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结构关联改进教学行为

2020-10-20 06:10潘明珍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分数结构知识点

潘明珍

【摘    要】  审视现如今的数学教学,依旧存在两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一是教师对数学整体知识结构认知不足,过于依赖教材,教学时基本上严格依照教材的知识点;二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眼前一道又一道具体习题的解题方法,忽视学生长期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作为知识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教师应具备系统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能灵活地将不同板块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本文从“知识板块的整合”“思维结构的发展”和“教学结构的倡导”三方面探讨如何合理地结构化教学,提高学习的效益。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

结构的关联可以使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明了,教师教学时会更方便,学生汲取知识的速度也更快,但结构设计不应该是单一的,知识结构不应该是零散的,教师不应该被单一的结构设计所桎梏,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中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行多样丰富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板块的整合

将课时知识和单元知识进行整合。由于受到课堂的教学时间限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得不被划分成几个小板块,或者分成两个甚至三个独立课时进行讲解。教材中的单元知识其实是紧密关联的,单元前后有知识之间的过渡,这种教材的编写有利于保证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课时和单元知识的关联。除了课时知识可以整合,单元知识也可以整合,教师要深入知识内部,科学地设计教学,避免结构单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求,将教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完全表面积计算”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完全面积计算”这两个新课内容其实都是建立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图形的特征认知上,在理解他们图形原理的基础上,两节课内容可以互通,这样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学习目标,对于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正确解答。又如“小數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三个知识内容是前后单元的关系,三者都是对小数的学习,教师可以将三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脉络清晰,一气呵成,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在教学不是前后单元关系却拥有关联的数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单元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苏教版的小学数学第二、三、四、五单元内容分别是“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种穿插其他知识点的设计不利于教师的整体结构性教学,学生也不能准确掌握知识的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整合在一起教学,实现教学结构化,确保教学效率。

二、思维结构的发展

结构化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其中涉及到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循序渐进。思维结构在复习时最显著,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以前的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再次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产生再次学习的欲望。迁移知识就是一种合适的复习方式,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时,不能忽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要将结构穿插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学习探究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激励者、推进者的工作,帮助学生主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复习“分数乘法”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复习,并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梳理结构,制作知识结构图,将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出来,然后再进行课堂上的交流评论。交流评论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验算分数的除法是否存在和乘法类似的规律,除此之外,图形面积的计算也可以进行迁移,如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再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迁移,鼓励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结构性学习,一旦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以及学习的方法结构,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每一个知识点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马上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整理,让学生系统化地整理知识,从外在联系到内在联系,从单一整理到个性整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发展,数学核心不断提高。

三、教学结构的倡导

教师要在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不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地、系统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案。在纵向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知识量的储备、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横向上,教师应该牢牢把握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关联,猜测不同学生发展的结局以及学生在面对不同数学知识难度时的心理变化,分析学生已有知识量的储备是否能够让其快速适应新的数学知识点以及是否会受到影响。

例如,统计思想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从最简单的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数,慢慢到将相同的东西打钩或者写“正”字进行统计,再发展到后面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这种思维方式一直穿插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再比如,两者相比较的思维方式,从最开始的两个事物的数量对比,到给出条件的数形结合的对比,逐渐发展成为实际问题的比较。从直观事物到抽象事物,这是数学思维结构的一种发展趋势,结构的整体性也在此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教师需要仔细研究学生内在的潜能,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探索空间,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教师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需求。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结构化的教学方式,奥苏泊尔曾提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这一观点,整体教学结构就是通过不断地回顾知识、提炼知识、反复思考知识,然后将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方法结构,并且使其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工具。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唯有养成结构化思维的习惯,具备系统化、综合化、具体化的综合教学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进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新轶.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教学的实施[J].新课程:小学,2008(10).

猜你喜欢
分数结构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知识点自测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