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白菜田赤眼蜂的采集与鉴定

2020-10-20 05:58刘岩张树权陈思武琳琳黄文功刘思竹周菲陈晶李岑胡莹莹袁红梅姚玉波张利国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采集赤眼蜂鉴定

刘岩 张树权 陈思 武琳琳 黄文功 刘思竹 周菲 陈晶 李岑 胡莹莹 袁红梅 姚玉波 张利国

摘要:为解决黑龙江省白菜田赤眼蜂资源基础资料零散不详实、资源鉴定及物种编目领域薄弱等问题,通过采集自然栖息地白菜田害虫卵,利用米蛾卵卡诱集及田间扫网采集3种方式,对白菜田寄生蜂资源进行采集,明确不同采集方式所采集的寄生蜂种名、拉丁名、采集时间及科、亚科或属等分类地位。同时,利用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学特征对4种具有代表性的赤眼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暗黑赤眼蜂(T. pintoi Voegelé)和稻螟赤眼蜂(T. japonicum Ashmead)对触角、胸腹部、翅及雄性个体外生殖器的形态进行鉴定,完善我省蔬菜害虫天敌赤眼蜂的资源数据库,为后续大规模发掘优势天敌昆虫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白菜;赤眼蜂;采集;鉴定;天敌;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3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8-0119-04

收稿日期:2019-12-1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2017SJ03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7YFD020100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编号:2019YYYF012);农业部东北亚麻科学观测实验站项目;国家麻类种质改良中心亚麻分中心项目。

作者简介:刘 岩(1983—),男,山东阳谷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防治研究。Tel:(0451)86677430;E-mail:sharpen1983@163.com。

黑龙江省露地白菜的虫害主要有小菜蛾、菜粉蝶、菜蚜、蜗牛及蛴螬等,而小菜蛾是白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由于全年发生、繁殖率高、抗药性强等,防治非常困难,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目前国内外防治小菜蛾主要利用化学农药[2],不仅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对人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巨大伤害。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3]。这种以虫治虫的灭虫方法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小菜蛾的天敌约有97种,主要有茧蜂科、姬蜂科、金小蜂科和赤眼蜂科的一类寄生性天敌[4]。其中,赤眼蜂是我国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研究历史最久、应用最广、防治面积最大的一类卵寄生蜂[5],国际上虽然已经商品化生产和销售的天敌昆虫有150种左右[6],但应用范围最广的是赤眼蜂。针对黑龙江省小菜蛾赤眼蜂资源等基础资料零散不详实、资源鉴定及物种编目领域薄弱等问题,对黑龙江省白菜田赤眼蜂资源进行了科学采集与鉴定,为后续蔬菜害虫天敌资源昆虫公共数据库的建立、天敌昆虫资源评价报告的提出提供所需的资料,对合理开发和利用天敌昆虫资源开展园艺蔬菜害虫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米蛾卵,插地杆,500 mL带盖组培瓶,特制捕虫网,广口收集瓶,小尼龙网袋。

1.2 试验方法

1.2.1 采集田间自然寄生卵

采集白菜田昆虫的卵块,带入实验室饲养,调查卵期寄生性天敌的种类。从6月开始定期(每7 d 1次)从田间采集寄主卵块,置于50 mL离心管中,用棉花塞紧管口后,将离心管置于温度为(25±1) ℃、相对湿度为60%~70%、光—暗周期为12 h—12 h的人工气候箱内观察培养,每天观察是否有寄生性天敌羽化,羽化后及时用小毛笔刷蘸乙醇将寄生性天敌挑出,保存在无水乙醇中。

1.2.2 米蛾卵卡诱集赤眼蜂

将A4打印纸裁剪为长为10 cm、宽为5 cm的小型纸片,均匀涂上胶水,再将经过1 h紫外线照射处理的新鲜米蛾卵均匀撒在小纸片上,用毛刷均匀铺平,制作成小型卵卡;将制作好的卵卡粘贴于插地杆上,均匀地插在田间,调查需在作物分布和长势均匀的地方进行。挂卵后2~3 d后收回,将卵卡置于500 mL带盖的组培瓶中,放入温度为(25±1) ℃、相对湿度为60%~70%、光—暗周期为12 h—12 h的人工气候箱内观察培养,持续观察7~14 d;待寄生蜂羽化后用小毛笔刷蘸乙醇将其挑出,保存在无水乙醇中。

1.2.3 扫网采集赤眼蜂

用特制捕虫网田间扫集赤眼蜂,扫网底部连同网扫物放入广口收集瓶中,带回室内再处理,每天及时将网扫的标本做临时保存处理。先把混杂物全部浸泡于水中,尽量剔除树叶、枝条等大的杂物,然后用小尼龙网袋滤出标本混杂物放在无水乙醇中临时保存。

1.2.4 赤眼蜂形态鉴定

赤眼蜂样品参照中国赤眼蜂属Trichogramma [7]以及中国赤眼蜂分类(膜翅目:小蜂总科)[8]中记录的方法进行形态学鉴定,将标本置于解剖鏡下观察照相。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菜田赤眼蜂采集

2.1.1 采集自然栖息地白菜田害虫卵 2018年7—8月,通过田间自然寄生地寄主卵,共采集到5种赤眼蜂,其中螟黄赤眼蜂与玉米螟赤眼蜂为膜翅目赤眼蜂科赤眼蜂属,长棒单棒赤眼蜂为膜翅目赤眼蜂科单棒赤眼蜂属,宽柄拟纹赤眼蜂为膜翅目赤眼蜂科拟纹赤眼蜂属,黑卵蜂种类为膜翅目缘腹细蜂科黑卵蜂亚科(表1)。

2.1.2 白菜田米蛾卵卡诱集 2018年7—8月,通过投放米蛾卵卡共诱集到5种赤眼蜂,其中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暗黑赤眼蜂与稻螟赤眼蜂为膜翅目赤眼蜂科赤眼蜂属,黑卵蜂种类为膜翅目缘腹细蜂科黑卵蜂亚科(表2)。

2.1.3 白菜田扫网采集 2018年7—9月,通过扫网采集的方式共捕捉到3种赤眼蜂,分别为玉米螟赤眼蜂、暗黑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均为膜翅目赤眼蜂科赤眼蜂属(表3)。

2.2 4种代表性赤眼蜂的形态鉴定

2.2.1 螟黄赤眼蜂 由图1可知,螟黄赤眼蜂体长(除头外)为0.45~0.85 mm,体暗黄色,中胸盾中叶、腹部各节颜色较暗;前翅脉浅褐色,翅透明。前翅长约为宽的1.83倍,翅脉伸至翅长的0.49倍,翅面纤毛排列规则,具Rs1毛列;最长缘毛为翅宽的1/7;后翅短于前翅,长约为宽的10倍,翅面具3列纤毛,近前缘2列不易区分,后翅最长缘毛约为翅最宽处的1.75倍。外生殖器阳基背突具明显的半圆形的侧叶,末端达D(D为阳基侧瓣末端至腹中突基部距离,下同)的1/2;腹中突长约为D的0.33倍;钩爪伸至D的0.5倍,中脊略长于D;阳茎略长于阳茎内突,两者全长与阳基近等长,略短于后足胫节。

2.2.2 玉米螟赤眼蜂

由图2可知,玉米螟赤眼蜂体长(除头外)为0.41~0.48 mm,体黄色,前胸背板及腹部褐色;前翅脉浅褐色,翅脉下具浅褐色昙纹,翅透明。前翅长为宽的1.86~2.10倍,翅脉伸至翅长一半,翅面纤毛基本排列规则,Rs1毛列明显;最长缘毛为翅宽的0.13~0.16倍;前翅长于后翅,翅面具3列纤毛,近前缘1列不明显,后翅最长缘毛为翅最宽处的1.7~2.0倍。外生殖器阳基背突无明显的半圆形侧叶,末端至D的1/2,基部收窄,基部外缘具缢缩状,弧形内弯,最宽处不及阳基外缘;腹中突长约为D的1/4;钩爪伸至阳基侧瓣的1/2,中脊略长于D;阳茎略长于阳茎内突,两者全长与阳基近等长,短于后足胫节。

2.2.3 暗黑赤眼蜂

由图3可知,暗黑赤眼蜂体长(除头外)为0.50~0.51 mm。体褐色,足腿节两端,胫节浅褐色;前翅脉浅褐色,缘脉下翅面具昙纹,其余翅透明。前翅长约为宽的2倍,翅脉伸至翅长的0.46倍;翅面部分毛列排列规则,Rs1毛列清晰;最长缘毛约为翅宽的0.14倍;前翅长于后翅,后翅翅面具3列纤毛,后翅最长缘毛约为翅最宽处的1.57倍。外生殖器阳基无明显的半圆形侧叶,较细长,基部收窄;阳基背突呈锐角;腹中突小,长约为D的0.23倍;中脊成对,伸至阳基的2/3处;钩爪伸至D的0.73倍;阳茎长于阳茎内突,两者全长与阳基近等长,短于后足胫节。

2.2.4 稻螟赤眼蜂

由图4可知,稻螟赤眼蜂体长(除头外)为0.43~0.78 mm。体暗褐色;触角柄节淡黄色,其他黄褐色;前翅翅脉内翅面具浅烟褐色昙纹,翅脉浅褐色,其他翅面透明。前翅长约为宽的2.04倍,翅脉伸至翅长的0.47倍,翅面纤毛排列规则,具Rs1毛列;最长缘毛为翅宽的0.17倍;后翅短于前翅,长约为宽的12.8倍,翅面具3列纤毛,后翅最长缘毛约为翅最宽处的1.67倍。外生殖器腹中突不明显;阳基背突末端钝圆,基部收窄而无侧叶;中脊自两钩爪之间向基部伸出,长为阳基长的0.3倍;钩爪伸至D的0.44倍;D的长度约为阳基长的1/3。阳茎明显长于阳茎内突,两者全长相当于阳基的长度,与后足胫节近等长。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3种采集方法详实搜集露地白菜田中的赤眼蜂,明确所采集赤眼蜂的种名及分类地位。由于赤眼蜂作为害虫的卵寄生蜂,寄主种类庞杂,仅鳞翅目的寄主就多达130多种,此外还能寄生于双翅目、膜翅目等150多种昆虫。不仅如此,多种寄主可被同一种赤眼蜂寄生,多种赤眼蜂还可同时寄生于同一种寄主[9]。因此,在采集过程中,基于蔬菜地的样地特征,笔者了解所采集赤眼蜂的寄主分布范围和分布特点,同时根据所掌握的小菜蛾各代虫卵的寄生率及种类确定了采集时间,为本研究中小菜蛾天敌赤眼蜂的采集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还利用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形态学鉴定了4种具有代表性的赤眼蜂蜂种,分别是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 Ishii)、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暗黑赤眼蜂(T. pintoi Voegelé)、稻螟赤眼蜂(T. japonicum Ashmead)。准确鉴定赤眼蜂种群是有效应用资源的前提,由于赤眼蜂个体形态微小,目前主要以其外部形态及雄性个体的外生殖器形态特征为鉴定标准[10],鉴定结果完善了黑龙江省蔬菜害虫天敌赤眼蜂的标本数据库,为后续大规模发掘优势天敌昆虫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怀玲,尤民生. 小菜蛾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进展[J]. 华东昆虫学报,2001,10(1):82-88.

[2]陈洪凡,杨迎青,兰 波,等. 小菜蛾对氰氟虫腙的抗药性选育及抗性风险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94-96.

[3]李同轩,马万里. 北方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报与防治[J]. 农业与技术,2014,34(8):158-159.

[4]周 琼,梁广文. 小菜蛾的天敌类群及其利用现状[J]. 昆虫天敌,2001,23(1):35-42.

[5]王玉玲,肖子清. 中國赤眼蜂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1998,14(1):43-44.

[6]Weintraub P,Cheek S. Need for new biocontrol agents in greenhouse IPM-a European perspective[J]. IOBC/WPRS Bulletin,2005,28:317-324.

[7]庞雄飞,陈泰鲁. 中国的赤眼蜂属Trichogramma记述[J]. 昆虫学报,1974,17(4):441-454.

[8]林乃铨. 中国赤眼蜂分类(膜翅目:小蜂总科) [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9]洪树耀. 赤眼蜂的采集与识别[J]. 生物学通报,1984(5):17-18.

[10]秦志洋. 贵州野生赤眼蜂种群鉴定及其生物防治潜能初步研究[D]. 贵阳:贵州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采集赤眼蜂鉴定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应用3种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
市政工程档案采集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浅析微量物证的采集和包装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