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错别字成因的汉字教学探索

2020-10-20 06:15魏青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错别字汉字教学策略

魏青

[摘 要]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正确使用汉字,是人们的义务和责任,而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经常出现。文章从了解错别字的成因入手,提出可行性的纠正策略,减少错别字的产生率,理解其教学启示。

[关键词] 错别字;汉字;教学策略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正确使用汉字,是一项义务和责任,更是一种涵养。正确使用汉字,是指不使用不规范的汉字。不规范的汉字包括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已经被淘汰了的异体字、自造字、错别字。其中,错别字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指把汉字的笔画写错了;别字是指将甲字写成音同、音近或形近、义近的乙字。错别字有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只有找到了原因,认识了规律,才有可能消灭错别字。

一、错别字现象的成因

写错别字的原因有很多种,有偶然因素,也有非偶然因素。偶然因素就是一时疏忽大意,知识渊博的学者也会有笔误写错别字的时候。笔者现在分析的是非偶然因素下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一)对汉字结构的模糊视像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世界遗产的宝贵财富。汉字之美,美在形体,如婉约的少女体形婀娜,对称美之,不对称亦美之,也如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如若忽视汉字的形体结构之美,只是机械地认为每一个汉字是由几个基本笔画堆砌而成,则不仅写出的汉字美观度不够,写出错别字也就不足为奇。

(二)对汉字字形的错误记忆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有完备的表音系统,从字形上不能得到准确的字音信息。这些常用字中形近字易混淆,独体字易添笔、漏笔等,字形虽不同,但仍旧造成学生的大量错误记忆。

(三)错误加工的异形书写

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知觉的一般综合能力与缺乏精细分析能力之间的矛盾,注意力的随意性和不随意性、稳定性和易变性之间的矛盾,理解抽象字义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之间的矛盾,提取时记忆编码错误,都会造成学生写错别字。

二、规避错别字的教学策略

不同的汉字,讲解它的音形义,最核心的就是抓住汉字本身的特点,让学生真正了解汉字的字形特点和组成规律,字形分析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内容。抓住核心要素,进行汉字教学,能引领学生真正掌握每一个汉字,写错别字大大减少。

(一)发现字理:一种可视化的意象美

汉字本是一种字符规律的表达,蕴含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理解,所以无论是字音、字形还是字义都有内在的依据。挖掘内在的依据,探寻字的前世今生,顺应字理字义,是识字记忆返璞归真的一条路径。

1.象形字,从图字对照中翻开其演变过程。象形是最古老的造字方法,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以简单的线条进行造字。例如,在学习“马、女、妈”三个字时,先学“马”和“女”两个象形字。教师给学生讲解“妈”时说:“妈,女形马声。女表示妈与女性有关系,马表示妈的读音与马的声母、韵母相同。”

2.会意字,从联想和想象中勾勒其意义合成。分解字形,拆解成构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组成构件的意义,再通过关联,将这些意义有效地联合起来,组成该字的意思。例如,“初”的左边是衣旁,学生容易错写为示旁。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初”从衣,指裁衣之始。

3.形声字,从字族归类中体会其表音、表意。有效掌握形声字的学习方法,就解决了大部分的识字问题。例如,“首”和“页”都表示头。许多从页的字必定与“头”在意义上有联系,如“硕”指头大,“烦”指头痛,“项”指颈后,此外“颜、额、领”等的本义也和头部有关。

字理识字的本质过程就是把枯燥的识字过程,变为动态的文化追溯、想象、领悟、识记,由静到动,由表及里,形象而透彻。

(二)组合学习:一种趣意化的构造美

学生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独体字之后,汉字的储存库里有内容可提取,此时可以利用已有积累,运用组合学习的方法,通过“加一加”“转转盘”等方法,激活学生脑海中存储的汉字,并在趣意化的组合过程中,领略汉字构造之美、形体之美。

1.添加部件。给出一些部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在某个位置加上一个部件,组合成新字。整个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自然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汉字的构字部件中有一批专门充当形旁表示义类,本身不能單独成字的部件。这样添加部件,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类构字部件的认识,并强化该构字部件应该出现的位置,形成或增强学生对字体的记忆。例如,右边或下边添加部件:冫——冷、冰、凉、净;犭——狗、猪、猎、猩;艹——草、芋、花、节;冖——军、冠、写、冤。

汉字中形声字占优势,形声字中又以左形右声的居多。左形右声中又使用同一声符的,就成了形近字。通过辨析左边的形符区别这类形近字,从汉字结构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己去区分、寻找那些已经学过的形近字,印象自然比教师单纯讲授要深得多。例如,左边添加部件:尧——浇、侥、烧、挠;京——晾、谅、掠、椋等。

2.组合部件。汉字构字部件的所在位置十分灵活,给学生几个部件,让他们搜寻记忆中有这一部件的汉字,调动积累已有的汉字量,将部件组合成汉字。学生在组合的过程中有一种做玩具拼图的惊奇感,全身心投入其中,学而不疲,思而不殆。

(三)推理汉字:一种逻辑化的思维美

1.从部件的表意功能推理“义”。常用的汉字构字部件,它们常常在所构汉字中有实在的意义,在合体字中也有固定的位置。学生加强理解和识记,看见这个部件,能够想到这个部件所代表的意义和它所处的位置,并推断出汉字的大概意义。

要想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偏旁部件,首先应该选取常用汉字中构字频率的部件,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例如,“月”既是独体字,也是构字频率比较高的部件,做独体字时意思就是月亮,但是作为构字部件,它在汉字中所表达义类就有四种:一是和“月亮”有关,如“朝、朗、朔、望”等;二是和“肉”有关,如“肌、肚、脚、脸、脑”等;三是和“舟”有关,如“前、服、俞”等;四是和“染料”有关,如“青”等。原因是在汉字从小篆演变到书的过程中,原来不同的四个字“月、肉、舟、丹”混同为一个字“月”。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有构字部件“月”的字,意义不一定和月亮有关。

2.从部件的表音功能推理“音”。汉字字形的表音功能比表意功能薄弱,但是依然可遵循一定的规律,有的部件在合体字中不仅表音,还能表意,而有的则完全充当声旁。掌握部件的读音,对由部件组成的汉字读音也可以做出大致的推断。例如,“几”字在合体字中几乎都表音,如“饥、肌、讥、叽”等;“方”字表音,如“放、访、房、芳”等。这样的表音部件,学生了解得越多,他们对汉字表音的特点就越熟悉。

(四)融入文化:一种意蕴化的内涵美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讲解汉字时引入汉字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学生的汉字文化知识越丰富,他们对汉字和汉语的认识理解程度也越深,从汉字的形义联系出发,引领学生揭开汉字的神秘面纱。例如,学习“贝”字时,要说明“贝”在古代曾经充当过货币,所以它的意义除了贝壳外,更多的是与财物有关。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贝”为形旁的字与钱财有关了。从汉字的形义联系出发,适当介绍其中蕴藏的汉字文化,识记汉字会变得生动有趣。

写错别字贯穿于汉字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要对错别字一一纠正,教师在教学中将错别字的产生率减少,让学生在识记、辨识、书写中学习汉字,熟记汉字,少写错别字。

猜你喜欢
错别字汉字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我与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