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福州市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及成因

2020-10-14 06:42陈雨芬1浩飞龙1于婷婷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10期
关键词:福州市全域空间

陈雨芬1,浩飞龙1,于婷婷

(1.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510275)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各部门齐抓共管,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以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的一种模式[1]。2018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全域旅游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全域旅游背景下,人们越发重视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休闲体验,这使得休闲旅游与全域旅游之间产生了紧密关联。休闲旅游作为休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是人们为了调节和愉悦身心、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利用闲暇时间从事的闲适状态的活动[2],是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国外学者对休闲旅游的概念解释较为宽泛,所谓的“leisure tourism”包括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在内的一切非事务性目的的旅游活动[3]。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旅游行为动机[4,5]、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和效应[6]、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7]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践背景。国内学者对休闲旅游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休闲旅游资源开发与布局[8,9]、休闲旅游产业发展[10]、旅游经济空间分异[11]、休闲旅游行为及需求[12]等方面,尤其对休闲农业旅游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游记文本、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等地理空间大数据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区域研究中[13,14]。其中,POI数据具有数据量大、识别精度高、易于获取、覆盖面广等特点,在产业空间格局、生活服务实施分布、城市功能区识别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16],这从另一个视角为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的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总体上看,国内外有关休闲旅游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研究对象包括城市、乡村、交通、山河湖海等在内的多种人文与自然要素;研究尺度则跨越村镇、县市、省域乃至地区与国家。但从整体上看,对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量化比较研究仍然关注不足,且鲜有从全域视角对微观乡镇尺度旅游资源布局进行系统性研究。福州市是一座自然景观丰富、人文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2018年6月,福州市政府出台了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将福州建设成国际国内重要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因此,本文将从全域旅游背景出发,以福州市市域休闲旅游资源POI数据为基础,从微观乡镇尺度识别全市总体和各类别的休闲旅游资源分布中心,分析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结合福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计划,对现有的休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尺度下全域旅游的推进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以福州市市域作为研究区域,包括6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6个县,总面积11,968km2(图1)。福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港口商贸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福州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2018年,福州市全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8233.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70.38亿元,独具福州特色的“闽都文化、温泉养生、清新生态、滨海度假”四大旅游品牌初步形成。

图1 福州市街道分界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采用的POI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平台,获取时间为2018年3月。根据研究内容,对初始数据进行纠偏与清洗。首先,从风景名胜、餐饮、购物、体育休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住宿服务6大类POI数据中提取与休闲旅游资源相关数据,并将属同一景区资源数据合并。其次,对明显不符合休闲旅游特征的数据予以剔除。参考黄震方、祝晔、袁林旺,等[2]研究,将整理后的数据划分为自然游憩、文化休闲、康娱游憩、专项休闲4大类、15亚类(表1),共计9571个休闲旅游点数据(图2)。

表1 福州市休闲旅游点数据分类体系及比重

图2 福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分布

1.3 研究方法

核密度估计法:该方法是用来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能够利用数据样本的空间属性研究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17],反映要素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为:

(1)

式中,f(s)为空间位置s处的核密度计算函数;k为空间权重函数;h为距离衰减阈值;n为与位置s的距离小于或等于h的要素点数。通过综合考虑休闲旅游点的平均影响范围及其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选择1500m的距离阈值进行分析。

Ripley′s K函数:Ripley′s K函数可对空间点要素进行不同距离的聚类程度分析,以得到不同空间尺度范围下空间点要素的分布特征与模式[17]。计算公式为:

(2)

式中,A为研究区域面积;n为各类休闲旅游点的数量;d为距离阈值;wij(d)为距离d范围内休闲旅游点i与休闲旅游点j之间的距离。

地理探测器模型:该模型(the Geographical dectectors)既可以检验单变量的空间分异性,也可以通过检验两个变量空间分布的耦合性来探测两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是探测空间分异性及其背后驱动力的一组统计学方法[18]。其中的因子探测器可通过比较特定指标在不同类别分区与整个研究区域的总方差,以检测某种地理因素是否为形成该指标值空间分布差异的原因。计算公式为:

(3)

式中,D为影响因子;H为面积指标;qD,H为D对H的解释力;n和σ2分别为休闲旅游点整体样本的个数和方差;m为某种因子的分类个数;nD,i为D指标在i类上样本的个数。qD,H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大,表明该因子影响也越大。

2 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异格局

2.1 休闲旅游资源分布形态特征

最近邻指数(NNI)常用于判断点要素是集聚还是扩散分布。通过NNI指数计算,得到福州市休闲旅游资源的NNI指数为0.282,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福州市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整体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进一步运用核密度法对休闲旅游资源的分布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福州市休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鼓楼区和台江区,形成以“三坊七巷”为主的高密度核心空间,该区域是福州市历史最为悠久、休闲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次级较高密度空间主要分布在长乐区与马尾区交界处,连江县、平潭县、福清市行政驻地附近,这些区域人文活动、历史文化遗产类资源较为丰富,留存的文化遗产也较多,且大多资源在城镇区域分布,中心城镇外围旅游资源分布相对分散。

进一步从各类别来看,不同类型的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图3)。自然游憩、文化休闲、康娱游憩、专项休闲4大类休闲旅游资源的NNI指数分别为0.548、0.418、0.171、0.555,均小于1,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4类休闲旅游资源都呈现出显著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康娱游憩类资源占比较大,且多属于居民日常生活性旅游休闲,集聚程度最高,主要集中分布于福州市的中心城区;自然游憩类受自然风景、山川河流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多分散布局于区域环境中,集聚程度相对较弱;而专项休闲类主要以生态农庄和主题度假酒店为主,较多分布在中心城区之外,呈分散布局,集聚程度最低。文化休闲类资源与居民活动关联较大,显著聚集于中心城区及各县、区城镇中心区域。整体上看,福州市的休闲旅游空间具有多中心的形态分布特征,在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区县城镇中心密集分布,且规模较大;在外围区有零星集聚中心存在,但规模相对较小。

图3 福州市休闲旅游点密度分布

2.2 休闲旅游资源空间专业化特征

区位商(Q)常用于分析区域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从街道(乡/镇)尺度出发,分析全域旅游背景下不同街道(乡/镇)各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地域专业化程度。结果显示,全域范围内各乡镇专业化休闲旅游空间差异显著,部分乡镇比较优势突出,形成了有显著优势的集中区域(Q>2),其多样化的发展差异有助于开发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图4)。

图4 福州市各街道(乡/镇)单元休闲旅游点区位商分布

从各类型资源来看,除康娱游憩类资源外,其他均形成了显著优势区域。自然游憩类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单元主要集中于山、河、海等自然资源密集处,主要分布于永泰县与闽侯县交界地带,闽侯县北部及两侧与晋安区、福清市交界地带,以及沿海地带;优势乡镇如岭路乡、葛岭镇、南通镇、南屿镇、塘前乡、琅岐镇等。文化休闲类以历史遗产类为主,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街道多且分布广泛,充分反映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文化休闲类主要分布在罗源湾地区、永泰县嵩口镇一带,福清市与莆田市交界处及沿海一带,主要乡镇包括马鼻镇、松山镇等。康娱游憩类总体专业化水平不高,有比较优势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福州市中心城区和福清市中心区域,包括玉屏街道、音西街道、宏路街道等。这些街道为各区域的发展中心,康娱游憩类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已有一定的时间,相关设施配备较为全面,但总体质量和数量仍然有待提高。专项休闲类主要为产业休闲类,以农场、生态园和度假酒店为主,优势乡镇包括永泰县东南部葛岭镇城峰镇、闽侯县中部白沙镇等地。

2.3 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区位选择特征

Ripley′s K函数计算结果显示,在99%置信度下,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特征均比较显著(图5)。在60km范围内,自然游憩、文化休闲、康娱游憩、专项休闲类DiffK均呈现单峰特征,说明随着观测距离的增加,其集聚程度也呈现先增后减特征。从峰值出现的距离来看,康娱游憩类、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专项休闲类旅游资源出现峰值的距离依次为12km、12km、18km、21km,说明专项休闲资源空间分布最为分散,其区位选择的尺度范围最大;文化休闲类次之,康娱游憩类、自然游憩类出现峰值的距离最小,可以看出康娱游憩类、自然游憩类空间分布相对比较集聚,区位选择的尺度范围较小,在12km范围处其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最大。

图5 福州市休闲旅游点Ripley′s K函数分析

从各休闲旅游资源自身特征来看,康娱游憩类对区位选择要求较高,城市中心的消费能力较强,在现阶段分布仍然倾向于中心城区布局。自然游憩类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由于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空间观测尺度扩大,其分布更加离散化,且分布与自然环境和人为后期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从其空间分布来看,城镇区域附近人工开发类资源分布较多,多以城郊型的短期休闲旅游资源为主,故自然游憩类在一定尺度内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征。文化休闲类资源分布受自身数量、历史原因的影响,多布局于城镇中心区域,福州市中心和外围城镇区域均有布局。专项休闲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休闲农庄和度假酒店,分布上与自然游憩类有相似之处,受人工开发与区域政策影响,空间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区位选择的尺度范围也较大。

3 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选择

综合以往的研究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综合考虑了休闲旅游点分布的空间属性,选取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人口密度等变量作为影响休闲旅游空间格局的因子(表2),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各因素对休闲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并分析了休闲旅游空间特征成因。

3.2 影响程度分析

自变量X对属性Y的解释程度可以用q值表示。q值越大,X对Y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地理探测器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按照6个影响因子对休闲旅游点空间格局的影响力,q值依次排序为:城镇化率(78.76%)>可支配收入(65.96%)>人口密度(61.19%)>人均消费(51.69%)>第三产业比重(26.41%)>人均GDP(15.21%)。由此可见,对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起主要解释作用的是休闲旅游资源所在县级行政单位的城镇化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人均消费,而第三产业比重、人均GDP的影响较弱。

表3 福州市休闲旅游发展各影响因子q值

城镇化对休闲旅游发展具有相互协调作用,两者不是完全的单向影响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城镇数量的增加,还包括城镇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普及与扩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均基于经济迅速的增长。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基础设施的完善、精神文明与生活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人们对于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休闲设施的建设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另一方面来看,快速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加快了居民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也使得人们从心理与生理上迫切需要通过旅游休闲进行放松。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促进休闲旅游活动频次的增加。相对于城镇化率,可支配收入更直接反映居民自身的物质生活状况,决定居民的消费结构水平。当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满足食品支出后还有较大剩余时,他们通常愿意进行休闲娱乐、康娱游憩等。福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的显著增加,是促进居民休闲旅游活动和推动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

人口密度反映了休闲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也是休闲旅游活动的一个客观基础。观察福州市县级行政单位人口密度和县级行政单位内休闲旅游资源的数量分布发现,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县,其所在的区域休闲旅游资源也越多。福州市是具有2200余年历史的城市,早期居民一直生活在福州盆地闽江北岸,即现在的鼓楼区一带,之后随着城市的扩张、行政区划的改革,逐渐发展至现在的规模,在人口高密度区域,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遗迹较多。对于大部分的福州市地域,不同县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直接反映了历史发展情况,发展历史越久、人口基础越好、经济发展越稳定,旅游休闲的基础与需求也相对较强。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全域旅游的背景,本文分析了福州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特征,并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①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显著,具有多中心的分布形态特征。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县区城镇中心密集分布,规模较大;外围区有零星集聚中心存在,但规模较小。②各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表现有所不同,但总体呈现单峰式的集聚分布。专项休闲资源空间分布最为分散,区位选择的尺度范围最大;文化休闲类资源次之,康娱游憩类对区位选择要求较高,空间集聚的尺度范围较小,自然游憩类出现峰值的距离最小。③各乡镇的专业化休闲旅游空间差异显著,其多样化的发展优势差异,有助于开发如温泉体验、古厝文化体验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打造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④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起主要解释作用的是休闲旅游资源所在县级行政单位的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人均消费水平,可见现阶段经济发展仍然是促进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从全域旅游的视角,选择典型旅游型城市福州市,对整个市域范围内的所有休闲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量化研究,并比较了不同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区位选择的差异,为福州市开展全域旅游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取的互联网地图POI数据,对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提供了更为精细的认知,使本文能够在微观乡镇/街道尺度探讨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深化了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理论认识。

建议:①进一步强化核心景点周边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加强其与周边旅游资源的空间联系,进一步丰富休闲旅游内容,延长游客休闲游览时间;强化文化休闲类资源间的关系,注重人文历史类资源游览的连续性。②发挥乡镇休闲旅游专业化特色。从各乡镇旅游资源专业化发展水平来看,优势资源乡镇空间多样性较好,传统的特色文化与生态资源有助于形成全域联动的多样化旅游结构。③合理划分福州市休闲旅游等级结构。在中心城区外围培养多个市级旅游增长空间,强化核心区旅游资源与外围资源的空间联动。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国家对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各类旅游资源的分类之间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和相交,如何完善休闲旅游资源的定量化评价体系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其次,休闲旅游资源的消费人群包括当地和外地的游客,不同类型的游客,他们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精神、物质需求也有所不同,而当前对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消费偏好差异等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福州市全域空间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奇妙的梨子提琴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福州市色山区一黑电镀厂“死灰复燃”被执法人员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