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走进新课程

2020-10-21 06:14卢志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3期
关键词:大语文主体性自主学习

卢志英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倡树立大语文观,把学习的渠道延伸到课外,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观点上最大的转变就是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而旧的课程体系侧向在课本内容的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性;大语文;自主学习

随着21世纪的悄然来临,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课程已走进我们的课堂。它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它那的理念就像春风化雨,滋养了教师的心窝。然而,新课程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不知不觉,新课程的实施已经一年多了,新课程确实为班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课程添加了新的活力,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体会。回顾过去一年多的教学工作,我谈谈自己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的一些体会。

一、学中玩,玩中学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一起发展的路程。我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为宗旨,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想一想、画一画、玩一玩、演一演等方式,使学与玩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让学生学习声母“g”之前,我首先朗诵儿歌“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支歌,哥和鸽,笑呵呵!”接着问学生:音节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那个?学生回答出“g”这个答案。从而,我把孩子带到了学习的意境中去,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必然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这就为新课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开端。用故事的形式对于孩子的教学作用更大,对小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授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故事,便于吸引起孩子的学习求知欲,激发孩子学习课文的内在动力。例如,我在教学《复习二》时,我摒弃过去简单机械的复习方式,整节课以到“拼音王国”去旅游作为主线,通过童话故事、游戏等形式来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整节课富有情趣性。

二、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因此,课文教授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角色的转换,注重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识字教学中更有这样的必要。记得我教学生字“休”时,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瞬间,一个学生说:“树木的左边站着一个人。”我充分给予肯定。“谁还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另一学生又说:“一个人走累了,就靠在树旁边休息。”“你的探索精神真好!”在我的高度评价下,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强。在课堂上,我时常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去启发、教育孩子认真参加与学习,激活孩子学习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众所周知,教师的肯定、孩子们的相互的鼓励是提高前进和成长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在教学第五课《一株紫丁香》一课的生字时,出示本课的生字“株、踮、院、除、疲、倦、牵”,随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交流识字的方法。在检测自学情况这个环节时,我就说;“谁愿意当小老师来考考大家?”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人的皮肤有病,这是什么字?”“这是疲倦的疲。”“对,你真聪明!”老师的适时的鼓励,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心情越来越有劲头。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作相机的点拨,始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由此看来,老师能以平等的心态去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使孩子的表現欲增强,孩子就能大胆追寻、勇于发现,学生便会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成长。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树立大语文观,把学习的渠道延伸到课外,认真使用学校、家庭、街区等教学平台,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新课程中的教材编排特点,识字量比较大,学生在学习中也有一定的困惑。因而,如何引导学生的学生生字的乐趣,提高孩子的学习文字的方法是关键。我认真诱导孩子在平常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字。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商标、图片、广告语等,因此我要求学生通过剪一剪、贴一贴、写一写、画一画等方式,把自己在课外认识的字搜集起来,集合编成“小小识字本”,记录自己在识字生活中的点滴进步,使其获得成就感。同时,我十分强调为学生的学习生字提供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到学习生字的成功喜悦,从而更好地提供孩子生活中学习生字的动力。例如,我在教室里设计了一个“识字乐园”的公布栏,使学生都有了一个成功“采摘果实”的演示区,让学生把在平常活动发现的的字贴在演示区上。课下,学生们都喜欢在这里认读这些生字,拓宽了学生识字的空间。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虽然能大胆地进行尝试,但在教学过程也有不少的困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观点上最大的转变就是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旧的课程体系则倾向于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教导。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同时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师生学习的促进者。另外,教师要留意孩子对学习的要求以及每个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情况,重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别,了解孩子们的感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把孩子们培养成一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例如,在我带的班级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参次不齐,有学习中的佼佼者,也有落在后面的学困生。但他们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这一点是相同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这些暂时落在后面的学生,并及时给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而且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补在课堂上他们没有听明白的地方。渐渐地,这些孩子的成绩有了起色,也变得乐意去和老师交流。

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认识,一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仅仅理解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二是在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表现,更在乎形式。这也是我深感疑惑的地方。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不断向前迈进,我在教学中也不断地探索,希望自己也能走进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牙志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小学语文参考:综合版,2013:99.

[2]董凤莲.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9(11):146.

猜你喜欢
大语文主体性自主学习
利用小农场 开展大语文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大语文”视野下的阅读培养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