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城崎》中三只小动物之死看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及其变迁

2020-10-21 22:15倪杨懿
青年生活 2020年26期
关键词:生死观

摘要:志贺直哉死日本现代文学流派白桦派的中心人物,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尤其擅长创作第一人称为视角、注重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小事的“心境小说”。他的《在城崎》作为日本心境小说的代表作,长期以来备受日本文坛重视。本文将从《在城崎》中三只小动物的死出发,探究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及其变迁。

关键词:志贺直哉;《在城崎》;生死观;白桦派;心境小说

《在城崎》是1917年5月发表于日本文学杂志《白桦》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作者志贺直哉以自己1913年8月15日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受重伤后,前往兵库县城崎温泉疗养的过程中所见所感为素材创作的一篇“心境小说”。小说主人公在城崎温泉疗伤期间,目睹了蜜蜂、老鼠、蝾螈三只小动物的死,对生死也逐渐获得了深刻的领悟。本文将从这三只小动物的死出发,探究志贺直哉的生死观及其变迁。

一、故事简介及创作背景

被山手线电车撞伤的“我”,在医生的建议下只身来到了城崎温泉疗养。一天清晨,“我”目睹一只静静躺在玄关屋顶上的蜜蜂尸骸,对蜜蜂宁静的死亡产生了亲近之感。此后的一天上午,“我”又见证了一只被鱼叉刺穿颈部,却还在河中挣扎企图逃生的老鼠的惨死。老鼠的死不禁使“我”联想起自己受伤之后奮力自救的情景,“我”心中也泛起了对死亡的恐惧之情。不久后的一天傍晚,“我”独自出门散步,途中偶遇一只蝾螈,“我”拾起一块小石砸向蝾螈,虽然没有想要砸中它的念头,却偏巧击中了它,蝾螈死了。蝾螈之死,使“我”倍感作为世间蜉蝣的寂寥与脆弱,“我”对于生死,也有了最终的感悟。

从1910年《白桦》杂志创刊开始,志贺直哉便一直在其发表文章。1912年,与父亲长期不和的志贺直哉从家中搬出,开启了游历般的生活。从1913年的电车事故开始,到《在城崎》公开发表的四年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志贺直哉作为文人,在当时政府严峻的思想压迫和动荡的社会情势下,经历了结婚、游历、长女出世却夭折等一系列人生百态,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死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些改变的驱使下,志贺直哉创作了《在城崎》,并在其发表后不久与父亲和解。可以说,《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一篇具有自传性质的心境小说。

二、蜜蜂之死——对死后宁静的亲切之感

在蜜蜂之死部分,最常出现的一个词便是“静”,甚至还有“我对蜜蜂死后的宁静怀抱亲切之情”这样略显怪异的句子。“我”想“只要稍有一点差错,现在的我应当已经托身于青山,仰面朝天安睡在黄土之下。铁青的面孔,冰冷而僵硬,脸上和背上带着彼时的伤口。祖父和母亲的尸身就在我的身边,然而,彼此之间却没有任何交流——脑中浮想起这些,让我觉得孤寂,却并不觉恐惧。”驱使志贺直哉写出这样的文字的,是他的成长环境。如前所述,志贺直哉与父亲长年不和,这也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与父亲和解之前,他一直在与父亲做对抗,追求宁静、自我的生活。偏巧死亡是世间最宁静、最寂寞的事物。他还在文中写道“其余的蜂群对它的死异常冷漠。来往的蜂群,从死蜂的尸骸经过,毫无介怀不安的姿态。”对当时的志贺直哉来说,死去的人就如同这死去的蜜蜂一般,很快会被活着的人们说忘却,这种死亡的寂寥,却使自己感到亲切。

可以说这一想法代表了志贺直哉年少时期的生死观。彼时的他,对死亡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的状态。对于死亡,年少时的他并没有太多感悟,至于死后的悲凉,更是无法理解的。在这种尚不成熟生死观下,志贺直哉将对死亡的恐惧抽离出来,对死后的宁静感到亲切。

三、老鼠之死——对死前苦难的恐惧

在这一部分,志贺直哉写道“老鼠大概怀抱着只要竭力挣扎,总会获救的希望吧。人虽看不动它的面部表情,但它的动作和表情却在表达着绝望却竭力的抗争。只要逃,就一定有出路。于是,老鼠就那样带着插在身上的长长的鱼叉,游向河心正中。小孩和车夫愈加得趣地掷以石块取乐。”面对被人们折磨的濒死的老鼠,“我”不忍直面它的死亡。这也使“我”联想到自己受伤后如同这只老鼠一般竭力自救的情景。“我”本以为自己能够平静的接受死亡,但当目睹了老鼠的垂死挣扎,“我”意识到,在迎接死亡的宁静之前,需要经历的却是走向死亡时的痛苦和绝望。想到这里,平时对死亡怀抱亲切之情的“我”,也开始恐惧了。老鼠之死使“我”再度对自己受伤后的自救展开思考,“我”开始认识到,即使认为自己面对死亡能够听天由命,平静地接受死亡的命运,但在本性的驱使下,“我”果然还是会和这只濒死的老鼠一般为了活下去而垂死抗争。

这样的生死观,代表了志贺直哉超越了年少时的天真,经历了一定的苦难后的心境。面对死亡,志贺直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恐惧死亡、垂死求生是生物的本性,在真正的死亡来临之前,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四、蝾螈之死——对生死的偶然性以及生命之寂寥的顿悟

“我”失手打死了蝾螈。我虽全无此意,然而这样一个偶然,却确实夺走了蝾螈的生命。“我”悲悯于蝾螈的遭遇,痛感同为生灵的那种孤寂与脆弱。志贺直哉写道“出于偶然,我没有死去。也是出于偶然,蝾螈死去了。我的心情变得落寞难言。”自己受伤后幸运得救是偶然,而蝾螈惨遭飞来横祸丧命于此也是偶然。生与死本就不是截然相反的两极,生命是寂寥又脆弱的,我们的生死很大程度上无法由自己操纵,这是志贺直哉从蝾螈之死中得到的感悟。

这是一种顿悟生死,需要怀揣勇气才能到达境界。这也代表了志贺直哉最终的生死观。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尤其是长女夭折之后,他对生死有了透彻的领悟。他借蝾螈之死,传达出生死原为偶然的启示,意图告诫世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全力以赴,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一前提下,真正迎来死亡的命运时,也就无谓恐惧了。生命本就包括生与死两个方面,只有经历这两个方面,生命的意义才是完整的。

五、结语

志贺直哉借《在城崎》中三只小动物之死,向读者们传达了自身三个不同阶段的生死观。从最初对生死的模糊认识,到最终的透彻领悟,《在城崎》中的生死观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彰显了志贺直哉作为白桦派中心人物的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成洁.从《在城崎》中的三个小动物之死来看生命存在的意义[J].科教导刊,2016,(5):143-144.

[2]李会珍. 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生死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5):67+92

作者简介:倪杨懿(1999-),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猜你喜欢
生死观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死亡的诗意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浅谈大学生死亡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简析屈原、司马迁之生死观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