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写作》课非标准化考试的改革与实践

2020-10-21 20:49魏智男
神州·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人才培养

摘要:《英文写作》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标准化考试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充分体现写作课程评价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非标准化考试的改革既能够考查学生对基本写作技巧的掌握,同时能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成效,本文通过阐述非标准化考试改革的设计思路,阐释了具体的实践环节,并提出了相应非标准化考试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非标准化;考试改革;人才培养;英语写作课

一、引言

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英文写作》课一直是培养学生写作技巧、提升英语篇章知识的课程,和其他知识类课程不同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写作技巧的掌握,侧重对知识的考查,同时该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更要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考查,标准化考试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标准化考试不足以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因而,本文将结合《英文写作》课的考试制度的改革进行论述,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建立一套能够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的考试制度改革的模式,为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二、《英文写作》考试制度的现状及弊端

1.课堂教学注重写作结果,忽略写作过程

传统的《英文写作》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成果教学法为主,该模式更加注重写作结果,不强调学生的个性,忽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写作课以教师讲解写作技巧,范文分析为重点环节,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写作方法的讲授,组织学生课堂上学习相应的写作范文,并进行课上或课下机械地模仿寫作,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写作的热情以及创造力受到压抑。

2.注重期末考试的评价结果,忽略全过程评价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虽然能够较为规范客观地反应和评价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但写作课对认知思维以及对语言运用的综合性的考查不允许,也不适合用大量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写作的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话题的分析和理解,侧重输出性语言能力的考查,因此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使用统一、规范的试卷不能全面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情况,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了解。单一的评价体系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学习成效,教师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和反馈,进而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的改良。

三、《英文写作》非标准化考试改革的内容

1.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课堂教学模式摈弃了成果教学法过分注重写作结果,更加关注语言形式和写作过程等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从写作内容、目的和语言功能等方面培养学生语篇构建能力,发掘他们的写作潜力。《英文写作》课程主要采用过程写作法和体裁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驾驭水平和思辨能力,通过把自己写的作文修改成精品来全面提高英语实力,包括课堂即兴写作,课前布置写作,即提前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课前进行准备,以及分组接龙进行写作。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作业设计的挑战性

课后学生进行独立写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或情境结合有关这一体裁的知识进行写作,主要包括拟定提纲、初稿、修改、二稿等过程。在训练的初期,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该体裁的共同特征,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和体裁模式。伴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教师给定题目,让学生完成对比说明文:the same subjects taught in high school and in college;men and women serving together in military units.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教师提供反馈。具体来说,学生之间互相点评各自作文,教师最后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方面评价学生作文,即内容是否切题,论述是否充分,语言能否体现作文体裁语篇的语言特色,语法、用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符合体裁语篇的模式。在学生进行书面写作之前,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口头交际的方式进行口头作文的练习,该作业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更加关注语言的形式和写作过程,充分考虑到写作是长期的、循环的、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口头作文的练习基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课后小组作文的热身活动,通过设计该任务,充分刺激学生的语言习得,增强语言的输出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

3.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英文写作》课程平时需要学生通过课下或课上进行大量写作实践来更好地掌握相关英文写作的技巧,因此该课程无期中考试,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学生在本课程的最终考试成绩除了平时成绩外,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另外50%。具体来说,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占30%,课堂表现占20%。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为了体现写作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同时也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因此考试采用主客观结合的形式,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又有篇章或段落写作等开放性试题,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教学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性依据。

四、结束语

标准化考试在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非标准化考试制度的改革使人才培养朝着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进行,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持续的改进和探索,以便真正服务于教学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凡.美国的标准化考试对完善中国考试制度的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赵丽萍.深化教学改革,探索课堂考核非标化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6(5).

[3]何虹瑾.翻转课堂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教改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1).

[4]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课题:本文系2017年度黑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输出类课程非标准化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SJGY20170558)。

作者简介:魏智男(1989-)男,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人才培养
《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张动物学试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