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0-10-13 12:36甘德保
西部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摘 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远超城市,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从而导致农村父母难以对其孩子进行合理及时的科学心理教导,同时也由于父母对于沟通心理健康的漠视导致了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畸形发展。随着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多,在高强度的社会压力下,父母也很难照顾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在這种缺乏家庭教育的情况下,农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的严重,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上不同层次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农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模式的探讨,以期能为农村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现状

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院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000多名初中生中有3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同时随着年纪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大以及父母期望的增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在不同程度上的增加,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此外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女生的心理问题严重性远远大于男生的心理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其实学校和社会已经在关注农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各种问题,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们的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但是整体情况并不那么乐观,特别是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方面。因此如果家庭教育在农村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其作用,并配合学校老师及时的改善其教育方法,让学生能够有着良好的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能够全面发展,这样也能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重大的问题。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家长榜样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攻击性反应实验,其实验结果表明,青少年往往会不去判别该行为的善恶来无条件的模仿父母。因此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给孩子传达怎么样的做事态度,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为怎么样的人,这种潜移默化的模仿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长远且不可逆转的潜意识影响。正如教育家孔子提及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家长在日常教育孩子中应该谨言慎行,保证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更加积极的去影响到孩子,家长言行端正,青少年就言行端正。在这种家庭氛围下,只要是任何符合规范的行为,那么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一定是积极的。

三、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一)思想极端化。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的时期,这个时期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循循善诱,来帮助青少年度过这段时期,同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在这个时期一旦有事情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那么这种极度不稳定的心理会使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发生极端化。这种极端化的表现形式使对人或者周围事物比较偏激,容易形成自卑、嫉妒、报复等心理。然而对于农村青少年而言,由于农村家庭普遍不是很富裕,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遇家庭变故就会导致农村青少年心理遭受一定程度上的挫伤,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对于农村青少年而言,他们渴望走出农村,在这样的过程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在这巨大的压力下可能会出现对未来生活迷茫问题。他们在面对残酷的社会也可能会养成自我否定的习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对于在农村生活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不能进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此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很难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在农村,大多数青少年会因为家庭贫困的因素而不得不负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因此在农村青少年之间没有多余的课外活动,更多的空闲时间都被农活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琐事占据,也就很难有人际交往的机会,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奔波。长期以往会导致青少年失去和同龄人群以及社会的正常交流机会,形成自身比较狭窄且封闭的交流圈,也就是说只有固定的交际人员,不乐于开拓人际关系。在这种封闭的心理情况下,农村青少年也很难有良好而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缺乏自律性。随着教育的改革,许多农村父母也都抛弃了以往读书没用的观念,都对读书十分重视,但农村因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工作岗位较少以及经济收益较低,从而导致大多数农村父母为了孩子能够有条件读书,能够改善生活而外出工作。父母不在身边,农村青少年的学生往往都只能靠其本身的自律性来学习,他们缺乏父母对读书这件事的正确引导和支持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少年在课堂学习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且也可能为了改善家庭生活状况而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学习上的不自律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排解,也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的。

四、家庭教育模式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最直接的体现,老一辈人往往相信一句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因此对于青少年往往都是以命令的口吻进行教育,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施行这专制暴力的教育模式。而父辈往往就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看起来是见效最快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往往也忽略的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城市的父母而言以及意识到的了这就教育模式的巨大缺陷,但农村家庭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程度不高,投入在孩子的教育时间不多,且投入的教育精力也不够等原因,他们往往会更愿意采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来教育青少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两种可能的发展:一是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种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使逆来顺受、懦弱、自卑、无所事事的样子;二是形成极端反抗的心理,行为偏激,心灵扭曲,先是和父母作对,然后模仿父母的方法对待他人最后可能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溺爱型教育模式。相较于传统专制型教育模式而言,溺爱型教育模式更加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由于80年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一个家庭的六位成年人都会围绕着孩子疼爱,尤其是农村父母很多在外打工,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照顾,他们往往觉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疼爱,那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比较放任,以至于到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的管教已经毫无作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会因为家庭成员对其百依百顺导致其难以养成独立意识,青少年在面临社会残酷竞争的时候会有逃避的现象出现。同时如果无法满足其要求,那么青少年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满足自己而不考虑他人感受。

(三)放任型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往往没有得到父母的正确心理引导从而走向错误的发展路线。在这种家庭下的父母往往会以工作忙为借口来对孩子放任不管,农村青少年更是由于父母无法提供充足的教育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中,这样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离。父母往往会以我没有专制和溺爱为心理安慰,然而却忽略了青少年在这个期间需要父母帮助引导的事实。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孩子也有可能走向错误的发展路线。

(四)民主型教育模式。在民主理解性教育模式中,家长会放下家长的架子来和孩子以平等的方式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得到一种尊重、理解的感觉,处于这样氛围中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很快形成独立、自信的性格,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也能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和学习。

总 结

综上所述,不同的家庭教育对于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农村家庭父母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但也应该要重视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好采用民主型家庭教育模式来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顺利度过青春逆反期,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拥有更加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陈渝.家庭教育对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山西农经,2019(09):16-17+19.

作者简介:甘德保(1973-12)男,壮族,广西来宾市武宣县,大学本科,单位,柳州市柳江区穿山中学,研究方向: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