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创新型教育模式探究

2020-10-12 14:36姜延禧李丰鹏
公关世界 2020年1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姜延禧 李丰鹏

摘要: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强国兴邦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端人才的大任。在改革创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深刻不彻底,学生具有较高理论基础却缺乏实践能力。本文作者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际出发,通过对现行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探讨了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创新必要性和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

教育,国之大计,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关乎国家发展走向的命脉。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高等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包含高度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例,主要讨论以高中为起点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层次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进行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探究,提供新的高等教育解决方案和思路。

1.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历史沿革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最早可追溯到晚清的京师大学堂和清华学堂。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国立高等学府的开端。而清华学堂是由清政府游美学务处附设的游美肄业馆更名而来,其教师多为外籍并且教学方式受美国影响较大,所以早期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主要表现为官方主导的兼具中国传统教育特色和师承欧美等西方现代教育特色的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体制模式。

至此,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初步建立。晚清灭亡,到了民国和抗战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和苏联的紧密联系,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主要表现为效仿苏联,这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不仅从制度上,而且从教材、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都与苏联基本保持一致,并沿用至今。像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设立综合和专业大学、教研室等制度都是我国深受苏联教育制度影响的表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以及 “985”、“211”工程建设,推行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再到今天国家提倡发展应用型教育,开展“双一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渐完备,这就是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历史沿革。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以受欧美影响为开篇,苏联影响为过渡,再到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特色,基本满足目前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才的需要,为中国的崛起和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比较完备,改革成果显著,但仍有不足。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创新,以继续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中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对比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的教学仍以教师单一的课程讲授为主。课程讲授主要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学习,配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环节,如实验或实践训练等。但教学实践环节设置较少或流于形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的大学生理论基础较强,但缺乏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目前西方高等教育多采用Lecture-Workshop模式教学。讲师采用自编讲义进行课程讲授(Lecture)。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均由讲师编排成文件并上传至学习管理系统供学生下载。授课内容灵活且系统、基础,偏重将理论延伸到实践。同时讲师还会安排一系列研讨会(Workshop)课程让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得到更好的应用。此外讲师将实验(Lab)、项目设计(Project)、任务设计(Assignment)、考前复习(Review)等实践环节贯穿课程。对于学生成绩,讲师会根据学生平时的各环节参与度以及完成度进行过程评价,这使得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互相转化,思维能力和学习素养不断提升,达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对比西方国家,我们的高等教育模式有些不足。国内很多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为注重理论基础的强化但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偏少且局限性较强,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变化所导致的社会各行业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上的新要求。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应该是以成果为导向且具有多样性,以利于培养出能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创新突破,打造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3.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模式创新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一定要坚持结合“引进来、走出去”。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吸收借鉴海外高校制度创新优势的基础上,还要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进行实践,将国际上先进的培养模式与中国特色教育模式完美结合以达到创新成果最优化目的。因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定要与国际化接轨,也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引进来就是要吸收借鉴海外高等教育优势,打造一个具备创新发展理念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等教育体系。走出去就是要将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国内各高校与国外各高校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学术互联互认,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接轨。因此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型教育模式对于学校层次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心。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只有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谋求转型发展,在改革创新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和引进国际学术本科互认课程项目来借鉴国外成熟的高等教育模式,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造性专业技能人才。例如笔者所在的沈阳工程学院通过开展“沈阳工程学院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作举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引进AISEC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应用型)项目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模式的创新。

还可以探索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形式,高校与企业联合,资源互补。高校签订与企业的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可将学生理论教学环节安排在高校,实践环节直接安排在企业。这样学生就能深入到企业中去,不断完善自身职业属性,最终达到培养符合出企业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为了实现创新目标,高校还应该在资源配置上做出改变:如建设实践训练中心,升级现有教学场所和大量购置相关教学设备、仪器等,提高学生平均教学资源占有率,做到在硬件条件上提供保障。高校也应该在专业结构优化设置上做出持续努力。例如加强应用型本科建设,开展“1+X”职业技能证书化教育,以成果导向为目标。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学术科研水平,加大對科研的投入产出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

对于教师来说,必须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创新。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五大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身份转变。从操作层面,要求教师从“教师,课堂,教材”老三中心,向“学生,活动,经验”新三中心转变。二是通识教育理念,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全人教育:培养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是通才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的目的是培养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三是明辨性思维理念,即通过审慎严密的分析和推断,做出合理的、有创造性的思维结论。培养目标上,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四是过程性评价理念,系统收集教学评价证据(定量,定性两种),对教学评价的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注重过程考核而不是结果考核。五是双语理念,逐步运用外语进行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学。此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10项能力,包括:明辨性思维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学习评价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EMI(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能力,讲义编写能力,教学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原有的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得以充分体现。教育模式的创新使得学生理论实践双重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发挥主观特性,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教学相关活动中去,开展探究式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式学习,通过实践巩固相关理论并将理论成果转化成为创新驱动力,真正的学以致用,为我国跻身世界强国起到助推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改革开放新时代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创新的探究永远不会停止,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

高等教育到底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花时间深思。最终高等教育要通过思想、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实现由应试教育向创造性教育的转变,才能构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体系,用创造型人才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使我国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宁豫昌,潘春梅,王永芬.采用企业模式强化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8,21(04):144-147.

[2]闻申衍. “法主德輔”何以正确[D].浙江师范大学,2017.

[3]杨彩娟.试论晚清三次重要的留学浪潮[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03):53-56.

[4]陈祖召.社会开放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曾之明,黄小花.FDI流入我国东部地区的效应及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01):57-61.

[6]杨宁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青年价值观培育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9.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