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站在高处, 我将跌落深渊

2020-10-21 04:52刘昭
心理与健康 2020年10期
关键词:理想化漩涡咨询师

刘昭

许多人理解中的自恋型人格,是不需要被治疗的。因为他们看起来逻辑自洽,完全能够自圆其说。如果自己不够优秀那是因为环境不好,如果自己足够优秀则是天赋异禀,所以无论怎样,似乎都能找到让自己“舒服”的办法,内心里自然也就不会有过度的烦恼和焦虑。

可这种理解,其实是有点简单的。因为一个真正的自恋型人格,他们的内心更像是一部“冰与火之歌”的大剧,存在完全两个极端的区域,要么高高在上,要么跌落地狱,而中间并没有一个能够连接起來的桥梁。所以他们的心境并不如想象中的轻松愉快,而是常常会被两个极端的无缝切换耗尽心力。

理想化和贬低

为了更好地诠释对自恋型人格的治疗,

在这里我先引入防御的两个概念:理想化和贬低。

评估一个人的人格类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看他的主要防御,而自恋型人格的防御就是理想化和贬低。根据心理学家布莱克曼在《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中的定义,它们是这样的:

理想化  你认为某人是最好的,但事实上并不正确。一般来说理想化别人是出于自恋的投射,以减轻因缺陷引起的羞愧感。

贬低   你认为某人是卑劣的,但事实上他不是。贬低他只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从这两个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虚有其表”的。理想化对方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所以会将“特别优秀”的想象放在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不足。贬低别人,也并不是因为对方真的不好,而是通过“你很差劲”的认定去平衡自己的内心。

其实理想化和贬低,是很常见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人有意无意地在使用这两种方式。毕竟一个人通过“转嫁”就能弥补自己、平衡内心,那这是多么简单的解决焦虑的方式啊。

可问题也恰恰出自简单上。因为当一个人习惯性地使用理想化和贬低,生活中处处都以它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可想而知这个人和真实的世界会有多么脱节,他的自我又有多么脆弱,而这,也正是自恋型人格的症结所在。

你就是我的救世主

(案例接9月刊《我是最优秀的—从人格特征谈自恋型人格》)

随着对李一的咨询进行,我们的感觉开始有些变味了。

首先是他变得越来越“崇拜”我,每当我说出一个对他的理解和分析,他都会在恍然大悟后对我啧啧称赞,仿佛我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不仅能够说到他的心里还能根据语言之外的观察:比如他的行为举止、甚至偶尔的缄默不语,给出准确的推断。

他的频频称赞,让我最初十分受用。尽管作为一个咨询师似乎不该有自己的情感流露,但在内心里我的确很高兴,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我的肯定,更让我觉得咨询对他起了作用。可是慢慢地,这种感觉就不对了。因为他的称赞越来越频繁、越来越过度,甚至在某次咨询结束时,他特别激动地说:“老师你就是我的救世主,就是我的观音菩萨,我有你当我的咨询师一定会变得更优秀、更完美。”

听到这句话,我瞬间就被打醒了,我开始意识到这种不对是源于什么。在他的内心里,我的确很厉害。可这种厉害并不是一个“普通人”的能力,而是接近“神”的级别。他在自己的想象中,把我一步步推向神坛,好像我能“坐上”这个位置,对他来说非常关键。或者进一步说,我的“至高无上”也代表着他的地位,他在通过“神化”我而满足他的自尊。

当我理解到这一点,我就平静了,并且能预想到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还会发生什么—比如“我会从神坛迅速跌落,变得一文不值”。

果然没过多久,这个场面就出现了。在一次他特别希望我给出建议的时候,我什么都没说。他的神情当时就有了变化,不可思议并且尴尬,而在他不死心继续追问的情况下,我依旧维持原状什么都没说。于是这一次他的失望、沮丧甚至还有隐隐的愤怒就都冒出来了。他对我说:“我没想到有一天,你居然会帮不上我,那咨询还有什么用呢?”

其实,我只是想被爱着而已

对一个自恋型人格来说,他会在无意识里不断进行着“理想化与贬低”之间的游戏。这个游戏既可能放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最棒的/我不如任何人。也有可能投射到对方身上—你就是我的神/原来你什么都不是。而他们的生活和与他人的交际,也就在这样的极度摇摆中动荡不安。因为没有人能受得了这样的摆动,包括他们自己。

所以当李一也开始在咨询中展现出这两个防御,并且通过投射悉数扔到我的身上时,我就意识到咨询进入了一个更深的阶段,我们开始重现他生活中的重要模式了。

于是在他质疑的当下,我这样回应了他:“也许在一开始,你把我看成了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当你这样看我的时候,其实你也是舒服的。因为你的自我感觉会非常好,你会有可能接近一直渴望的那个‘最优秀和最完美。但当我没有答出来时,这种感觉又突然变了。我不仅不是那个神,甚至连个普通人都不是了。在你的心里,所有美好的感觉迅速消失,而这一切也都没有任何价值了。”

当李一听到了我的回应,整个人就陷入了沉默。过了许久他才开了口:“我想你是对的,我的确是这么看你的,而且我也这样看待过一个很重要的人,但我直到现在才知道他为什么会离开我……”

李一说的这个人,就是他曾经最好的朋友小A。他们是对门邻居,同年同月生。在李一被父母忽略的岁月里,就是小A一直在身边陪伴着他。尽管是同岁大的孩子,但小A显然更成熟,他总是在照顾着李一,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情感上的抚慰。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被李一弄丢了。因为在他越来越依赖对方的时候,内心中的复杂情感也开始涌现。他既觉得小A完美无缺,是他心中最值得依靠和敬佩的人,同时却也有一种担心,担心小A有一天会掉落下来,再也不是他心中的完美形象。于是当这些感觉都搅在一起时,李一就没办法正常地对待小A了。他时而特别疯狂地追捧,时而又带着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去贬损,这些都让当时的小A陷入了一个漩涡、一个被深深折磨的漩涡。于是小A终有一天离开了,他不堪忍受,也再也没有联系过李一。

这件事是李一心里的痛,也是他之后变得更加极端的原因。在他疯狂地追求优秀背后,其实一直有着一个想要“追回小A”的愿望。只是这个愿望怎么实现呢?也许自己优秀了就能变成小A的依靠,也许自己优秀了就不必要求小A,总之,只有自己改变了,小A才能回来。

可只有今天,当我们在咨询室中重演了这一幕,李一才明白他们之间到底曾经发生了什么,也才明白在自己的执着和自大之下,藏着的只是一个需要被爱、被照顾、永远不想被放弃的小男孩……

对李一的咨询,这里只是一个片段。我们约定好继续进行下去,共同去探索他内心中更深层的东西。因为对于自恋型人格,自恋本身就是防御,可这样的防御过度了并不能保护好这个人,却会变成一种反噬的力量。就如同李一心中的小A,李一完全可以珍惜他,但极端让他根本没办法做到。这个漩涡既可以说是他带给小A的,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也无能为力的结果。所以若想从过度自恋回到健康自恋,在李一面前还有一段漫长的路。但我们都相信,他最终会好起来的。

猜你喜欢
理想化漩涡咨询师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世界上最危险的漩涡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浅析油画色彩表现的理性化方式
海底探宝
为什么浴缸排水时会产生漩涡?
关于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探究
同感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