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海外传播影响因素研究

2020-10-21 07:39刘晶王羽王艺斐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诗经影响因素

刘晶 王羽 王艺斐

摘要:《诗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长期作为经典在国内传承,并在中古之后开始向域外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在海外产生影响的代表性著作。本文通过对东亚地区、欧美地区等《诗经》的传播情形进行比较,从而促进中国经典及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关键词:诗经;海外传播;影响因素

《诗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长期作为经典在国内传承,并在中古之后开始向域外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在海外产生影响的代表性著作。《诗经》是全世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研究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重视,同样也受到海外汉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诗经》的传播意义

《诗经》作为我国经典著作之一,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诗经》的内容涉及到当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表现人物悲惨命运、或追求爱情、或展现人民反抗精神、日常劳动生活等,具有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不仅为当代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参考,还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以比兴为主的艺术手法,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真实,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范本。促进《诗经》等优秀文化经典的推广,不仅可以增加国民对于《诗经》的了解,还可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诗经》是全世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因而研究《诗经》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具有极高价值。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诗经》在海外的传播和被接受情况,也能引起学界对相关研究更广泛的关注,为《诗经》今后的研究奠定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发掘更多《诗经》的文化价值。同时带动中国更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在今后的对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诗经》,建立《诗经》研究的世界观念,使更多人了解到《诗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为研究其他的文学作品建立一个世界观念,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诗经》在东亚的传播概况(以日韩为例)

1.在日本的传播概况

《诗经》最早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日遣唐使在长安留学,于公元9世纪出现了第一个日译本,此后便开始了对《诗经》的译注、讲解。《诗经》在日本的传播在形式上经历了“汉文直读”和“汉文训读”两个过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户时期(1603-1868),出现了经学研究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在江户两百年间,产生研究《十三经》的著作多達四千余种,据日本学者江口尚纯的调查,江户时期研究《诗经》的著述近五百种,是《四库全书》与《续四库全书》所受诗类总和的近四倍。江户时期《诗经》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特点。这时期的诗学都是通过藩校进行传播,方式也经历了“写本时代”向“印本时代”的转变,使得传播范围和速度都大幅提升。江户时期日本学者有关《诗经》的著录总数约 460 种,在这460种之中,有260余种可以证实至今尚存,而且其中60余种有刻本、活字本或影印本。在那个时代,除了中国,很少有国家出现过这么多有关《诗经》的刊本和研究著述,可见《诗经》在日本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广。

2.在韩国的传播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传入朝鲜。当时朝鲜半岛百济、新罗、高丽三国分立,新罗王朝于765年规定《毛诗》为官吏必读书之一。高丽王朝于958年实行科举制,定《诗经》为士人考试科目。后来李氏王朝极为重视吸收中国文化,引进大量汉籍,其中便有《诗经》,这为《诗经》在韩国的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16世纪,朝鲜大学者许穆精研中国经学,著有《诗》说。18世纪初编纂出版的朝鲜第一部时调集《青丘永言》,开拓了朝鲜近代诗歌创作的宽广道路,而它的序文就言明:它的编纂是借鉴孔子编订《诗经》的思想和经验。《诗经》在现当代韩国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韩国有 85 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为学生开设必修或 选修《诗经研究》的课程,开课年级一般是大学3-4年级, 课程名称为《诗经》或者《诗经讲读》,大部分大学将学分定为3学分。《诗经》在韩国的研究在内容上主要从经学角度和文学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方法有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历史学研究方法、文艺学研究方法以及原形批评和结构主义等西方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以比较研究居多。所产生的代表作品和人物有金兴奎《正祖时代的诗经讲义》,权志妍的《诗经行役诗》,沈雨一的《诗经》等作品。从 1945 年至2010年出刊的《诗经》译本有12册、著作9本、学术期刊论文75篇、博士论文26篇、硕士论文48篇,其中所呈现出的特点是传播过程逐渐本土化、伦理道德逐渐生活化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诗经》在日韩的传播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逐渐形成一门学问,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三.《诗经》在美洲的传播概况(以美国为例)

《诗经》在二十世纪初期才在北美进行译介。在清朝乾隆时期,中美由于贸易来往,美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汉文化的影响,《诗经》作为中国著名文学典籍自然也就成为传播作品之一。1876年,在传教士、汉学家卫三胃的主持下,耶鲁大学首先开设了中文课程。1979年,哈佛大学也开设中文课程,并聘请中国学者戈鲲化为中文教师传播中国文化。此后,在1890年和1901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设立了东方语言文学讲座和汉学讲座,中文课程逐渐成为美国的正式课程,开启了学院化研究模式。20世纪以来,一些美国学者和华人学者都对《诗经》进行专业研究,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专业角度进行探讨,不仅丰富了《诗经》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诗经》的研究领域,为“诗经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美国,《诗经》的传播媒介有最直接的典籍、图书馆、汉学研究机构、杂志、出版社等,这些媒介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诗经》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美国有许多《诗经》的翻译著作,但影响最为广泛的是亚瑟·韦利的《The Book Of Songs》,有过多次再版。还有庞德的《华夏集》,受到了广泛欢迎。尽管有如此之多的翻译作品,但由于《诗经》在美国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其研究还只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挖掘,且受众主要是学者以及学生范围较小,研究也多注重理论分析,研究方法上具有西论中用、学科交叉的特点。

四.《诗经》在欧洲的传播概况 (以法国为例)

《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开始于16世纪,是通过来华的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诗经》在法国的翻译经历了选译和全译两个阶段,诗经学则有超越文学研究的特征。18世纪时,法国汉学兴起,传教士来华传教,当时社会十分重视中国文化经典,耶稣会士马若瑟和韩国英选择了《诗经》中的《雅》和《颂》中的部分篇章进行了索隐学式的译解,使人们对中华文化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讲座在大学确立,耶稣会士孙璋的《诗经》拉丁文全译本在欧洲出版,朱利斯莫尔编辑索引的《孔夫子诗经》问世。十九世纪末,在华耶稣会士顾赛芬出版《诗经》法文全译本,其文学性开始受到关注。到了二十世纪法国诗经学逐渐成熟,研究方法和视角不断创新,其中葛兰言从社会人类学角度研究《诗经》,为《诗经》的研究提供新的阐释方法,也为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后来由于留法学者群体的扩大出现了一批关于中国文学的研究其中也包括《诗经》,如曾仲鸣的《中国诗史论》、徐仲年的《古今中国文学选集:诗歌、小说、戏剧、哲学、历史》、张正明的《诗经中之对偶律》等,这些著作都为诗经学的研究添砖加瓦。二十世纪中叶后,由于种种原因诗经学开始衰落,后虽有起色但鲜有重要的研究。

从《诗经》在日、韩、美、法的研究概况不难看出其传播存在局限性:一是《诗经》传播受众范围小,仅在学者及学习者中传播并未深入到民众。无论是日韩还是美国和法国,《诗经》的传播受众都只有在本国开设的汉学课和汉语讲堂中的学生或到中国的留学生,这就使得《诗经》的受众群体有了很大的局限无法扩大;二是《诗经》的相关研究虽多但不够深入,只是浮于表面。《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流传到其他国家时,我们可以看到对它的研究在日益增多,但是这种研究还是仅停留在翻译作品的层次以及一些潜在的文字研究上,这种研究也不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意义;三是《诗经》的传播媒介较为单一,都是通过传教士、翻译作品、贸易往来、汉语课堂等媒介进行传播且年代久远,因此传播《诗经》并研究其传播方式及影响十分有必要。尽管《诗经》在每个国家的传播方式不同,但如果能够重点研究其传播方式与途径,这将会为更好地传播《诗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诗经》的传播推广建议

为了更好地了解《诗经》在海外传播的情况,笔者及团队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在设计调查方案时,我们首先明确了此次调查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为长期居住在国外但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此次调查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设计问卷、将问卷发放给来华的外国人和居住在国外的外国人,回收数据分析结果、探讨《诗经》在海外的传播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通过分析研究来探索让《诗经》更好地在海外传播的方式。接收调查的人大部分来自马来西亚,少部分来自泰国、印度、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年龄上,大部分人集中在18~25岁和18岁以下,以学生为主。从数据来看,《诗经》在国外地区的普及度并不高,只有少数学生群体听过或了解过《诗经》,大部分人对《诗经》没有任何了解。且关于《诗经》的评价大部分人选择了没有深入讨论,对《诗经》在本国内的相关研究及其影响也是知之甚少。通过问卷发现,外国人了解《诗经》的方式大都通过手机社交应用、课堂教学和讲座交谈等,缺乏新意,在传播上仍存在着不足。且外国人接触《诗经》的路径虽多,却缺少详细了解和深入研究。因而,在推广《诗经》方面,笔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在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掌握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是拥有了一个传播利器。互联网的受众群体广泛,传播范围广阔。《诗经》历久弥新,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与互联网结合可以起到扩大传播范围的作用,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短视频APP。当然,传播不能局限于互联网,也可以发挥新闻报刊的作用,通过国际新闻、国际报刊发表一些相关作品,扩大国际影响力。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发挥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使《诗经》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

巧用商业机遇,创造物质载体。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逐渐兴起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也是传播《诗经》的一个契机。当下许多博物院、文物陈列馆、旅游景点等地方都有纪念品、文创产品出售,外国游客也被有着文化底蕴的产品吸引,因此可以在商品设计过程中加入《诗经》元素,例如可以在纪念品上涂印《诗经》等经典文化典籍,或根据《诗经》中独特的人物、事物形象设计装饰品,通过贸易往来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加强教育力度,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华经典文化相关课程。教育是人类的能动性活动,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渐渐兴起,使得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持续上升,利用这一势头,学校可以在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安排中华文化经典品鉴类课程,依据他们汉语能力水平的高低来教授经典文化,使其对《诗经》的了解更为透彻、深入。同時对外汉语志愿者、国家公派教师、以及其他国家的孔子学院也要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将《诗经》等经典作品带到国外,扩大影响。国内专家学者可以与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诗经》专题的巡回演讲,引起其他国家高校人才对《诗经》的关注。

文化作品输出。单一地通过文字传播文化作品难免枯燥无味,可以创新传播渠道,通过脍炙人口的歌曲,类型多样的电影、电视、歌舞剧、动画短片等将《诗经》里的相关作品编辑成耐人寻味的故事出口到国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诗经》的理解难度,避免晦涩难懂,还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促进传播。

增加《诗经》精品译本的数量。《诗经》从最初由传教士进行翻译,到现在更深层次的学术性研究,其译本正在往更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周发祥在《<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一文中提到注重翻译的雅致化和精确化才能有助于《诗经》研究的深入发展[8],因此注重译本的精确化与规范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诗经》对外传播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几乎有各种文字的译本,毫无疑问只有精品译文才能使其他语言的国家更深刻地体会到《诗经》独特的音韵之美、意象之美,《诗经》也才能成为“世界的《诗经》”。

六、结语

关于《诗经》的研究仍在继续,还有诸多领域可进行探究,通过研究总结出促进《诗经》传播的方法,从而可以类推其它文化经典,促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蒋向艳.法国的诗经学溯源[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8(2):477-501.

[2]吕娜等.《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J].现代交际,2019(11):57-59.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诗经影响因素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巧用《诗经》解难题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消息》中的中国电影及海外评论
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