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迷局的艺术观念与实践

2020-10-20 05:48曾伟峰张梓华
收藏·拍卖 2020年9期
关键词:纸本博尔赫斯艺术创作

曾伟峰 张梓华

郑龙一海是个活跃而敏感的青年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冷峻、荒诞的疏离感,仿佛是作者有意制造的视觉迷局。当我们初看他的作品时,似乎很难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因为他的创作主题和方式驳杂而多元,跨越文学、历史、时事、生物、科技等多种主题,油画、纸本、摄影、拼贴、装置等各种艺术创作媒介信手拈来。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没有相对固定的风格,且具有模糊的语义性,很难用某些词汇对他的艺术创作面貌和思想的火花进行归类和定义。

异化的纸本创作

在我看来,观察一个艺术家最好的方式是检索他的艺术创作线索与历程。近年来,郑龙一海的纸本绘画描绘了大量的图像、符号与星辰,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三个主题,它们分别是“冠状病毒的图像”、“意识形态的符号”以及“另一个银河系的地图”。这些纸本作品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日记,或是文学历史的阅读感受和异化想象,或是对浩瀚宇宙的憧憬,探讨了网络图像、国际政治、地缘文化、精神原乡等多种议题。

还有一些作品,在呈现方式上则通过手工书和绘画的方式来进行演绎,以试图拓宽绘画的可能性。如《前人类学》的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对生物科学中物种起源和蝶变的遐想。他的手工书是收集多本20世纪50-70年代旧医学书,根据叙事思路拆解书的各章节内容,直接在旧书上进行的绘画再创作。这些绘画与旧书上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互文关系。作者再通过风琴折页的手工装订方式对作品进行重组,以解构与衍变的方式进行了一种新的艺术创造。这些图像指涉药物、整容、假肢植入、人机合一、基因工程、脑神经学、数据隐私等多种主题,丰富的主题和

文化流变与艺术表征

作品名称《小径分叉的花园》出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此作品表达的内容与小说的情节没有具体关联,是艺术家对博尔赫斯文学气质的个人化解读。博尔赫斯小说的关键内容是迷宫,花园只是其隐喻的意象,在花园迷宫般的语境里,郑龙一海杜撰了種种女性与森林的故事情节,也输人了一些无意义的视觉书写,或许拍摄过程中挥发了荷尔蒙对身体引发的副作用,或许也是审美的强迫症让镜头故意虚焦。《小径分叉的花园》通篇探讨时问与空问的问题,它的谜底是“时间”一全文决然没有出现时间二字。博尔赫斯开了个狡黠的玩笑,为他那小小的迷宫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小说的主题与结构也是“分叉”的。多元的想象与演绎,给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不限于架上作品的想象空间

与此同时,郑龙一海还常常从摄影、影像出发,结合装置、行为等方式,展开艺术的想象与创作。其摄影作品的创作灵感常常来自于艺术家的文学阅读和创作想象。例如《空气蛹》来自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IQ84》中象征邪恶力量的意象,在艺术家的眼中,则是一个充满联想空间的名词。作者通过胶片摄影的再创造,手工书的再解构,制造了一种迷局般的视觉多义性和想象空间。《分叉小径》的创作灵感亦源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作者通过杜撰各色女性与森林间的故事情节,制造了浑沌、不确定而又非现实的异化想象空间。

而有些影像、摄影作品则来自于科技时代生活的想象和异化。《界面综合征》试图在植入媒介、人机合体、基因改写的语境下,将电子废弃品、底层表图和代码进行拆解和重组,呈现对电子生物学的未来想象。《红裙子》则是用片段式的影像和碎片化的文本构造一种亦幻亦真的视觉影像,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模糊化。

不管是绘画、摄影还是其他综合媒介,郑龙海作品的手法和主题在不断地裂变与衍生。但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其艺术创作中暗含的主线:一是作者具有树状、发散性的创作思维,艺术手法和主题在不断地转换;二是保持对文学、摄影、科技、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并通过想象、解构和异化获取艺术创作的灵感;三是通过拆解、重组、抽象、夸张等多样的艺术手法将驳杂多元的思考转换为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四是他的作品有一种“反技术”的倾向。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技术并不是第一位的,因为艺术创作中过度侧重技术会影响到艺术家对内容的表达和观念的呈现。当然这种表达也并不是对技术一无掌握,而是建立在对熟练的技术之上的自由转换,从而使思想观念在作品中得到表达。

郑龙一海的艺术作品具有一种模糊性和暧昧性,它排除了对艺术的单一解读,而将复杂的感受与语言的多义性留给观众。他的作品制造的是一场视觉和思想迷局。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不愿意以艺术史来印证郑龙一海的艺术创作。因为过多的阐释,可能会使这些作品显得过于文本化、复杂化,而丧失更多在作品中获得歧义的机会,也损失了更多观看的乐趣。

猜你喜欢
纸本博尔赫斯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岩高千尺虎》
对话
进入时间的神秘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鹿语系列之二》 纸本设色
张顺琦作品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