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2020-10-20 06:54姜胜超徐博孙雷
高教学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思政教育

姜胜超 徐博 孙雷

摘  要:研究生阶段正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肩负着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建设强大现代化海军的重担。因此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需正确的思想和政治教育。文章基于《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课程教学,分析理工类高校老师传授专业课的同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探索将课程思政融入理工类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将理工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为高校理工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思政教育;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9-0011-04

Abstract: The postgraduate stage is at a critical period when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are gradually formed. The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major shoulders the burden of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a maritime power and building a strong modern navy. Therefore,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for this major requires corr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the "wave theory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onduc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teach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s the level of teaching,.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adua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Keywords: "wav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中心位置,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才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能力培养这个核心点,更好地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

理工类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坚持问题为导向,以开放的视野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功能[2]。此外,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经济逐渐成为助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任重道远。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肩负着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建设强大现代化海军的重担,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我国领海主权,建设现代化海军实现强军梦业提供坚强力量支撑。《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作为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学术和工程应用专业化人才的核心课程,亟需进行思政教育的探索。

本文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为受众目标,针对《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课程特点,首先分析了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结合课程特点,进一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充实教学内容,建立思政教育案例集完善教学方法,引入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企业亟需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在船舶领域,中国曾经的南北船合并成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正抢占“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在中国船舶工业步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如何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所有高校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它是在《船舶原理》、《流体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海上波浪的描述方法、海上波浪的特征、波浪与结构物作用的分析方法,以及海上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物的波浪力计算方法,为研究生今后开展研究分析、工程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是一门基础性、专业性、工程性非常强的专业课,是培养学术和工程应用专业化人才的主要课程。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然后同授课内容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加强专业知识与人才教育的培养,将会是船舶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一种新尝试。

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造船厂、海事局、船级社以及与国防工程紧密联系的研究院所等单位工作。因此开展这门课程不仅要求授课老师向研究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从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出发,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探索,注重把爱国情怀、民族情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强化领水主权意识,培养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二、《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可行性分析

就课程思政教育探索的初衷而言,《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课程不是为了强行增添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希望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要素,增加专业课的广度和厚度,让课堂充满正能量,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3]。

课程思政,强调要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专业的教学内容同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合,是问题的关键。结合《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进行探索[4]。

(一)提升民族自豪感

近些年,国家大力投资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随着辽宁舰、山东舰等国产航母以及大批军舰完成海试并交与海军服役,中国海上力量得到了全方位的加强。深海空间站、“蛟龙号”深潜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等“大国重器”,作为船海工程领域的标志,已成为支撑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大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耐波性是衡量船舶性能的重要指标,在极端恶劣的海况条件下,舰船在风浪的作用下,会发生剧烈的摇荡运动,影响船员的工作和甲板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造成舰船上的武器系统不能正常使用,舰载直升机难以起飞和降落,仪表仪器失灵,舰艇的船体构件损坏,极大削弱舰船的航行和战斗性能,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舰船倾覆沉没。而《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内容是许多国之重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水池试验可以对舰船的耐波性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对航行区域的波浪参数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对舰船的航行提供指导。这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教学中配以实际的案例进行介绍,对其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讲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的融入。

例如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汇集了中国国内诸多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如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等。我国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平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设备都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现已投入使用的南海981钻井平台可以抵御两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能够在南海极端恶劣的海况下正常作业,采用先进的组合定位系统,使平台在大风大浪中保持很好的稳性。平台的成功建造,使中国深水装备跻身世界前列,极大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二)强化领水主权意识

在诸多思政元素中,守土有责和保障国家领土完整是最能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元素之一。领水是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近代史自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就是从海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领水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领水主权问题,尤其是领海的主权问题,是不可忽视的。当前世界局势日趋激烈复杂,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海洋资源丰富,在东海和南海与部分国家存在纷争,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石油资源和鱼类资源也遭到周边国家的掠夺,我国面临着复杂的战略环境,要求高校加强对研究生海洋国土意识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学校对国家海洋国土的教育处于部分缺失的状态,根据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体会,甚至很少有学生能夠确切的答出“我国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的数字,这说明研究生的领水主权意识淡薄,亟需加强。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南海岛礁开发,越来越多的目光汇聚到了中国南海。但是南海恶劣的海况条件让人望而却步,每年3~9月受到台风的袭扰,经常会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而且还拥有“独特”的灾害海况,即南海“内波”,这是目前已知最强大的内波,对海洋设施的安全和船舶的航行造成极大的威胁,会造成海底输油管和电缆等的断裂,我国甚至发生过潜艇在航行中突然从8m深处被拖至80m深处险遭不测的事故,这让南海成为名副其实的“难”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挑战。而《波浪理论及其工程作用》正是研究海洋波浪的基础课程,为海洋结构物的设计使用提供分析指导,这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纽带。

本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将会在海洋领域承担着保卫建设祖国的任务,应首先建立海洋国土的思想。因此,“守土有责”是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以我国海洋权益纷争、岛屿争端以及南海石油渔业资源被大量侵占的现实依据为切入点,结合南海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不仅可以将课堂枯燥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应用融合,而且还可通过多路径的方式达到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培养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海洋意识,使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为祖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新时代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三)培养专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可以针对相关的课程内容,重点介绍本专业国家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当前取得的创新性的技术成果,同时可以具体介绍为学科和专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用实际的例子来培养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比如我国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作者邱大洪院士,在波浪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对浅水区椭圆余弦波理论的工程应用,椭圆余弦波对常见海工结构作用力的实用计算法,波浪在海床中的渗流与海工结构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九十载风风雨雨,磨砺了一颗赤子之心,邱大洪院士虽已耄耋,但仍在他一生忠诚、热爱的教育和海洋事业中发光发热,砥砺前行。甚至在2019年7月1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大连理工大学时,这位89岁的院士亲手向总理递交了一份关于东北和辽宁经济发展的《发展水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议书,孜孜不忘为我国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献言献策,这份责任与担当令人敬佩,这种斗志与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四)弘扬爱国敬业奉献精神

我国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风险,近期国外反华势力猖獗,尤其针对我国国防事业相关科研部门进行不断渗透,甚至采取派遣间谍拉拢腐蚀的方法获取情报。船舶与海洋工程作为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撑,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时,积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加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研究生导师完成研究生课程教学以及完成研究生培养的新的责任。

2019年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9所研究员黄旭华先生隐姓埋名三十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一旦“许国”,便隐姓埋名、无声奉献。黄旭华和老一代核潜艇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完美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通常将研究所作为毕业求职的首选,而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研究所多承担我国国防命脉的科研工作。这不仅要求学生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向大国工匠学习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肩负为祖国培养接班人的重担,因此可以通过专业课的讲授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与道德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引导,积极弘扬爱国敬业奉献精神,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双赢的效果,只有这样方能感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

三、提高教学水平、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一)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充实教学内容

《波浪理论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课程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课程大纲进行指导,任课老师需要根据课程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课件的制作。因此探索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必须在前期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潜在的思政教育要素,设定课程计划达到的思政教育目标,比如:在教学内容上,与国家现实结合,重点介绍国之重器,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以我国海洋领域与南海油气资源状况为切入点强化领水主权意识;以邱大洪院士的事迹为例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等;以黄旭华院士许身深潜,科研报国的事迹弘扬爱国敬业奉献精神。任课老师在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时,将前期准备好的思政要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培养。

(二)建立思政教育案例集完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案例介绍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是由于理论知识的专业性较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理解,辅以教学案例进行解释说明,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授课教师通常更加注重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其实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讲解,可以达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相辅相成的效果。

比如以作者参与并完成的863项目“灾害海洋环境作用下深水平台动力响应分析”、973项目“深海平台结构的极端环境作用与非线性耦合响应”为依托,通过深入挖掘,以实际南海海洋平台为例开展课程讲解,以现实问题为线索,讲好南海海洋平台建设的故事,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也通过案例完成了思政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国家与专业自豪感。

专业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生硬的加入思政教育会显得突兀,但是只要任课老师从思想上重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用积极的态度去挖掘,类似的教学案例中的思政元素不胜枚举,通过不断的尝试积累,会建立起非常丰富宝贵的思政教育案例集,如此反复渗透,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拓宽教学范围

引导学生多边互动。目前中国的大学课堂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师生互动模式,比如“课堂答疑”、“学生讲课”、“案例分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5]。《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和实际应用,涉及到很多大国重器,包括航母,LNG船,港珠澳大桥,风电平台,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些素材和专业知识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多边互动,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互动中普及学科前沿知识,提升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由教材向学科拓展。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内容,为复杂的学科学习和开展科研提供理论基础。但是单纯的教材学习,往往导致教学内容是孤立的,学生意识不到对学科和自己研究方向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增加学科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发现探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增强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课堂内互动向课堂外互动延伸。受到班级人数和课时的限制,师生互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很难通过短短的课堂时间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而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教学内容消化吸收,这就要求课堂内互动向课堂外互动延伸。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慕课,知乎,论坛成为传统线下课堂的重要补充。老师也可以构建网络师生互动平台,借助微信、邮箱、钉钉等软件和学生保持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動态,寻找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准备。

(四)引入思政教育考核机制丰富教学手段

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意味着成果应当是可测评的,通过引入完善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在课程的考核中加大思政教育考核的比例,增加开放性题目的方式,同时也能达到丰富教学手段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堂内容,通过分组,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研、完成一个小课题并且制作PPT进行团队汇报。比如近些年以海洋工程结构物为背景完成结课论文以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生逐渐增多,因此可以在课程考核中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完成结课论文与报告,利用课堂展示、作业成果展示、科研创新项目的成果展示等方式来综合衡量课程成绩,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获得更加显著的课程思政效果。

四、结束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各个环节都要“打铁必须自身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工类高校专业课老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加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责任。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肩负着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建设强大现代化海军的重担。作为专业课老师,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新探索,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就是在践行初心和使命。老师应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建立思政教育案例集,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引入思政教育考核机制,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带领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稿[N].新华社,2016-12-08.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3]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4]张婧,施兴华.“船舶结构设计方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9(4):138-140.

[5]俞福君.大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31(06):99-101.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下的剑桥商务英语教学探索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