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规划和志愿选择

2020-10-14 12:30供稿张静
金属世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目志愿大学

供稿|张静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考在促进教育公平、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着惟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了新一轮的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促使人才选拔科学合理。2014年,浙江、上海作为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省市启动改革试点,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个省市作为第二批综合改革省市推进新高考;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作为第三批综合改革省市推进新高考。新高考已经在越来越多的省份落地,高考改革也对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的内涵

从“关注分数”向“关注个体”转变

新高考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过去的高考更看重分数,高校录取的惟一依据就是高考成绩。因此,学生在高考前,不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规划等,仅仅需要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并且学生只能根据设定好的考试科目进行学习。新高考改革后打破了文理科的界限,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以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他三门考试科目。

新高考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兴趣,发掘学生潜能。过去的高考理科生必须学习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文科生必须学习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偏科的学生只能付出加倍的努力去补齐短板学科。新高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结合高校规定的专业选考科目进行选择,更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与自己的未来规划相结合,激发学习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从“分数为王”向“专业为王”转变

新高考将选择专业的权利交给了考生。过去高考填报志愿是“学校+专业”的填报方式,新高考是“专业+学校”或“专业组+学校”的填报方式。学生不再是挑选一所大学,更重要的是挑选一个专业,专业是学生未来求职时的核心竞争力。同一大学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都是不同的,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兴趣进行专业选择,有效规避了学生因为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出现厌学的情况。

新高考将选择考生的权利交给了专业。专业拥有设定选考科目的权力,不同专业对学生学科背景要求不同,要求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可以将选考科目设定为两门,提升人才选拔的精准性;对学科背景要求单一的专业,可以将选考科目设定为一门,扩大考生的范围。招生专业不再是被动等待学生选择,而是拥有了主动选择学生的条件。

新高考将建设专业的权利交给了大学。“学校+专业”和“专业+学校”报考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高校不再享有批次线的保护。学生不再优先考虑学校的录取分数,而是需要考虑每个专业或专业组的录取分数。高校必须推进专业内涵式改革,以积极应对冷门、薄弱专业考生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需要建立动态招生计划调整机制,对于学生和家长不认可的专业,要及时减少或停止招生。

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

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

高考志愿填报与学生选择大学专业和未来职业规划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又是一个一次性和不可逆的行为,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而根据笔者近几年对大学一年级(简称大一)新生的调研发现,由于缺乏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分数优先法。考生会寻找与自己高考分数最为接近的学院报考,保证分数不浪费。

二是热门专业法。考生主要根据历年专业受欢迎程度或者高校最强专业进行志愿填报。

三是父母包办法。高考前,学生只知道学习,对于大学、专业代表的意义毫无认知,于是志愿的填报完全听从父母意见。学生是未来读书的主体,这样的填报方式根本没有考虑个人情况,不利于学生大学的学习和长远发展。

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决策方法,帮助学生做好人生决策。

◆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立长远目标

由于过去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学生无需思考长远目标,所以很多高中生以为“考大学”就是人生目标,等进入大学后,会出现目标缺失的情况,从而产生“空心病”。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的探索,让学生意识到考大学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做好选科和人生规划。

高中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

◆ 开展自我探索的活动

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生涯的探索期,他们需要去了解自我的兴趣、价值观等。高中的生涯规划要通过“三步走”完成学生的自我探索。第一步,开展生涯测评。高中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他们更乐于接受一些测评结果。高中可以运用霍兰德兴趣测评、MBTI性格测试、职业锚测试帮助学生进行测评,引发学生对自我的好奇和探索。第二步,360°测评法。指导学生邀请家长、朋友、亲人对自己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学生以此为基础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第三步,联想法。根据学生的测评结果和360°测评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兴趣倾向,澄清学生真正的兴趣、性格、能力。自我探索是生涯规划的基础,只有对自己有认知,学生才能在选考试科目、选大学、选专业时有主见、会决策。

鼓励学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生涯人物访谈是学生了解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采访大学内部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大学和专业。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寻找考取的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了解大学的学习模式、学习氛围、大学文化、专业的学习内容、研究前沿、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等信息,扩展学生大学专业信息库。

◆ 介绍大学和专业

根据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好的决策需要有对自我的认知信息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信息。但很多学生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时,基本没有了解过大学的类型和专业等相关信息,所以高中的生涯规划要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

邀请大学招生办的教师为学生介绍大学以及各专业情况、录取规则等信息,帮助学生澄清认知误区,例如学生和家长都会以各种排名来判定学校的层次,会以专业填报的冷热选择专业,致使部分优质高校、高校的“强而不热”的优势学科无法进入学生选择的视野。

开展专业前景对话活动。邀请高校教授为高中学生介绍高校专业情况。受到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同专业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度不同。学生毕业后收入水平较高,成长速度较快的专业,受到的认可度较高,而部分基础学科及艰苦的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相对较低。高校专业课教授围绕专业长远发展、背景行业的核心技术、家国情怀等进行详细地讲解,打破学生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以更高的格局、更长远的目光看待专业选择。

高中生的志愿选择

优先选择专业

◆ 根据兴趣选择专业

兴趣是专业选择的内在依据。兴趣,简言之就是喜欢,喜欢才能带来创造力,而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很可能就会带来厌学情绪。兴趣可以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到专业学习中,提升专业水平。兴趣能够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稳定性。兴趣能够带来探索的欲望和高峰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得价值感,强化专业学习。

◆ 正确区分专业与大类

与专业招生相比,按类招生的专业类没有专业名称划分得详细,招生专业类一般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对于按专业类招生的学校,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填报相应的大类,不需要选择确定自己就读的具体专业。在培养期间,同一专业类招生录取的考生第一或前两个学年在同一个教学平台上进行本专业类的通识课程学习。之后,再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有关规定,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并进入相应的专业学习。因此,填报志愿时要正确区分专业和专业类。

◆ 从理想职业规划选择专业

由于部分职业的特殊性,学生只有在选择了相应的专业学习才能够从事理想的职业,在志愿填报时,需要优先考虑专业。第一类,对专业知识要求高的职业:例如医生、软件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职业,学生要选择相对应的医学或者工科类专业。第二类,对语言有需求的专业:例如外交官、翻译等职业,学生要选择语言类学校的专业。第三类,对专业特长有需求:例如钢琴、舞蹈、体育教师等需要相关专业技能的职业。如果学生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在选择志愿时就要以专业为第一衡量点。

多维度评价学校

◆ 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是高校的核心

大学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就是一个学校的硬实力。学校在诸如QS世界大学排行榜、软科大学排行榜、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等的排名都是学校实力的体现。志愿填报时可以从双一流学科评估、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确定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

◆ 师资水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师资水平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都是教师科研实力的体现;专家、教授的开课门次和上课频次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全程导师制、班主任制度是高校教师关注学生的落地方式。

◆ 毕业去向是衡量高校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学校的综合实力越强,人才水平越高,学生越容易得到研究生招生院校、科研院所等的认可,保送攻读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越多。根据近几年高校公布的深造情况,工科院校的深造率明显高于综合性大学,部分211高校深造率高于985高校。了解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就业地域、单位性质、学生求职过程,能够更全面了解学校的培养质量,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城市选择是大学选择的重要参考

大学学习不仅仅是在高校这个象牙塔里进行学习,也需要接受高校所在城市的洗礼。大学所在的城市决定了你的视野。一二线城市视野更开阔,机会更平等;三四线城市发展潜力大、机会多。目标城市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个性保守的学生更适合家乡和小城市,个性自由的学生更适合去大城市。

结束语

新高考改革的逐步实施,应当引起高中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和能力,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有目标地进行高考志愿的填报,到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生理想。

猜你喜欢
科目志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志愿……
多科目训练见招拆招练硬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高校开设专业的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要求浅析—以法学(类)专业为例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高考“新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