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四重奏《胡中越影》的创作与演绎

2020-10-20 06:39何娜
艺术大观 2020年16期
关键词:演绎戏曲创作

何娜

摘 要:本文对胡琴四重奏《胡中越影》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作品演绎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首胡琴重奏作品。探索更多胡琴重奏作品创作的可能性。

关键词:胡琴四重奏;江南风格;戏曲;越剧;创作;演绎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6-000-04

一、作品简述

《胡中越影》是笔者创作的一部胡琴四重奏作品,创作于2017年,作品取材于江南戏曲越剧中的唱腔元素,运用二胡酷似人声的音色对戏曲声腔进行模仿,在戏曲声韵和板腔的基础上发展出全新的、富有变化的节奏型,将传统戏曲的声腔音韵与现代音乐的和声复调有机结合。作品巧妙地运用胡琴家族中二胡与中胡的音色音域特点,挖掘胡琴高超的演奏技法与完美的音乐表现力,展现胡琴重奏的艺术魅力,弘扬中国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

在我的二胡专业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从独奏到室内乐重奏以及民族管弦乐队演奏能力的专业训练,笔者于2017年创建了浙江音乐学院“江南忆”胡琴重奏组合,该组合是浙江省首支专业音乐院校的民族器乐胡琴重奏形式组合。旨在打造一支富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弓弦重奏组合,传播发扬江南传统音乐文化,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与西方元素,不断创新探索弓弦室内乐重奏组合的训练与发展。组合成员由笔者所教的国乐系二胡专业学生组成。该组合于2017年8月曾获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演奖(原文华奖最高奖);“敦煌杯”中国民族室内乐&乐团比赛职业A组特等奖;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比赛重奏组一等奖等荣誉。并受邀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室内乐专场汇报音乐会。并在国家大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厅、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北京海淀文化中心等多个音乐厅举办“丝弦上的南北对话”、“品弦.江南忆”、“古巷深处”、“浙调越韵”、“江南弦语”等主题的胡琴独奏重奏专场音乐会。

作品胡琴四重奏《胡中越影》就是本人在训练浙江音乐学院“江南忆”胡琴重奏组合时,为该组合创作的一部胡琴四重奏作品。作品首演于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民族室内乐青年演奏人才培养”室内乐专场汇报音乐会。2018年获“敦煌杯”民族室内乐&乐团比赛优秀新作品奖。2019年在音乐类核心期刊《音乐创作》中发表。

三、作品的音乐分析

作品借鑒了唐大曲中的散-慢-中-快-散的曲式结构,全曲主题元素紧紧围绕越剧唱腔的素材进行主题的变化发展与再现,全曲的调性为D-C-a-D-C-a-C-D的发展脉络。从而在作品的曲式结构、素材运用、调性布局三个维度呈现统一感。

全曲以一条主线贯穿,笔者试图通过该作品描绘出一种单一的影子与多重的影子慢慢分散又慢慢重合的一种视听效果,并力图描绘出一种立体的多元化的音响效果。

作品首段的散板多以音效模仿形式,在音区上,以极高音的运用为主,试图呈现通透明亮的音色,乐句结构逻辑分明,力度变化细腻丰富、运用滑音、泛音、打音、颤音、擦弦、拨弦等演奏技法勾画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江南秀美的自然情境。

慢板通过唱腔的元素发展,将音乐主题动机不断地扩大、缩小、展开、变化、发展。用复声部复调写作手法,营造双声部之间此起彼伏,前呼后应的效果,结合带有色彩性和声的旋律展开,主调声部、复调声部与织体伴奏声部三者呈现近景、中景、远景三位一体的美感。整个段落音与音的连接以二度、三度、四度、五度构成旋律走向,音乐情绪平和舒缓,柔美清幽。[1]

中板段落融入主调写作思路和混合节拍等较复杂的节奏音型,突出节奏律动和丰富音乐情绪。整个段落以主题-发展-主题再现三部分结构组成。主题音乐通过跳跃欢快的音乐律动结合戏曲中的板式,充分运用跳音、保持音、滑音、颤音、波音、重音、双弦、拨弦、琴弓击筒等演奏技法展现丰富的音乐情绪。在“紧拉慢唱”中,器乐声腔化的模唱,四个声部之间不断地接龙与交织与对话,音型的分裂、组合与扩充让音乐发展情绪不断高涨。

作为连接性质的快板段多以音型接力等形式展开,以一种积蓄力量的整合式音响效果突出凝聚所带来的张力。四个声部组合形式多样,有齐头并进、有依次排列,有对话交流还有非常规的重音移位与竞技式的声部接力。并以五度双音纵向叠置的拨奏结合双声部双音滑奏的接龙成为该段的情绪小高潮。紧接着,复合拍的密集型三度叠置与五度叠置交替出现,发展到十六分音符双音八度大跳与音型模进将音乐推至高潮引出快板的主题再现。为了热烈的情绪需要,主题音乐运用双音的演奏法再现,快板段落的结尾连接处,作为承上启下的乐句,做了主题动机的不断分裂,不断递减,运用双音加拨奏-纯粹的双音-颤音缩减-单音-拨奏的演奏法上的削减法,音乐厚度上层层渐薄,力度上也从ff-p-ff-p-pp的递减处理,将作品的音乐情绪从高潮引入到散板的平静中。

在短暂的回忆似的散板段落,运用首段散板的主题动机发展变化,声部之间委婉的对话式语境展开,音乐情绪平和宁静。整个散板在音区上,从低音声部到高音声部循序渐进不断地推进,推出以和声性的主旋律呈现,高音音域达到情绪高点,之后不断向低音区呈递减趋势。力度上,主旋律声部达到一个mf,其他声部基本在mp区间作小起伏,段落的最后收尾在音效模仿的意境感觉中,首尾呼应,达到音乐主题与音乐元素的回归感。

作品的尾声再次将全曲推向高潮,用急板的速度,将越剧唱腔过门的主题素材再现升华。整个段落声部发展模式从个体到整体的整合,音型不断从单一到多样,最后通过双音密集型的十六音符分裂变化模进,最终以戏曲元素的调性回归强收结束全曲。

全曲紧紧抓住越剧的核心主题元素,结构层次分明,调性统一,主题风格基调明确,让听者在听后有一种余音缭绕,久久回味之感。

四、《胡中越影》胡琴四重奏的演绎

(一)胡琴特殊演奏技法及新音响的探索

胡琴四重奏《胡中越影》分为散板,慢板,中快板,散板与尾声五部分组成。每段的写作均用了大量的演奏技法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接下来,以散板为例,对胡琴特殊演奏技法及新音響的探索进行分析。

散板部分以Rubato的形式呈现,整个段落以二小节为一组,分为四组不同演奏法与音色效果组合来探索新音响效果。

第一组由一二小节组成,主要展示极高音与滑音的结合音响。二胡Ⅰ单声部首音从推弓的中把位·2音开始,由极弱的力度和极慢的弓速推进,推至三分之一处,左手加入颤音,力度速度不断地推进滑音至极高音区,紧接着第二小节以约等于8秒的时长,不固定个数的极高音区的持续性滑音,配合力度从pp到mp再到pp的回归,将作品营造出宁静的意境。(见谱例1)

第二组由三、四小节组成,主要展示泛音与特殊虫鸣叫声的新音色。由二胡Ⅰ声部与二胡Ⅱ声部共同用mp的力度演奏泛音,呈现横向四度与纵向五度的叠置色彩。在第四小节,二胡Ⅰ声部继续演奏泛音,二胡Ⅱ声部则用弓毛在外弦中段摩擦发出的模仿蛐蛐叫声是首创,这种新音色,新音响的尝试给作品带来了新意与情趣。同时,这种演奏法和新音色是第二组与第三组的桥梁式的连接作用。(见谱例2)

第三组由五、六小节组成,主要展示打滑音与颤音的演奏技法对意境的营造。二胡Ⅰ声部第五小节用了大约9秒钟的无限次打滑音,配以由p-mp-p的力度张力变化,二胡Ⅱ声部则用相同的力度继续用弓毛在外弦中段摩擦发出的模仿蛐蛐叫声,两个声部共同推出二胡Ⅰ声部与中胡Ⅰ的颤弓,最后滑至极高音,将第一组的音色元素再现,收尾在sf的力度上。(见谱例3)

第四组是由第七八小节组成,主要展示拨奏的音色。第七小节的拨奏由中胡Ⅱ开始,依次声部叠加,力度也是作抛物线式起伏。最后一小节的拨奏依次落在由乐器区别的单音内弦上,最后这个拨弦也加入了创意,拨弦后演奏者左手晃动琴杆,使之产生余音缭绕的效果。这种手法在首段散板结尾与再现段散板结尾出现,使之达到作品音乐素材与音乐意境上的首尾呼应。(见谱例4)

简短的8小节的散板,运用了8种演奏技法,其中2种是首创的特殊演奏技法,在简短的段落中不显繁杂反而融洽和富有意境,又不失音乐连贯性,大胆的尝试从演奏技法探索去表达音乐意境的创作,从中很有收获和成就感。

(二)戏曲越剧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

作品慢板的音乐元素源于戏曲的元素,由一句唱腔发展的连接部引入,慢板以柔美的越剧音调素材发展而来,运用复声部复调旋律写作,带有色彩性的和声旋律展开,四个声部横纵向交织构成,音乐富有层次感。音乐的主线就是一句唱腔的不断变形与展开。(见谱例5)

作品的中快板部分运用越剧唱腔过门的素材进行主题变奏,以紧拉慢唱的戏曲板式展开,二胡Ⅰ作为主奏乐器,其他三个声部作为伴奏织体,配合默契,这里面的“紧拉”就是指二胡Ⅱ与两个中胡声部,“慢唱”就是二胡Ⅰ声部。其中底下三个声部要弱奏富有跳跃性的节奏,突出主旋律声部的唱腔。主旋律声部要将二胡技法滑音对唱腔的行腔走韵进行生动的模仿。戏曲的元素在作品中就成了这部作品的灵魂,用民族器乐胡琴来将戏曲的声腔韵器乐化,将戏曲的古韵新声在民族器乐的重奏形式中得到塑造与表达,[2]这也是这部作品创作的核心。(见谱例6)

通过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是一种自身感性创作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胡琴四重奏的创作与演奏的多种可能性的过程,也是具有自我提升与积极创造的过程。当下,胡琴四重奏的原创作品在民族室内乐作品中仍占比不高,作品稀缺是高校胡琴四重奏演奏、教学、研究的一大瓶颈,笔者作为高校二胡演奏专业的教师,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学习并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实践中去,虽然作曲水平与音乐分析能力很有限,但凭着一腔热情,希望在教学,演奏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思考胡琴四重奏的发展,创作和积累更多胡琴四重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奥]阿诺德·勋伯格著.作曲基本原理[M].吴佩华,译.顾连理,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2]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演绎戏曲创作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Jazz
传统戏曲
“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演绎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从三个角度体现“Project单元”的教育价值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