真致欢迎词,林彪代表中共中央讲话。他指出: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经过种种困难来到解放区”,“这说明中国革命已接近于最后胜利,说明中国人民民主力量的伟大团结”,“过去各位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曾经有很多的贡献,希望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能有重大的贡献”。在这次会上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民主人士代表李济深、马叙伦、郭沫若、章伯钧、朱学范等14人发表演讲。

毛泽东等与民主人士在西苑机场合影。左起:陆志韦、沈钧儒、朱德、董必武、李济深、陈其瑗、郭沫若、黄炎培、毛泽东、林伯渠、马叙伦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由河北省西柏坡抵达北平,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界人士1000多人前往西苑机场迎接。值此,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北平与中共中央实现大会合,筹备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时机完全成熟。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们表决通过议案

此期间,东北局还完成了一项重要的统战工作,就是按中共中央部署,安排接待民主人士东北参观团。利用新政协筹备会正式开会前的时间,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组成这个参观团。团长是著名民族工商业家吴羹梅,副团长是中共中央统战部于刚,全团共59人,全都是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代表。成立这个参观团,目的是让民主党派代表亲身体会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发展,以便在协商建国问题上取得更多共识。民主党派东北参观团,加上医护、警卫,还有东北局陪同参观人员总计百人左右。参观团于1949年4月22日乘专列由北平出发,先后到达旅大、鞍山、本溪、安东、沈阳、抚顺、长春、吉林、小丰满、哈尔滨等地。在东北局精心安排下,参观团参观走访了工厂、学校、医院等,参加了各地群众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

新政协筹备会开会前夕,6月8日,参观团回到北平。6月14日参观团发表《函毛泽东陈述观感》,《东北日报》头版头条予以刊登。他们盛赞解放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看到广大的劳动人民现在都能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发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量,这是中国前途富强并能迅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同人参观归来,感到今后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与信念将愈加坚实”。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9月17日举行第二次会议。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胜利召开,出席會议代表662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发展振兴的新纪元。(责任编辑 叶松)

作者: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东北局新政协民主人士
“爱国民主人士——新四军之友”征文启事
关于1946年东北局和东总进驻梅河口时间的考证
多党合作在旧政协和新政协中的比较研究
民主人士翟宗文在芜湖革命活动述略
《民主人士》
哪些党派团体无缘新政协
浅论彭真在东北局时期的思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