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曾国藩,高调的匾

2020-10-16 01:24
文史博览 2020年8期
关键词:水师同治杨氏

在湖南双峰县曾国藩故居的一角,摆放着一块大匾,匾上正中大字为“笃亲锡祜”,上款题“同治六年丁卯岁仲秋月下瀚”,下款题“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兵部尚书、两江总督、特赏黄马褂、双眼花翎、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敬题”。款下钤印两枚,一为“曾国藩印”,一为“毅勇侯章”。该匾长4.35米,宽1.7米,在当时来说,是一块巨匾。

该匾落款共52个小字,写的全是曾国藩在同治六年(1867)前包含虚职在内的所有职位,可以说是一张最全的名片。而曾国藩一贯是比较低调的,这么破天荒地将自己的所有职位全写在一块匾额上,送给别人,这是不多见的,也说明曾国藩对这块匾及所赠送人的高度重视。

经考证,此匾是清同治六年曾国藩应湘军水师名将、同治三年(1864)任陕甘总督的杨岳斌(1822—1890)之邀,为杨氏宗祠而题的一块匾。因长沙县青山镇杨氏宗祠修建,便赠于这里。这是目前发现的曾国藩所书匾额中最大、落款官名最全的一块。“笃亲锡祜”,“笃”是纯情专一的意思,“锡”同“赐”,“祜”同“福”,意思是:好好专一地善待你的亲人,上天就会赐福给你。

曾国藩为什么为杨岳斌题匾呢?这缘于他们的上下级关系和个人感情。

曾国藩赠杨岳斌的匾(范诚摄)

杨岳斌原名杨载福,字厚庵,湘西乾州厅(今吉首市)人。清末湘军重要将领,湘军水师的创办者和统帅者之一,累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后任陕甘总督,为左宗棠的前任。同治元年(1862),因讳同治皇帝载淳之名,改名为岳斌。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勇悫。

杨岳斌与彭玉麟,均为曾国藩湘军部下,一同受命创办湘军水师,为湘军镇压太平军立下赫赫战功。也因作战勇猛,所向无敌为曾国藩所器重,与曾国藩结下深厚的友谊。同治三年,杨岳斌倡修宏农堂《杨氏族谱》,请曾国藩作序,曾国藩欣然应允并作序。这次,他又向曾国藩求匾,曾国藩郑重其事,赠送一块大匾,并把自己的官衔全部写上去。曾国藩此举是有原因的。

同治五年,杨岳斌在陕甘总督任上,兰州发生兵变,布政使林之望上疏朝廷,弹劾杨岳斌分派粮饷不公。杨岳斌知道后,私下拆阅林之望奏折,最后被革职留任,降为三品顶戴。后来,清廷以左宗棠接替杨岳斌为陕甘总督。

同治六年,杨岳斌再次上疏朝廷,称自己病情加重,要求返回家乡休养。当时,左宗棠尚未到达甘肃。清廷便命穆图善暂时署任总督,批准杨岳斌解任回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岳斌返回家乡湖南,向曾国藩求匾。曾国藩十分同情杨岳斌的遭遇,不仅答应,而且特送一块大匾,写上自己的全部官衔,算是给杨岳斌这个曾经的部下一点安慰。

曾国藩送出去的匾,怎么又回到曾国藩故居了呢?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2003年6月上旬,双峰县沙塘乡紫峰村一对年轻夫妇来到曾国藩故居参观,女士叫彭芳梅,操长沙口音,自称其娘家是长沙县青山镇天华村的,该村一杨姓居民家中,有一块曾国藩的匾。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曾国藩故居的管理人员一听,觉得彭芳梅讲述的地点、藏者相当具体,很可能是一块与曾国藩有关的匾,当即请她留下联系电话,并托其与娘家再联系,决定前去看看。

2003年7月1日,他们与彭芳梅一道驱车前往青山镇天华村杨姓村民家中。经查看,这是曾国藩手书的一块匾,除匾上文字为曾国藩亲笔题写外,边框相间对称位刻蛟龙、蔓枝等花纹,匾为黑地,字及花纹上金色,颇为气派。

根据时间来看,此匾距题写时间已近140年,算是一块老匾。据这位杨姓人家说,此匾原来摆放在杨氏宗祠里,解放后宗祠被毁,他父亲觉得这块匾有用,便将它搬回家中。由于太大,无法搬进门,便被锯成两块,放在家中做楼板,才得以幸存下来。

后来,曾国藩故居管理单位收购了这块匾,并请专业人士修复,这就是现在陈放在曾国藩故居的这块匾。

至于这块匾为什么不存放在湘西吉首杨岳斌故居或乾州九福堂杨氏宗祠呢?据分析,一方面是当时湘西交通极为不便,而青山镇杨氏与杨岳斌同宗,他们之间,往来很多,这里修建杨氏宗祠,请求杨岳斌赠匾,杨岳斌便请老上级,私交极好的曾国藩赐匾,所以把此匾放于青山镇杨氏宗祠。另一方面,当时乾州九福堂杨氏宗祠也许也有该匾,只是后来在破“四旧”及各种运动中,被砸烂或毁坏了。

长沙县青山镇这块匾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而辗转又回到曾国藩故居,可以说是物归原主。

后来,乾州九福堂杨氏宗祠根据这块匾,专门复制了一块,现存于九福堂内。

猜你喜欢
水师同治杨氏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便秘、痔疮要“同治”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Fort Besieged
荒唐同治讲信义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熔炉旁捡回提督印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