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诗人李九龄考

2020-10-12 14:40郭宇翱
美与时代·下 2020年7期

摘  要:李九龄,洛阳(今河南)人。唐末进士,后入宋,又于乾德二年(964)中进士第三人。曾为蓬州蓬池县县令。宋太祖开宝六年(968)四月参与修《五代史》,担任笔削(从事编辑工作),开宝七年(969)闰十月甲子日书成。其人颇具历史学养,有历史洞见;曾久居山中,交游不广,性情淡泊高洁;受儒道释三家影响皆深,经历国破家亡而入宋,空怀抱负;博学有诗才,著《李九龄诗集》一卷,已佚。

关键词:宋初;李九龄;五代史;人物考

一、李九龄,洛阳(今河南)人

关于李九龄籍贯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卷二十云:“……洛阳李九龄撰……”[1]586

清代曹寅《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云:“李九龄洛阳人……”[2]卷730

清代陈廷敬《御选唐诗》卷三十所载同。

清代厉鹗《宋诗纪事》卷二云:“九龄洛阳人……”[3]41

上述四条关于李九龄籍贯的判断十分一致,可作定论。

二、唐末进士,后入宋,又于乾德二年中进士第三人

首先,对于李九龄的身份,古人曾有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其诗曾被南宋洪迈收入《万首唐人绝句》,并由此引领了后来者认定李九龄其人其诗属于唐朝的论点。其诗作还被收入南宋谢枋得《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明代曹学《石仓历代诗选》、清代曹寅《全唐诗》、陈廷敬《御选唐诗》、汪《佩文斋咏物诗选》、李调元《全五代诗》以及王世祯《唐人万首绝句选》等。

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对洪迈之举做出了批判:“洪迈景卢编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各百首凡万,上之重华宫,可谓博矣。而多有本朝人诗在其中,如李九龄、郭震、滕白、王、王初之属。其尤不深考者,梁何仲言也。”[1]450这一段话同样引领了另一股认为李九龄属于宋朝的潮流。随后在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明朝邓伯羔《艺彀》、胡震亨《唐音癸》、李《宋艺圃集》、清朝人厉鹗《宋诗纪事》、永瑢《四库全书总目》等作品中都直接引用或转用陈氏之言。此外,明代胡应麟《诗薮》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杜常、方泽、李九龄皆宋人,自洪景卢误辑、赵昌父、周伯因之,遂为唐人,非也”[4]清人厉鹗在《宋诗纪事》中说:“九龄,洛阳人。乾德五年进士第一,曰琯按洪迈万首绝句误作唐人。”[3]41这些学者都明确提出李九龄诗作应视为宋诗,而非唐诗。

李九龄的身份归属看似矛盾,但只要求诸史实便知并非不可调和。认为李九龄属于唐朝者,要么并不触及李九龄身份归属的话题,如洪迈、谢枋得、曹学佺、汪霦、王世祯等人,要么如曹寅和李调元一般简单断定李九龄的身份归属。曹寅《全唐诗》云:“李九龄,洛阳人,唐末进士,入宋登乾德二年进士第三。”[2]卷730陈廷敬《御选唐诗》卷三十七言绝句云:“李九龄,洛阳人,唐末进士。”[5]李调元《全五代诗》云:“九龄,周末人。”[6]此二者之判断说明李九龄可能是唐末宋初人,且在周代末期已中进士。经查阅地方志,《河南省洛阳县志》载:“李九龄,唐末进士,入宋登乾德二年进士第三人,旧志讹作李永龄。”[7]

认为李九龄属于宋朝者,也自有依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洛阳李九龄撰,乾德二年进士第三人。”[1]586元朝人陈世隆《宋诗拾遗》云:“李九龄,字□□,□□人,乾德年进士第三人。”[8]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四经籍考七十一引用陈氏之语。清朝人厉鹗《宋诗纪事》云:“九龄,洛阳人,乾德五年进士第一。”[3]41这些判断其实与前段的结论并不矛盾,李九龄可能入宋之后,于乾德年间再次中进士。不过其中有些冲突之处,如陈振孙认为李九龄是乾德二年中进士,而厉鹗判断李九龄是乾德五年中进士。此外,厉氏认为李九龄中进士第一人或为谬误,与陈振孙、陈世隆和曹寅的判断差别颇大,毕竟四人之間唯有厉氏去古最远,姑且认定其判断为不可尽信。再结合上段所引的《河南省洛阳县志》,可断定李九龄应为乾德二年进士第三人。

《全宋诗》著者引用李九龄为乾德五年进士一说时,所引书目为《瀛奎律髓》卷四八。经考证,此条注释应为谬误,因为只有厉鹗《宋诗纪事》中提及李九龄是乾德五年中进士第一人,《瀛奎律髓》卷四八只引用李九龄诗作,并未涉及其身世。总而言之,李九龄应为五代周末进士,入宋登乾德年间进士第三人。

三、曾为蓬州蓬池县县令

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在提及蓬州时云:“透明岩亦名栖直岩,在大蓬山,前视空旷,俯瞰县郭,天气清明渠达,诸山隐隐可数,县令李九龄诗云:‘乍脱尘埃梦寐安,透明岩上一开颜。晚霞收处似闻雁,远目尽时犹有山。仙迹不随岩桂老,禅心长共岭云闲。”[9]此诗亦被诸多诗家选录为李九龄之诗,综合看来王氏所记可信。

四、宋太祖开宝六年四月参与修《五代史》,担任笔削(从事编辑工作),开宝七年闰十月甲子日书成

对于李九龄参与修编《旧五代史》一事,历代都有类似的说法:

宋代高似孙《史略》云:“开宝四年,诏薛居正、卢多逊等修五代史,七年闰月甲子书成,凡一百五十卷,而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皆与修其书……”[10]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太祖诏卢多逊、扈蒙、李昉、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修五代史,而九龄实专笔削。”[11]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云:“鼂氏曰:皇朝开宝中,诏修梁唐晋汉周书,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同修,宰相薛居正监修。”[12]

明代沈尧中《沈氏学弢》卷十二[13]同上。

清代方中履《古今释疑》云:“宋开宝中,诏薛居正、卢多逊、扈蒙、李昉、李穆、刘兼、李九龄、张澹修梁唐晋汉周书为一百五十卷。”[14]

庆桂《国朝宫史续编》云:“宋开宝中,诏修五代史,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同修,宰相薛居正监修,书成凡百五十卷。”[15]

王玉树《经史杂记》卷四在论及薛、欧二家五代史之得失时也提道:“宋开宝中,薛居正等奉诏修梁唐晋汉周五代史,据各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成之。当时宋初,秉笔之臣若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事迹皆足征信,而遗闻琐事亦藉以获传。”[16]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云:“开宝中,诏修梁唐晋汉周书,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同修,宰相薛居正等监修……开宝六年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闰十月甲子,书成几百五十卷,目录二卷,为纪六十一志十二传七十七,多据累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为本。”[17]

赵翼《廿二史记》云:“宋太祖开宝六年四月,诏修梁唐晋汉周书,其曰五代史者乃后人总括之名也。七年闰十月书成,凡一百五十卷,目录二卷。监修者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薛居正,同修者为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18]

锺襄《考古录》云:“旧五代史之作,在宋开宝中。奉诏者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诸人,而薛居正则为其监修也。”[19]

上述种种,皆直接提及李九龄参与修编《旧五代史》一事,故此事基本上可视为史实。而上述引文中尤有不同之处:一则,多数引文只提及《五代史》修于宋太祖开宝中,而其具体时间只有高似孙、永瑢、赵翼三人提及。高氏认为《五代史》始修于开宝四年,而永、赵二人认为该书始修于开宝六年,至于书成之日,除了赵氏未提及具体日期以外,其他三人并无出入,基本上可以断定该书成于开宝七年闰十月甲子日。经爬梳,永、赵二人之所以认为该书始修于开宝六年,因为他们都参考了《玉海》引《中兴书目》,赵翼还参考了宋史和晁公武读书志。综合看来,永、赵二人之说更为可信,而高氏之说并无文献可证。二则,上述种种材料中,只有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提及李九龄在编修《旧五代史》时确切的职务——笔削。这对我们了解李九龄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这或许可以推断出李九龄为人严谨、博学多闻的品质——否则如何胜任笔削的工作?

五、其人颇具历史学养,有历史洞见

一则,其奉诏参与修编《五代史》足可见其历史学养十分深厚;二则,可从其诗作了解其独特的历史观念(以下诗作皆选自《全宋诗》):

读三国志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20]下述诸诗同

诗人阅读史书,以史为鉴,认为一国之兴衰并不是天理循环,而其根基在于“得贤”。再结合诗人自唐入宋的遭遇,其中或也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慨。此外还有:

望思台

汉武年高慢帝图,任人曾不问贤愚。

直饶四老依前出,消得江充宠佞无。

化用武帝时期“巫蛊之祸”的典故,说明如江充一般的奸佞之辈中将恶有恶报。诗人由此感慨恐怕并非偶然,或许其自身也有类似经历、见闻。两首皆是咏史怀古诗,化用历史典故入诗。

六、曾久居山中,交游不广,性情淡泊高洁

李九龄有一首较为知名的诗,曾被墨西哥当代诗人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于1968年获得阿瓜斯卡连特斯国家诗歌奖的诗集《莫问生计事》卷首语引用:

山中寄友人

乱云堆里结茅庐,已共红尘迹渐疏。

莫问野人生计事,窗前流水枕前书。

这首诗明明白白表现出李九龄曾长时间隐居山中,因此“已共红尘迹渐疏”,这恐怕也是其人生平事迹记载甚少的重要缘故!此外还有:

宿张正字别业

茅屋萧寥烟暗后,松窗寂历月明初。

此时谁念孤吟客,唯有黄公一帙书。

山舍偶题

门掩松萝一径深,偶携藜杖出前林。

誰知尽日看山坐,万古兴亡总在心。

写庄子

圣泽安排当散地,贤侯优贷借新居。

闲中亦有闲生计,写得南华一部书。

“别业”“山舍”“闲”等字眼无不表明李九龄的隐居生活与隐士身份。李九龄另有三首诗提及其所交游之人:

赠马道士

水共逍遥云共孤,混时言笑只佯愚。

经年但醉宜城酒,千里惟担华岳图。

寻野鹤来空碧洞,觅琴僧去渡重湖。

人间再见知何日,乞取先生石辘轳。

赠谭先生

古观重重绕翠微,杉松深处掩双扉。

云生万壑投龙去,海隔三山放鹤归。

花洞宴游春日永,石坛朝礼曙星稀。

每听高论长生理,拟向寰中便拂衣。

夜与张舒话别

愁听南楼角又吹,晓鸡啼后更分离。

如何销得凄凉思,更劝灯前酒一卮。

旅舍卧病

家隔西秦无远信,身随东洛度流年。

病来旅馆谁相问,牢落闲庭一树蝉。

马道士、谭先生、张舒身份皆不可考,无法间接推测李九龄的生平。但从上述四首诗作中,已可见出李九龄安于隐居、淡泊的心境,也可看出其交游不广,病中也无人相问的生活现状。

此外李九龄有上清词五首:

入海浮生汗漫秋,紫皇高宴五云楼。霓裳曲罢天风起,吹散仙香满十洲。

楼锁彤霞地绝尘,碧桃花发九天春。东皇近日慵游宴,闲煞瑶池五色麟。

上清仙路有丹梯,影响行人到即迷。不会无端个渔父,阿谁教入武陵溪。

本来方朔是真仙,偶别丹台未得还。何事玉皇消息晚,忍教憔悴向人间。

新拜天官上玉都,紫皇亲授五灵符。群仙个个来相问,人世风光似此无。

这一组上清词乃游仙之作,句句不离仙气,更可见出李九龄出世的心境。

而李九龄不仅甘于隐居,还有高洁的情操。

寒梅詞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题灵泉寺

入谷先生一阵香,异花奇木簇禅堂。可怜门外高低路,万毂千蹄日日忙。

天上瑶池覆五云,玉麟金凤好为群。不须更饮人间水,直是清流也污君。

三首诗分别以寒梅、寺花、鹤为对象,寄托自己出尘的情操。《鹤》之“不须更饮人间水,直是清流也污君”道尽高洁之意。

七、李九龄受儒道释三家影响较深,经历国破家亡而入宋,空怀抱负;博学有诗才,著《李九龄诗集》一卷,已佚

前段所引淡泊诸诗如《写庄子》《透明岩》:“仙迹不随岩桂老,禅心长共岭云闲。”都可看出李九龄深受道家、释家思想影响,其游仙诗应是受到道教的影响。然而李九龄无疑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

代边将

雪冻阴河半夜风,战回狂寇血漂红。

据鞍遥指长安路,须刻麟台第一功。

山舍南溪小桃花

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

可怜地僻无人赏,抛掷深山乱木中。

此二首诗透露出李九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李九龄代边将述说建功立业的抱负,又何尝不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且胸中无抱负者也不会代一位边将抒发怀抱。而《山舍南溪小桃花》表达一种孤芳无人赏的悲哀,心有高志,胸有才华,却偏偏注定不合世俗,这当然是对才华的浪费,也是诗人深沉的痛苦。

这和诗人前段表达的淡泊、隐逸之志并不矛盾。诗人自唐入宋,经历国破家亡,心灵已是千疮百孔,纵有济世之志、经世之才,却因为生错了时代而不能伸展。据前文可知,李九龄是前朝进士,身份上便与宋王朝有所冲突,且纵观李诗,可见其人性情高洁,难以一臣事二主。虽在入宋之后再中进士,但奉诏修《旧五代史》恐是其唯一举动,此后李九龄隐居山中,不再为宋王朝贡献才能。身世的矛盾带来心灵的矛盾,儒家的高志无法施展,便只有求诸道、释以求慰藉与解脱,这也是古代文人常见的作法。

就李九龄诗作而言,虽传世不多,但所显露的诗才不俗。其诗作除了被收录于前文所引之文献之外,还被宋朝著名文人刘克庄选入《千家诗选》,元朝脱脱等著《宋诗·艺文志》记载“李九龄诗集一卷”[21],惜其诗集已佚。

参考文献: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曹寅.钦定全唐诗[M].上海:同文书局,康熙四十五年官修.

[3]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6.

[5]陈延敬,编.御选唐诗(卷三十)[M].浙江:浙江大学藏本.

[6]李调元,编.全五代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80.

[7]汪坚,龚崧林,纂修.河南省洛阳县志第二册.清乾隆十年刊本:124.

[8]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一)[M].北京:北京大学藏本.

[9]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5528.

[10]高似孙.史略(卷二)[M].浙江:浙江大学藏本,1883.

[11]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49.

[12]马端临.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628.

[13]沈尧中.沈氏学弢(十二).北京:北京大学藏本.

[14]方中履.古今释疑[M].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康熙汗青阁刻本.

[15]庆桂,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续编[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916.

[16]王玉树.经史杂记(四)[M].北京:北京大学藏本.

[17]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411.

[18]赵翼.廿二史记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97.

[19]钟.崖考古录(二)[M].北京:中国书店,1931.

[20]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40-343.

[2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3353.

作者简介:郭宇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