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谈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

2020-10-20 05:31余思瑾李韶山
中学生物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野生动物

余思瑾 李韶山

摘要 反思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关注不够,将新冠病毒疫情教育引入课堂,并渗透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并通过倡议书、承诺书等形式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并将“保护生物多样性,拒食野生动物”的生态文明理念辐射到家庭和社区,从而逐步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使人类远离野生动物携带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

关键词 新冠病毒肺炎 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 中学生物教学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进入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一时间全球累计确诊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不断增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目前各国科学家已有的研究结果提出,蝙蝠最有可能是这类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至于新冠病毒如何从蝙蝠传给人类,目前还不得而知。纵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全球重大疫情,几乎每一次都与野生动物有关,这进一步使人们反思:人类与野生动物到底如何共存共生?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1 野生动物与病原微生物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现的30多种传染病中,绝大多数都是由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所致。人类常食用的蛙、蛇、鸟、穿山甲等野生动物体内,普遍都存在寄生虫。科学家曾发出警告,目前还有约160万种未知的野外病毒存在,其中很可能存在致命性和传播力更强的病毒,很多都没有应对的药物和疫苗。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濒危物种的保护,也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地球上的生命历史有38亿年之久,人类的历史仅有数百万年。自然生态系统在漫长的进化历程经历了无数次的选择、淘汰与修正等演变历程才存续至今。人类只是一个后来者,即使人类历史的发展短暂而又迅猛,也无法超脱自然界的控制。远古人类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崇拜自然,敬畏自然,所以严格遵守自然界的逻辑规律。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大,强力压缩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食用野味的习惯。社会大众要从这次疫情中汲取教训,树立“禁食野味,人人有责”的观念。民众要将SARS和新冠肺炎当成前车之鉴,强化对大自然的敬畏,自觉拒绝食用野生动物,逐步形成食用野生动物可耻的社会观念,推动全社会移风易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彻底摒弃食用野生动物的恶习。

2 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

1989年3月开始实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27条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但是,该法并没有禁止人工繁育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其他动物的交易。无论是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角度,还是从防疫和公共健康的角度,禁止一切野生动物交易都是正当的、合理的。国家必须彻底粉碎“捕猎一运输一贩卖一消费”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带来的健康风险。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野生动物交易,但是其中人工繁育许可制度的存在,让一些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使得这部法律的效力大打折扣。养殖野生动物一边宣称可以替代盗猎市场,一边迎合野生动物消费市场,这在本质上是与保护野生动物相矛盾的,无法避免出现“盗猎洗白”现象,最终仍然会伤害野外种群。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以及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巨大隐患。但全面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还需要一个过程。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

自然界中许多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活在动物身上,由于受传统饮食习惯糟粕的影响,喜好野味的人群为病源微生物侵入人体埋下了隐患。人类不断将足迹伸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野生动物与人类和家养牲畜的频繁接触,从而把身上的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传染给家养牲畜,再间接传染给人类。野生动物处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共同维持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一旦食物链断掉,将面临不可知的后果。一只蝙蝠身上有上百种致病微生物,其中很多种都没有被深入了解;再加上各种中间宿主的变异,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风险。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都是吃野味引起的。由于教育和科学普及不够,食用野生动物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潜在危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食用穿山甲、娃娃鱼、蛇类、野鸟等野生动物的行为仍经常见诸媒体报道,走私和消费野生动物制品还没有得到有效制止,盗猎野生动物的恶性事件还时有发生。人类应该和自然界中的动物各安其所、互不干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公众不能单纯从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而应从人类健康、卫生防疫和环境安全等更高层次着眼,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力度,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常吃野味的大有其人,甚至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出“鼠年吃硕鼠”的照片炫耀食用野生动物。提升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識,特别是教师群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尤其需要提高。

3 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中学生物学教师应该反思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的总体状况是停留在概念介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严重缺乏。初中阶段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讲述较为笼统;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模块2“生物与环境”则是给出了更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概念,阐明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形成“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关注不够,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和理念并没有真正形成。教师应该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以及新冠肺炎与SARS等传染性疾病爆发的原因。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开始,一个社会和民族越是远离野味,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祖先驯化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棉花等农作物及各种蔬菜,也驯化了猪、牛、羊以及各种家禽、水产动物等,人类驯化和养殖的作物和动物的营养也远比野味高得多,野味并不比养殖动物“更有营养”。教师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发出“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倡议书、承诺书,并通过学生将倡议书、承诺书带回家,发动家长加入积极响应倡议书的要求,拒绝食用野生动物,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由此实现生物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延伸,辐射到学生家庭并影响社区,逐步提升社会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研究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