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培训背景下的洮砚艺术传承与创新

2020-10-20 06:23徐恒张丽丽
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

徐恒 张丽丽

摘 要: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产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洮河流域。文章在对甘肃洮砚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洮砚的产生和发展现况进行简单阐述,结合高校非遗培训,探究洮砚今后的发展创新,并希望非遗培训能对洮砚的保护与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西北民族大学非遗培训洮砚课程为例,通过非遗培训的平台思考探究洮砚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意义。

关键词:洮砚;非遗培训;特色课程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美术类非遗培训视野下的洮砚传承与发展”(GS[2017]GHB1995)研究成果;2019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研究”(2019A-044)研究成果。

2015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其目的是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传播水平,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该计划推出以来,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委托一批具有特色专业的高等艺术学校、学院式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等,对非遗传承人群进行了系统的研修研习培训。2015年,西北民族大学成为甘肃省非遗项目课程的组织及承办高校,笔者有幸作为授课教师,一直学习并服务于非遗课程的培训中。西北民族大学在非遗培训中始终秉承两个重点:第一,以传承为主;第二,注重创新。在教学中既要高度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努力发挥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度,又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良性地传承下去。几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在非遗培训中开设了多项甘肃独具特色的课程,包括洮砚、临夏砖雕、庆阳刺绣、剪纸、唐卡等,每年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接触比较多的课程就有洮砚。

一、甘肃省洮砚的由来及

保护传承现状

(一)洮砚的由来

洮河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自西向东奔流,在岷县地区发生北折,最终由永靖县流入黄河。洮河流域孕育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圭文化等,有着丰富的山石资源,石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久远,而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到唐宋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砚石的制作、品种开发、品鉴欣赏等方面都进入到了繁荣时期。基于当时的书写习惯,砚石在书写中的地位十分高,是文房四宝之一。然而,至近代,铅笔、钢笔的出现使得砚台的使用功能逐渐衰退。

(二)洮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岷县为洮砚事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撑。1995年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1980年列为被文化保护单位。2008年,洮砚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岷县地区政府对传统洮砚非遗艺人加大扶持力度,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培训接力非遗人才。据统计,目前洮砚雕的从业者有2000人。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政策及规划,例如对洮砚宋坑的保护和发展。卓尼县当地开发旅游业,通过修建通往宋坑的公路和完善周边的基础设施,将始于唐代的洮硯石料采掘地开发成为了历史遗迹旅游景区。这一项目为地方政府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洮砚产业走出了一条新发展之路。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度不断提升,需要重点培育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甘肃省洮砚乡也孕育了一批专业人才。例如:2009年,李茂棣等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录,如今活跃在洮砚行业中的大多数砚工在不同程度受其影响。在李氏家族中,李海平和李江平两兄弟于2009年创立“甘肃卓尼李氏洮砚研究会”。在西北民族大学开设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后,两位优秀的传承人都应邀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的非遗课程,他们不仅致力于传承传统洮砚制作工艺,还致力于把民间工艺推向艺术研究的新高度。

笔者在非遗培训课程中通过与洮砚传承人的接触学习发现,在进入新时代后,砚台功能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渐转变,洮砚在生产方式和经销手段上发生了很大改变。笔者了解到,当前经营洮砚生意的方法主要有店面销售、公司经营、网络营销、展会营销、拍卖会等。网络大数据时代给甘肃洮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经营手段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多元化经营将会给洮砚带来全面的发展,市场经济为从业者带来品牌价值利益,为洮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非遗培训在洮砚艺术传承与

创新中的作用及意义

洮砚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研究洮砚艺术的基础上,还应对洮砚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非遗项目和高校教育的结合是新时期探索非遗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尝试。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班,开设洮砚、刺绣、剪纸、木雕四个非遗专题培训,成为美术类非遗培训教学的典范之一。笔者承担部分教学工作,近距离接触非遗项目,并在洮砚专题课程中从事了多项教学工作。

(一)西北民族大学洮砚教学以传承为核心

在西北民族大学非遗课程洮砚授课中,以传承为主,拓展传承之精髓。通过几年的教学授课发现,非遗培训中突出的难点问题之一是我们无法复制其项目自身的原生态面貌,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洮砚教学中,学员们遇到了远离石料的原料产地,无法到生产地进行深加工等诸多问题。传承人在高校学习实践环节多多少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制约创作发挥。为了尽可能保证洮砚课程中传授技艺的艺术高度,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同时发挥其培训班特有优势,在培训授课期间邀请行业内知名人士甚至是享誉全国的大师级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近距离指导学生,与学生沟通。洮砚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学项目:一是洮砚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基础造型、绘画构图等课程;二是文化创意及实践能力培训,包括西方美术作品鉴赏、名家雕塑赏析、创意素描、名家实践性教学等课程,其中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洮砚雕刻的技法,包括纹饰、拼接、工具使用等技术应用。同时西北民族大学在非遗课程中增加洮砚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色的理论讲授。这样多层次的授课安排使得洮砚培训更好地实现了办学的目的和初衷。培训班中许多传承人具有独特甚至罕见的绝学手艺,他们就像一个个洮砚艺术博物馆,出自他们手中的作品值得欣赏和收藏。在洮砚专题培训中,聘请洮砚方面的研究专家或者行业中的佼佼者在培训班课程中与传承人学员进行技艺交流切磋,以老带新,让培训学员在熟练掌握洮砚技法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启发学员在题材和内容上进行新的艺术探索,最终达到洮砚技艺有效传承与交流的目的。

(二)西北民族大学非遗培训中力求创新的洮砚教学

在高校开展非遗培训,从教学角度出发,高校教学优势有:学院派绘画的造型能力强,造型教学体系完善;艺术创新性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因此在非遗培训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激发学员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通过开展美术多层次、多领域教学,开拓学员眼界,进一步加深高校美术类专业对非遗培训的影响。

西北民族大学有针对性地开设非遗项目培训班,传递以下观念:一是向学员们输出多元的审美标准,提高其对美的认识,使其了解美学的传统定义,了解美学的发展及演变,从而可在洮砚图案创作上有所借鉴。洮砚所代表的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砚上的图案也主要表达中国传统的人文气质和人文内涵。图案题材有花鸟鱼虫、龙凤、青松、寿桃等。可以在固有的题材上开拓创新,打破惯性思维,结合经典美学图案甚至借鉴西方经典纹样,进行变形和重组,打破传统的构图方式,让学员充分理解这些图案中蕴藏的象征性意义,以中融西,突破传统。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开拓学员们的创新性思维,帮助学员们对洮砚艺术有新的认知。

二是继承传统技艺,并鼓励创新。在非遗培训课中,学员们了解了西方美术中的一些雕刻图样,但他们并未近距离接触或尝试应用过。在培训的实践环节,可以让学员在洮砚的创作中,借鉴其外来元素,进行雕刻的二次创作和主题的创新突破。实践过程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受制于传统思维模式;其次,学员们基本沒有进行过系统完整的美术教育,绘画功力欠缺;最后,创作中以往的雕刻经验并不能满足新的创作要求。虽然存在较多难题,但这样的训练和大胆尝试使培训班的学员们收获了新的知识和雕刻经验。

三是创新需要“走”得更远。“走”的含义在于非遗培训不能只是满足于在地方高校利用优势资源进行集中授课,还可以在培训中带领学员进行田野调查,采访和拜访民间传承的“老人”,考察名家工作室或手工坊,参与校际讲座、研讨会或艺术品展览等。通过调查走访传承人积极互动,取长补短,加深交流合作。

三、结语

在非遗培训的过程中,要学会尊重传统文化,体会民间美术的魅力,利用高校平台优势传承非遗。传承是基础,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发展和创新,而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洮砚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高校非遗培训中,要对传承人培养及洮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相应支持,鼓励创新,焕发洮砚艺术的光彩,促使我国洮砚文化在未来能够有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伍兴仁.关于甘肃洮砚及其艺术特色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3):44-45.

[2]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

[3]史忠平.洮砚的雕刻历史与工艺传承[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4-26.

[4]祁殿臣.艺斋瑰宝洮砚[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

徐恒,西北民族大学。

张丽丽,兰州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探索
绳上舞蹈悄然绽放的武陵奇葩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民族整合音乐课程的研究
工业设计专业(玩具方向)特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探索乡土资源特色课程,促进师幼共同成长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