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兰芳访美为例谈京剧艺术的跨文化交流

2020-10-20 07:56乔玉
ViVi美眉 2020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乔玉

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京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国门。提到以京剧为媒介进行的跨文化交流,就不能不提到1930年梅兰芳先生的访美交流演出,这不仅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为今后京剧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本文运用管理学和跨文化交流学的相关知识对梅兰芳先生访美前所做的准备,以及演出中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应该具备客观、开放、冷静、自信的心态。

关键词:京剧艺术;梅兰芳访美;跨文化交流

京剧艺术作为中国的“国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的今天,如何使各国人民对我们的国粹更加了解、更加喜爱,如何更好地开展京剧的跨文化交流,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京剧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谈及京剧的跨文化交流,就不能不提到梅兰芳先生。梅兰芳先生是向海外观众传播我国京剧艺术的先驱,是第一个把中国京剧艺术带到外国去演出的艺术家。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他去世前,梅兰芳先生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四次访苏,一次访朝,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的京剧艺术跻身世界戏剧艺术之林。本文将通过对梅兰芳先生访美之前的准备以及有关演出做一些分析,这些经验与成果必定会对我们现在进行京剧艺术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借鉴,带来一些思考。

一、赴美前准备

古语有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一个文化交流来说也是如此。交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流中各个元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使交流成功,事前就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与完善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协调进行,整个活动不会偏离目标。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事前的准备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梅兰芳先生访美前,齐如山先生等人便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全方位收集信息

信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是制订计划和准备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做计划时一定要获得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信息缺口越小,成功几率越大;信息越丰富,准备才能越充分,遇到问题时才能有更多的对策。所以,全方位收集信息、不断进行信息的积累才会不断获得新的想法,制订出更完善的计划。

齐如山先生之所以鼓励梅先生出国演出,并极力促成此事,就是因为当时的他注意到外国人对中国京剧的兴趣。他发现近十几年来,外国的报刊对中国戏剧讨论与日俱增,这说明外国人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戏曲。如果没有这样的信息做支撑,不了解外国人对于中国京剧的关注度,那么盲目出国演出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此外,出国演出所带去的剧目,也是凭借之前为外国人演出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每次为外国观众演出完,齐如山先生等人都会请教他们哪出戏适合在外国演出。经过几年的信息积累,便把这些戏列成了一个单子,再从中选择出合适的剧目。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京剧的跨文化交流不是靠想象进行的,而是一定要有事实根据。去某个国家或地区演出,事前就要先了解关于对方的信息,比如人们的喜好、欣赏戏剧的习惯、注意什么细节以及对京剧的看法等等。信息掌握得越多,交流的方向性就能越强,就会少走弯路,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平时就应时刻留意,一些细微的信息积少成多会为交流提供背景支持。

(二)潜移默化的宣传

凡事不能急于求成,交流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對外的宣传也是潜移默化的。

在梅兰芳先生访美前,这种潜移默化的宣传便预备了六七年的时间。“我们的宣传方法,就是每逢招待外宾时,总要把关于戏剧的图画书籍陈列出来,请他们看,并且都给他们详细地解说,使他们发生兴趣。除此以外,每到吃饭或喝茶时,必要对他们细说在戏台上吃饭饮茶的姿势,由此引申到舞台上的一切动作,及其所以然的理由。”可见,要使外国人喜欢上与他们的文化迥然不同的京剧艺术,就要先让他们对此发生兴趣,比如招待外国来访的人时所用的一切用具,都纯粹是中国古式的。让外国观众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能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京剧艺术。

此外,齐如山先生等人也时常与美国的官绅通信,提供给他们梅兰芳先生的材料和相片等,让他们给报馆通信宣传。渐渐地,齐如山先生就发现美国以个人名义来要梅兰芳先生相片的信件多了起来,由此可知在美国社会中,注意到梅兰芳先生的人已经很多了。这就说明这种潜移默化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效力,更为梅先生访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对外演出的宣传不能只靠临阵磨枪,提前造势也十分重要。有量变才会引起质变,不断有新的层次叠加,才会使整体涌现出新的情况。对于外国观众而言,京剧是一种陌生的艺术形式,演出前潜移默化的宣传能令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京剧艺术,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他们对于京剧的兴趣也会不断加强,渐渐地才会引起他们走进剧场看京剧的想法。

(三)系统性全局考虑

由于交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制订计划时就要系统性地思考问题,不能单一、孤立地去处理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此外,不仅系统内部各要素在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外的环境也在随时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要随时注意环境条件的变化,要使计划赶得上变化。

梅兰芳先生访美前,款项的筹集可谓是一波三折。出国前六七年便开始筹款,好不容易筹了十万元,美国的局势却发生了变化,美金价值一天比一天高,十万元已经不够,但当时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并已与美国方面接洽好了,不能不去。面对这样的环境突变,就不得不临时采取措施。于是各方紧急行动,又在上海筹到了十来万元,剧团才启程去了美国。

在对外演出中,除了京剧演员精心准备的节目、资金的筹集、提前的预热宣传、了解全方位的信息等关键环节外,一些细微的地方也要考虑全面。比如宣传内容也十分重要,为此,齐如山先生编写了《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歌曲谱》戏剧说明书,又做了一百多篇临时送各报馆宣传的文字,而且还画了包括行头、扮相、脸谱、舞谱、兵械、乐器等二百幅图画带去悬挂,吸引人们的注意。

此外还精心准备了一些中国特色的礼物,比如瓷器(上有梅花、兰花,暗含梅兰芳先生之意)、笔墨、绣货、图画、扇子(梅兰芳先生所画)、相片等,除有纪念性质外,还含有宣传意思。虽然带去的礼物只是京剧演出交流的一个附属品,但也需认真谨慎地选择。虽然是一个小的细节,但做得好却能为整个交流活动大为增色。

另外,对出国演员的培训也不容忽视,毕竟剧团出国演出是代表着国家文化形象。所以“在未出国的三四个月以前,就常把大家约到一处,介绍外国的情形,如:火车轮船上的规矩,街道上的违警章,旅馆里的章程,以至吃饭穿衣,一切零碎事情,都要使大家注意到。”

而且还请人来教大家英文,并详细介绍了各种小礼节。

这些看似细微的事情若不注意,也会影响整个出国交流演出活动的效果。所以在准备时一定要把各个要素考虑周全,要多做设想,提早安排。

二、有关演出

中国京剧对外演出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难点就在于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文化差异的因素不得不认真考虑与对待。正视文化差异的存在,处理好文化差异,才能使交流更好地进行。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到戏剧领域就是西方戏剧侧重写实而中国京剧讲究写意。最大的差异,也是最大的特点。所以在对外演出中,既不能把自己的特点抹杀,又要尽量让外国观众接受这样的差异,这是京剧进行跨文化交流演出的一个难点。在演出过程当中,剧目的安排和剧场的布置是跨越文化差异鸿沟以及让外国观众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的重要手段。

(一)剧目安排

梅剧团访美所选择的剧目是根据多年积累下来的信息决定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外国观众的观剧习惯。由于美国观众和中国观众对时间有着不一样的观念,不会像中国观众那样把一晚上甚至一天的时间都放在边看戏边聊天上,所以齐如山等人又把所选的剧目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和整理。由于存在语言上的障碍,所以选择了一些做、打多于唱、念的戏,还把梅先生所演剧目中的各种舞蹈抽出来,单演一场,为的是使观众感到新鲜。在演出的时候,还十分注意时间和剧目的搭配。每晚演四出戏,加上演戏前对剧目的说明、音乐、叫帘、休息等时间,一共是两个小时。此外,每晚的这四出戏“剧情、扮相、行头,都各有特点,毫不犯重”,这样做“为的是吸引观客的眼光,使他们不至于感到疲倦。”

我们现在为外国观众提供最多的京剧形式也是武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外国观众对京剧武戏确实比较感兴趣。笔者曾对30名正在看京剧《闹天宫》的外国观众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是选择喜欢看哪一类的京剧,在唱功戏、坐功戏和武戏中,有21名观众选择的是武戏。接受调查的观众虽然少,但从这个比例中也可略见一斑。诚然,我们选择剧目是要考虑到外国观众的兴趣的,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武戏并不能代表京剧的全部。如果只给他们看武戏,会使外国观众把京剧误解为就是像杂技一样,以致不能使他们全面、正确地认识京剧。

所以,选择哪些剧目既可以使外国观众有兴趣看,又能传递出我们京剧艺术的精华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京剧对外演出中进行剧目安排时需要慎重考虑的。

(二)剧场布置

梅剧团在美国进行演出之前对剧场进行了精心的布置。剧场的布置十分关键,因为如果不布置好剧场,会让外国观众觉得中国京剧和西方话剧的观演感觉没什么不同,所以在美国演出时,便把剧场布置成了纯粹中国式的,有旧幕、红缎幕、对联、垂檐、宫灯、门帘、台帐、灯笼等。这样,观众从一进入剧场就被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所包围,也有助于他们对中国京剧的欣赏。如此看来刻意造成的表象文化差异,却正好恰当地处理了西方戏剧与中国京剧内在的文化差异冲突。

三、交流心态

交流是为了互通有无。跨文化交流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摩擦,相互选择和彼此渗透,都是为了彼此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从而来实现自身文化的发展。在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时,我们需要具备客观、开放、冷静、自信的心态。

(一)客观、开放

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一定要有客观、开放的心态。客观是指要正确、公平、不卑不亢地对待双方的文化,既要看到彼此的优点又不能忽视缺点。开放即要善于接受与吸纳对方文化中的对自己有益的成分,而不能让自己的文化故步自封,要有拓寬视野的意识,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对方的文化。

梅兰芳先生访美成功的原因,除了京剧艺术固有的魅力以及事前全方位的认真准备,与美国方面对待京剧这个陌生文化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他们并没有对京剧抱抵制态度,相反他们从京剧中看到了西方古老的戏剧精神,看到了值得借鉴的部分。纽约的Stark Young曾写道:“看了梅君的做工、表情,使我联想到希腊的古剧……这回看过梅君的表情做工,及戏中的一切规矩以后,使我这些年看不懂的书,完全了解了。”

美国戏剧家们从梅兰芳的表演当中找到了自己艺术追求中想要得到证明和增强信心的资源。

张彭春先生也早就意识到:中国戏曲“要想得到世界的地位,绝不是闭户自诩可成的,必须注意到世界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京剧的发展也必须有客观的认识与开放的心态,既要认识到京剧艺术自身的特色与价值,又要合理地吸纳新的元素来为京剧增色。梅兰芳先生回国后也对京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二)冷静、自信

面对不同的文化,除了要有客观的认识及开放的心态,还要有冷静的分析和自信的立场。要冷静地面对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摩擦,正确分析自身文化的优势与劣势,既不能盲目自大,但也不能缺乏自信。

“中国戏剧文化在现代发展过程中,文化态度上却显得不够圆融通达,常常是极端偏废,非此即彼。”现在的京剧舞台上越来越依赖于舞美、灯光、音响等工具来形成“大制作”效果,导演制的确立也取代了以前演员的中心地位。舞台上越来越热闹,但京剧艺术本身却越来越单薄。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不够自信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以西方话剧手法来改造中国京剧表演的结果。殊不知,不同的文化结构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与欣赏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京剧在美国不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否定自己的艺术,就完全按照西方戏剧的原理来改造京剧。京剧是“角儿的艺术”,是写意性的艺术,舞台上的道具仅仅为了配合演员和指明必要的环境,而真正的“景是在演员身上”的,路的平坦崎岖、天气的冷热变化都是靠演员来表现的。而如果把所有原本该用演员表演来表现的情景都变成了实物放在舞台上,不仅会削减观众看戏的兴致,也会降低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创造力,更会让京剧的写意性日渐消失。而这一切的改变就在于我们自己对京剧艺术的不自信,认为只有西方的话剧才是最完善的戏剧艺术,认为只有“导演制”才是排戏的最佳方式。而在这之前,却并没有冷静地分析一下什么是京剧可以吸取的,什么是不符合京剧表演艺术规律的。在不冷静、不自信的心态下,造成了京剧艺术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弱化,原本内涵丰富的京剧表演,却在复杂的“大制作”下变得简单与单薄。

梅兰芳先生对京剧的改革提出了“移步不换形”的观点,即既要不断改进、创新又要捍卫京剧艺术的本质。我们进行跨文化的戏剧交流,是为了借鉴他人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所以一定要冷静地分析、客观地对待、开放地接受新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这样才不会仅用武戏或大制作的戏去投外国观众所好,需知既然外国观众要看京剧,想必他们想看的也是地地道道的京剧。“只有把京剧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色推向世界,才有可能获得艺术的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同时,只有通过向世界展现京剧最有代表性的精华,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交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晚清美国传教士在华翻译出版史梳理
跨文化交流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如何与外籍采访对象进行跨文化交流
论新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