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观察视角下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探究

2020-10-20 06:15宋敬波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区域游戏幼儿

宋敬波

[摘 要] 基于幼儿行为观察视角,从落实游戏精神等方面分析区域游戏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融合幼儿行为观察与生本课程建构等方面探究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策略,对支持幼儿健康成长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行为观察;区域游戏;幼儿

区域游戏是保障幼儿自主学习、支持幼儿自由选择、促进幼儿成长的一种活动模式。从幼儿行为观察的视角出发,借助一定的方法,看见幼儿、读懂幼儿、支持幼儿,进而指导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域和配套材料,是积极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基于幼儿行为观察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游戏精神

区域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取决于幼儿个体或群体所处的物化场所、交际环境和人文氛围。相对于游戏结果,其更看重游戏过程中幼儿发生的“质”的变化。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支持幼儿以动手、动脑、动嘴等方式多感官参与, 具有操作性强、自主选择、随机参与、自由组合、同伴合作等特点,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合作兴趣,发展不同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行为观察重视幼儿的当下状态和发展走向,从发现幼儿、读懂幼儿到支持幼儿的递进、帮助幼儿经历有意义的学习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教师要善于随机观察幼儿的行为,留心幼儿游戏过程,捕捉幼儿如何选择游戏材料,帮助幼儿懂得如何与伙伴交流,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把握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

(二)有利于改进课程形态

区域游戏活动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不完全受制于教师的调控,更多取决于幼儿的参与兴趣与投入程度。教师通过幼儿行为观察,收集区域游戏活动中的资源与信息,分析比较幼儿参与游戏的动态过程, 解读幼儿之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而掌握不同幼儿的学习能力、发展需求和成长轨迹,为下一步开发新的课程或完善现有课程提供依据。区域游戏活动既可以由幼儿独立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改变经验选择的做法,针对幼儿发展需求,让幼儿自主选择。教师要改变简单灌输和侧重班级整体的做法,注重以点带面,将关注班级群体与重点关注特殊个体相结合,从幼儿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建设的质量,读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兴趣、情绪、动机、经验基础与发展可能,进而从课程角度对保教内容、组织方式、环境创设、资源保障等进行系统性重构。

(三)有利于深化家园共建

无论是幼儿行为观察,还是区域游戏活动,都强调了保教工作的开放性、协作性与生成性,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共建自然成为题中之义。幼儿园要鼓励家长演好“伙伴”角色,挖掘从事不同工种、在不同地点工作的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群体的作用。通过让家长参与区域环境的创设及游戏材料的收集,征询家长对开展区域游戏的建设性意见,邀请家长担任助教,参与志愿服务等,家长得到与孩子沟通信息、交流情感、陪伴成长的机会,了解孩子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效果,协助教师解决孩子在学习或社交上遇到的困难,从正向角度充分凝聚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建的教育合力。

(四)有利于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将游戏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一直是幼儿园观察幼儿行为、组织区域游戏的研究课题。幼儿园秉持开放包容、多元建构的指导思想,采取园内挖掘、园外借力、家园合作、区域融合等方法,收集用于园本化课程的资源,并以分类整理的方式,同步建立游戏资源库。如根据游戏主题、活动区域及幼儿喜好,定向选取关联性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游戏任务,让幼儿保持足够的游戏注意力,提高游戏行为的活跃度并产出效益。

二、基于幼儿行为观察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融合推进幼儿行为观察与成长指导

教师不仅要带着幼儿唱歌、跳舞、玩游戏,与幼儿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密感情,还要发现幼儿在午休、饮食、游戏过程中细微的情绪变化,读懂幼儿言谈举止中的喜好、需求和想法,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想象和创造。教师不仅要敏锐发现幼儿具备的特质,还要学会分析幼儿行为方式。教师要综合幼儿园的周邊环境, 统筹幼儿外在行为的解读、内在心理的揣摩、独立作品的分析、成长档案的记录、有关音视频文件的回放和家长意见的反馈等,对幼儿进行全面评估,进而针对性地提供课程开发、环境改造、材料投放、师幼互动等方面的支持。

(二)准确定位区域游戏的多元主体与功效追求

在游戏理念上,变“三中心”为“三结合”。坚持出发点与落脚点都立足于幼儿成长,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结果为中心、以评价为中心的传统游戏观,建立“区域游戏活动与幼儿行为观察相结合、区域游戏结果与游戏过程相结合、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价值观相结合” 的现代游戏观。在游戏主体上,变“单向性”为“互动性”,倡导教师与幼儿教学相长,家长与孩子相依共长,保障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要重视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参与协作。尤其注意引导家长珍视孩子的独特性和闪光点,把握孩子的个性特征,了解同龄幼儿的共性特点,不断调整自己对孩子发展的预期。教师与家长都要树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理念,克服好高骛远、揠苗助长的功利思想,在游戏推进中多角度观察并解读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结合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分析幼儿发展的方向和潜质,因人而异地确定不同幼儿的目标任务,帮助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适切成长。

(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与“物”的保障力

高质量推进幼儿行为观察视角下的区域游戏活动,必然依靠于发挥“人”的能动性与“物”的保障力。在“人”的能动性发挥方面,教师、幼儿和家长都是游戏的参与主体,也是游戏的主要力量。教师要学会采用课上巡视的办法,随机观察每个幼儿的行为,学会关注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同时调动幼儿和家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内容的安排和游戏规则的制定, 思考游戏推进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引导家长与自己孩子平等沟通、民主协商、协作攻坚, 发现孩子一天一天的变化,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在“物”的保障力发挥方面,区分临时化、专项性游戏及日常化、长期性游戏,提供足够的功能教室、多样的区角布置、充足的游戏材料、科学的结构组成,这也是区域游戏顺利推进的必备条件。例如,高结构与低结构材料、半成品与成品材料、可拆分与组合材料、一人玩与多人同时玩材料,就有着不同的用途、多样的玩法,能够吸引幼儿参与游戏,让其自由地扮演角色、表现行为、增长见识、获得经验。

(四)更加关注幼儿的自主成长和多元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自我学习的主人,有着强烈的求知意愿和广阔的塑造空间。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在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运用绘画、舞蹈、演讲、录音、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效果;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幼儿交换彼此的看法,商量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幼儿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

总之,幼儿行为观察视角下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探究, 对落实游戏精神、改进课程形态、深化家园共建、促进园所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断践行和优化融合,推进幼儿行为观察与成长指导等策略,为幼儿终身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成长接口。

参考文献

[1]陈娟.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7):175.

[2]陈臻雯.基于观察的视角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6.

猜你喜欢
区域游戏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综合主题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和材料的创新设计
童话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同步跟进策略探研
语言艺术化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