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美术馆,将艺术“种”进自然

2020-10-20 05:48易隶
收藏·拍卖 2020年9期
关键词:沙丘银川美术馆

易隶

1905年,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这不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也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内园林绿化面积现占总平面积的56%,拥有名木古树38棵。由此可见,自然于博物馆而言,犹如鱼与水的关系。

如今,国内有更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已从把自然带进馆内,转变为把馆带回自然。综观以下这3家国内的“自然生态型”美术馆,不禁赞叹美术馆与自然生态结合得如此巧妙。《恰到好处的幸福》中有句话:“人类是自然之子,没有自然,就没有了人所依附的一切。”对自然生态,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山光水色便与人亲。

银川当代美术馆有机的当代艺术生态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当代美术馆坐落在沙漠与绿洲之问,2011年7月开始由WAA国际建筑设计团队设计,设计源自于千年来黄河丰富的地质变化所形成的岩石褶皱肌理。

银川当代美术馆继承了银川的基因,当代得很国际化。美术馆外墙粗犷有力的线条刻画出褶皱的肌理,白色的墙体在刚硬中又像柔软亲肤的棉纱,像黄河的水流,看似柔软实则澎湃。仲夏,美术馆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中伫立;入冬,美术馆便与一片茫茫白雪融为一体,美术馆在四季中与大自然不同的温度融合成不同的画面。

2015年8月,美术馆开馆后便获得了不少业内的肯定:同年11月,获得由英国著名建筑杂志《建筑评论》组织评选的“AR新锐建筑奖2015”中的“优秀奖”;12月,银川当代美术馆被《艺术新闻》英文版推荐为2015年全球最值得参观的6座新美术馆之一;2016年9月,银川当代美术馆获得提名入围2016世界建筑节评选的“年度文化建筑大奖”;2016年10月,银川当代美术馆荣获“‘2016亚洲都市景观奖中国区选拔赛之城市文化复兴优胜奖”。

除了别具特色的建筑设计外,银川当代美术馆藏品也很丰富,馆内典藏包括数百幅中国晚清时期油画、有关中西方早期对话交流的地图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三大类,在美术馆外也摆放着不同艺术家的当代艺术装置,它们是向大自然的致敬者,也是对艺术的思考者。2015年8月开幕首展前,银川当代美术馆特别邀请1000多个银川当地家庭制作布娃娃,呈现在镜屋中,形成装置,激发公众走入美术馆。将当地的人文特色结合策划不同类型的互动活动,银川当代美术馆引领大众探索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也在对外传播当地的风土人情。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建立前,银川虽然地处丝路要道,是文化的融会之地,但西北像个文化沙漠,缺少了艺术这样的精神殿堂。银川当代美术馆的建立便是着手梳理和思考如何以当代艺术的维度去呈现历史与这座城市的关系。开馆首展“文明的维度”以美术史的角度,审视了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始端,这一历史文化脉搏以当代的手法展现,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质朴的西北中当代年轻的一面,还可以从当代艺术中了解当地的文化。

银川当代美术馆从建立至今,一直希望增强在地性的实践,推倒美术馆之墙,打破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在本地建立更为有机的当代艺术生态。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的“银川双年展”让当地市民了解到更多的全球当代艺术,也让这座城市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艺术据点之一。比如首届“银川双年展一图像,超光速”展览,由国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伯斯·克里什阿姆特瑞担任策展人,以“图像,超光速”为主题,通过“恨之歌”“灵山”“心碎之舞”“降云入眼帘”“高举红灯笼”等五部分呈现,在带领观众开启宽阔的视野,一窥当代艺术奥秘之余,也开启了与自然和文化的对话。

贵州溶岩美术馆绝壁之上对话自然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层峦叠嶂、气势恢宏……问美术馆如同剔透的水晶石,镶嵌在垂直耸立的百米崖壁边缘,仿佛悬浮于山水之间。这问名为“溶岩美术馆”的弧形建筑坐落于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海尾峡谷北侧一面垂直高度约165米的巨大岩壁之上,位置选取在接近悬崖项端的一个自然塌陷区,如同为崖壁补齐缺失的一角。

据介绍,“溶岩美术馆”是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的地标性建筑,内部面积约800平方米,包含两层展厅和会议空间,屋项的户外观景平台与户外登山步道相连,并完全对公众开放。

“隐”和“借”贯穿于美术馆设计的全过程。美术馆借自然景观之势,将周边环境“拉入建筑中来”:美术馆朝向峡谷的一面采用落地玻璃幕墙,完全融入山体之中;而背側和底层则有栈道串联起场地中原有的山石。“建筑是勾连自然和人的纽带”,谈及建筑与自然的对话,溶岩美术馆设计团队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三文建筑创始人何崴表示,设计团队希望实现人、建筑、自然的共生关系——建筑融入自然之中,又为自然提供新的气息和活力;自然为建筑提供强大的气场、底图和观赏的对象,成为建筑成功的关键一环;而人的存在使自然和建筑具有明确的意义。

在最初的规划里,只是设计一个观景台。可是到过实地之后,何崴和团队觉得,在这样环境里的建筑,建筑应该承载更多的功能,团队经过讨论后决定将观景台改为美术馆。何崴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做艺术展览,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对于艺术家来说,也会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如果你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你可以到美术馆屋项的观景大平台站一站,伸开双臂,感知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如果你喜欢享受,可以在美术馆展厅层沿窗坐下来,视野中一半是十万大山和海尾大峡谷,一半是展厅中的艺术作品,好不惬意;如果你喜欢冒险,你可以从谷底沿着索道攀岩的路线从160米的垂直岩壁爬到美术馆来,过程的惊险与终点的成就感会让你终身难忘。

所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当夜幕降临,溶岩美术馆就像是镶嵌在崖壁上的一颗钻石,熠熠生辉。身处其中,似乎真的抬手就可触碰到天际的星辰。

秦皇岛UCCA沙丘美术馆艺术作品与沙丘共生

我们常见的美术馆大多位于城市当中,就像个庞大的盒子,将人包围着。而有座美术馆身处于大自然,将艺术品带回到自然中,和大海产生对话,重新建立起与光线的联系,它就是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国的第一个分馆——沙丘美术馆,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渤海海岸边的阿那亚社区。

这是一座“消隐”的美术馆:主体建筑是被藏于海边自然形成的沙丘之下的洞穴,建筑师从孩童挖沙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在沙丘内部进行挖掘,创造出一系列形态各异又互相连接的“洞穴”。洞穴,不仅是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形态,也是最早的艺术创作场所。沙丘美术馆隐藏在海边的沙丘下,就像一只潜行上沙滩里的海洋生物,吸引着过路者走近一探究竟。

UCCA沙丘美术馆的展厅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细胞状空间彼此吸引联结而构成,实现了沙丘美术馆丰富的功能,其中包括大小各异的展览空间、活动空间、咖啡厅等。观众在通过入口长长的隧道和圆项接待厅后,可抵达沙丘美术馆的内部,这样的设计不仅带来了神秘感,也引领了观众探索。隐蔽与锚落的空间给作品制造了独特的展示空间,在层层递进中也带来了惊喜。当外界的自然光从穹项的天窗进入展厅,营造出静谧而神圣的观展氛围,观众还可以透过美术馆内的各个洞口看到不同的海景,一步一景。通往沙丘项部的螺旋楼梯引领观众,由洞穴暗处通向能够远望天空与大海的视野平台,最后带来了视觉上的豁然开朗。2019年,设计从美术馆延伸出来、直通大海的长栈道在海面落成;海水低平回落之时,观众可以从海边经过栈道走到海上美术馆,像完成一次向艺术朝圣的仪式,构成一场“海边的对话”。

作为北戴河地区唯一的当代美术馆,沙丘美术馆延续了UCCA一贯的高学术水准,每年推出两场注重与在地环境的互文关系、呼应建筑形态与馆内空间的展览。

美术馆的首个展览“后自然:UCCA沙丘美术馆开幕展”便是试图在中国近30年急速推进的城市化背景下,以艺术回望“自然一人”这一关系曲线,通过聚焦一群成长背景各异的艺术家的创作,探索他们如何表达自身或代际之间对自然的理解、与自然的互动,及其背后牵涉的深层伦理关注。展览中的作品具有奇特视域的印证,它们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记忆,如风景优美的山脉、绿色植物和流动的河流,却让它们无缝地变形为“人造”元素,如液晶、塑料和喷墨打印等。艺术家和作品要求观众重新思考自然而非弃之于不顾,而是在一种新的生态系统中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互相影响并接受来自对方的影响。展览中的作品、容纳作品的细胞状展览空问、四周的沙滩与进处上升的海面形成了一次獨特的对话。

阿那亚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黄金海岸上一个具有先锋性、艺术性的人文度假目的地。阿那亚取自梵语“阿兰若”,意指寂静处,远离人间热闹处。UCCA和阿那亚的战略合作为阿那亚进一步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未来型社区、综合性文化艺术生态平台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借以践行了阿那亚“人生可以更美”的核心理念。

阿那亚联合创始人马寅曾表示,沙丘美术馆在阿那亚落户,圆了自己希望在社区建造美术馆的梦想。而沙丘美术馆不是一个普通社区中传播美学的空间,而是在大自然沙丘中,与众多文化艺术空间联合向人类生活发声自然与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设计师李虎说,将美术馆选址于沙丘之下,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保护:因为沙丘美术馆的存在,这片沙丘将永远不会人为“被推平”,从而维护了千百年累积下来但也十分脆弱的沙丘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沙丘银川美术馆
沙丘移动的奥秘
流沙之谜
老银川的样子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