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雀之灵》的“承”与“新”

2020-10-20 06:01冀莎
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继承创新

冀莎

摘 要:“创新”这个词在当今时代下并不陌生,我们生活学习的大环境中,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出现。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不创新,总是一味地模仿照搬,就没有生命力。那么创新应该如何去做,是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前提下加以创新,还是摒弃传统大胆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对经典舞蹈作品《雀之灵》的创作背景,以及其对民族舞蹈的创新进行分析,探索民族舞蹈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雀之灵》;继承;创新

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文化艺术追求的提升,我国的舞蹈艺术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舞蹈作为动作的艺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姿态雷同、动作重样的情况。如何才能在司空见惯中出新,在按部就班中打破常规,给人以惊喜,是检验创作者才气和能力的试金石。我们常说“常态”就是一种被广泛接受、认可,模式固定,虽不出格但缺乏特点且不具备吸引力的状态。艺术创造,最“忌讳”常态。就我国的舞蹈发展来说,特别是民族民间舞,它的推陈出新是毋庸置疑的。在众多舞蹈作品中,杨丽萍的《雀之灵》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并且最成功的舞蹈作品之一。

一、《雀之灵》启承之源

傣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孔雀象征着圣洁美丽、和平、吉祥,这样美好的寓意自然使孔雀成为了傣族人民心中的崇拜之物。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到了20世纪80年代,傣族孔雀造型,已俨然成为云南,甚至中国舞蹈最突出、耀眼,也最具地域特色、文化象征的符号代表。如《金色的孔雀》《水》《雀之灵》等这一系列的舞蹈出现,使傣族舞蹈得到广泛认可,奠定了很好的大众审美基础。《金色的孔雀》的表演者刀美兰和《雀之灵》的表演者杨丽萍在孔雀舞的编剧中是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我们都知道最早的孔雀舞都是由男子表演的,而刀美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她开创了女子孔雀舞的先河,有着“孔雀公主”的美誉。在由刀美兰参与编创并表演的舞蹈《金色的孔雀》中,她的表演淳朴自然、情感细腻、动作优美,堪称孔雀舞的经典。这个作品内容简明,形式趋于传统,运用了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步伐及表现形式,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极具代表性,塑造了一个活泼灵巧、自由自在的孔雀形象。

如果说刀美兰的孔雀是游走在森林里的孔雀精灵,那杨丽萍的孔雀则是如落入凡尘的仙子一般,她的舞蹈基于传统孔雀舞,在形式上更加现代化、个性化,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她遵循着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反映着主体的艺术理念和创造才能,依靠情志心性来把握规律和法则,凭借才气来感应时代变化,进行艺术创新。因此,《雀之灵》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杨丽萍独有的舞蹈风格,由此可见,《雀之灵》如此深受大家的喜爱是有原因的。

二、《雀之灵》创新之处

(一)动作的提炼

杨丽萍在《雀之灵》中的演绎深入人心,令看过舞蹈的人都身临其境、陶醉其中。我国资深舞蹈编导黄素嘉在看完《雀之灵》后,这样赞美道:“美,太美了,美得让人心醉,杨丽萍‘以心造舞,营构了一首‘生命的颂歌。”

单从动作方面来看,刀美兰表演的《金色的孔雀》,这个作品采用了傣族传统的舞蹈元素,运用了典型的“三道弯”体态、基本的傣族手型和步伐,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节奏和空间的变化,展现了一只金孔雀迎着朝霞渐渐醒来,鸟儿自由飞翔,金孔雀也跟着在森林中翩翩起舞的欢快情景,也突出了刀美兰式的孔雀舞形象。

而杨丽萍的《雀之灵》新颖之处在于她并没有简单地搬用傣族舞蹈风格化和模式化的动作,而是依据情感和舞蹈形象的需求,大胆创新,吸收融合了当代的一些元素和特点,富有现代感,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其最具特色的便是手指的姿势与手臂关节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是极有难度的,纤长的手指尖连动着手臂快速灵动地做动作,将孔雀之灵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杨丽萍高超的技艺和新颖的编创实在令人钦佩,她的孔雀形象创造是艺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

(二)形象的升华

于平在所写的《〈雀之灵〉之“灵”》的评论文章中曾这样提到:“看过《雀之灵》,对其“形”定会刻骨铭心;但同时又会发现,舞中每一具体造型的呈现和每一组动态的连续,都并非由动作造型自身的运动趋向来决定的,而是以‘神来作为‘形之变异和延展的内在依据……”于平对杨丽萍及其舞蹈如此高度的赞赏,使我们对表演和创作本身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舞蹈作品只是单纯停留在形似的初级阶段,未能达到神似的高度,就谈不上触及灵魂深处的撞击点。在动作编排上,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的艺术表现力,从头到脚、从手指尖到脚指尖,直至每一个细胞都在跃动,将孔雀的寻觅、展翅、跳跃、旋转、飞翔和戏水等舞蹈意象充分体现,成功塑造了一个灵动而又富有生命激情的“雀”的艺术形象。

刀美兰的《金色的孔雀》中孔雀展翅、戏水、跳跃的动作,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完整地呈现出了孔雀的形态之美。杨丽萍在《雀之灵》中,通过新颖别致的手臂动作,灵巧细碎的手指运用,伴隨着恰到好处的旋转,在柔美静谧的音乐中,成功展现了孔雀的神态之灵。不可否认,杨丽萍的这个作品有太多成功之处,这其中包含了杨丽萍对生活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将原本具象的孔雀形象加以升华,展现出了意象更深层次的内涵。在她的舞蹈中,雀之灵魂显得那么高洁,生命的意义显得那么有力量,仿佛已经人雀合一,人即是雀,雀即是人。

三、《雀之灵》创作之思

阮籍《乐论》中提出“礼与变俱,乐与时化”。意思是说礼根据时代的更换而变革,乐随着社会的风尚而衍化。这揭示了乐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规律。这一观点放到现如今的舞蹈发展中同样适用,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时代在发展,艺术也在发展,那随着时代的改变,艺术的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呢?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宗”是“本”,是“根”。就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这个作品算是一个创新之下的产物,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杨丽萍在编创这个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傣族舞蹈元素,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自己对生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跳出了属于杨丽萍独有的孔雀形象。那在舞蹈艺术发展的道路上,都是像《雀之灵》这样优秀的成功的创新吗?事实并非如此。

在浩瀚的舞蹈艺术海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自以为是”的创新出现。在人多作品多的大环境中,有想出奇制胜,一鸣惊人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现如今有些作品已经脱离了“本”,摒弃了最传统的东西,全然失去了该有的味道,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成了“四不像”,也许编创者自己都难以分清风格属性,大众怎么会喜欢呢?国家提倡我们要传承民族化的、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思考、反思,做到新中守本才是关键。

四、结语

艺术创作并非易事,不只是舞蹈艺术,其他各艺术门类都是如此。一代一代推陈出新的速度非常之快,在这一洪流中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纯正是我们艺术工作者和学习者应该秉承的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的一些元素必然会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我们会受到其一些影响,这是这个大环境使然。但始终遵循基本的发展规律,保留我们原汁原味的风格和元素,用心去感悟去投入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中,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必定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陈申,黄自新,唐文.云南当代舞蹈发展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5]刘青弋.中外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6]王佳.傣族民族歌舞的现代走向:基于对云南民族歌舞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8]赵铁春.舞蹈鉴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太原学院

猜你喜欢
继承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