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年隐逸词研读

2020-10-20 12:50王凯
广告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研读

摘要:蔡松年作为宋儒,为谋生存而不得已仕金,他仕金三十年,仕途一帆风顺,官至丞相。他作为一代词人,开金源词之风气,但是在他的词中,却处处透漏着一种与他官爵不符的求田问舍、隐逸归田的气息。若要探究其中原因,不免要读其词以观其思想。

关键词:蔡松年;隐逸词;研读

蔡松年,字伯坚,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自号萧闲老人,生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他的诗词创作颇为丰富,仅次于元好问,有《明秀集》传世,《全金元词》共录其词86首。他的词在金代备受推重,与吴激并称为“吴蔡体”,“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吴激齐名,时号‘吴蔡体”[1]p2717,他的词影响了金源一代的词坛创作。

蔡松年“他在入金之后最诚挚的愿望,是做一位伍于渔樵,草衣木食,优游自得的隐士”[2]p2,因此在《全金元词》所录的蔡松年86首词中,无处不透漏着其求田问舍、隐逸归田的愿望。这些词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一是官宦倦游,渴望归田;二是描摹山水,隐逸于其中;三是追慕魏晋名士,表达归隐之愿望;四是以和韵、次韵、赠人之语抒己求田问舍之情。

一 隐逸词之内容

(一)官宦倦游,渴望归田

蔡松年久在朝堂之上,但是他所追求的却是“一犁春雨,一篙春水,自乐天真”[3]p18的自由的精神状态,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官宦生活表示一种厌倦。“倦游”一词,在其词中出现多次。在他的词中,有三首《念奴娇》都以“倦游”开头。

這三首词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词人对于官场的厌倦以及对于隐逸归田生活的羡慕、向往之意。在《金史·艺文志》中载蔡松年是“爵位之最重者”,终其一生,蔡松年一直出仕与金朝,也未能实现归隐田园的愿望,在其词中体现出的矛盾也越明显。

(二)描摹山水,隐逸于其中

蔡松年有很多直接描写山水田园的词作,有一些直接表露其归隐之意,有一些则是隐藏于词的字里行间。第一种如《满庭芳·森玉筠林》。词人思接魏晋名士刘伶、阮籍,希望像他们一样,摒弃世间纷华,求五亩之地,找一处“江村篱落”,在这里与野梅、沙路为伴。这首词的最后一句“金銮客,悬流勇退,开径待君归”,希望朝堂之上的人能急流勇退,归隐与田园之中,更是直接表现自己归隐的愿望。

第二种如《水龙吟·太行之麓清辉》。此词描绘的是太行山之地的美景,虽然并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归隐之意,但是词人对于太行山之地景物的喜爱溢于言表。而且在词的小序中指出“与古人东山吴季高父论求田问舍事。数为余言,怀卫闲风气清淑,物产奇丽,相约他年为终焉之地”,蔡松年与吴激二人讨论求田问舍归隐之事,相约将太行山作为二人养老之地,最后因各种原因并未实现。由此可以看出蔡松年对太行之麓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归田隐逸之情。而太行山的怀卫地区,也是当年魏晋竹林七贤栖息盘桓的地方,这也看出词人欲效仿七贤不问世事,独立于世之意。

(三)追慕魏晋名士,表达自己归隐之意愿

蔡松年的词中多次出现“酒、菊花、东篱、谢公、晋客、东晋、渊明”以及“白衣青眼”等字眼,表现自己对魏晋名士的追慕,表达自己希望像魏晋名士一样远离朝堂,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蔡松年希望能与陶渊明一样,希望归隐田园,但将两人的诗、词相比较,还是能看出一些区别。二者“作品都写归隐题材,但是在内容以及情感上区别很明显,主要是由其所处地位和个人经历造成的”[4]p5。陶渊明之诗确实已经将田园生活之感受融入到其诗之中,过上田园生活之后,也一直是一种穷困的状态,但是陶渊明却乐在其中,这种生活已经脱离了世俗官场。相对于陶渊明,蔡松年的词则有许多是赠答、和韵、次韵之词,如《水调歌头·浩然生朝》、《洞仙歌戊辰岁,王无竞生朝》等,这一类都是为与人交往而写的词。二者还有所区别的是蔡松年在词中多一些对于身在仕途的应承与归隐之志不能实现的无奈,如“老眼倦纷华,宦情与、秋光似纸”[3]p15,“古今都道,休官归去,但要此言能践”[3]p12。蔡松年与陶渊明二人之归隐,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

蔡松年词中一直都吐露着词人归隐之意,但是在现实中,却仕途平步青云,身居高位,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词人身居高位,为何会有归隐之意呢?

二 渴望隐逸之原因

第一,是其天性使然。在许多词的词序中都有对其性格的表述,如《洞仙歌》词序“天怜我,教养疏慵野性”。在《雨中花·嗜酒偏怜风竹》词序中直接写道自己不耐苏轼,嗜酒好睡,率情任实,不留机心。这都表明词人天性懒慢,偏爱林壑,不喜与达官稠人交往,所以希望早日享受“闲居之乐”。

第二,受其经历影响。首先,蔡松年作为由宋降金的宋儒,多少会存有一些故国之思以及封建“夷夏之辨”的观念,如在《雨中花·忆昔东山》中写“梦回故国,酒前风味,一笑都还”[3]p21,这正像刘锋焘所论述:“蔡松年之所以拒不仕金,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遵从乃父之训诫,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其思想处牢固的封建正统观念。”[5]p113但是这种“夷夏之辨”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正是因为这种“夷夏”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无奈仕金之间的矛盾,使词人陷入迷茫与彷徨,因而词人欲寻求解脱,去过一种求田问舍的生活。

三 结语

蔡松年生逢乱世,由宋降金,而隐逸之志自幼有之,虽然“雅志困黄尘,违人愿”[3]p9,但是依然没有放弃对归隐生活的追求。蔡松年欲效仿陶渊明、魏晋名士等归隐田园、远离政权,又因为其身居高位以及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无法实现愿望,因而在其词中少了一些闲适,多了几分无奈、压抑与惆怅。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王庆生.蔡松年生平仕历考述[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01).

[3] 唐圭璋.全金元词[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薄菲.蔡松年与陶渊明之比较[J].九江学院学报,2008(02).

[5] 刘锋焘.从守节彷徨走向消释超脱——论蔡松年文化人格的转变[J].兰州大学学报,2000(01).

作者简介:王凯(1994-),男,山东济南人,中国史硕士研究生,从事宋辽金元文化史研究。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研读
古诗教学要注重“研读”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深读文本题尽其用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研读”教学模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