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转折式的结局表达手法初探

2020-10-21 07:39徐冰倩吴雅娜刘悦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

徐冰倩 吴雅娜 刘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英美文学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并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其中,英美文学中转折式的结局表达方法,因故事性强、文学价值高、实践意义强,深受英美文学研究者和短篇小说评论家的关注。因此,本文结合欧亨利式结尾展开论述,初步剖析英美文学转折结局分析。并结合欧亨利文本中转折结尾的心理塑造和情节点为基本主线,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引出。通过上述途径,从文学性角度,深刻剖析英美文学的转折式结局营造手法,以期为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英美文学; 转折结局;情节点

19世纪末期,转折式的结局表现手法开始出现,并逐步得到文学界的关注。其出现与繁荣的时间点,映射了社会变革期英美基层的异化精神与阶级焦虑。人们不再憧憬和向往按照文本故事发展下的“美好结局”,更希望从批判讽刺的转折式结局中透析社会、找到共鸣。随着认识水平的提升,“转折式结尾”的文学价值更加凸显。其中,以欧亨利为转折式结局作品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标志着英美文学转折结局的繁荣期,并开创了后世“欧亨利式结尾”的特色写作方式。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转折结局表现

( 一) 转折结局特征概述

批判性是欧亨利式风格作品的首要特征。从转折式结局的背景可知,“转折”为的就是营造一种突变、诧异、跌宕的结局心理。而转折结局中批判性的体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升华。《警察与赞美诗》中,流浪汉苏比为了找到过冬的地方,故意进行了“六次犯罪”却依然没有被抓。而当他悔改自身的堕落,准备改过自新时,结尾突然话锋急转,苏比莫名其妙的被警察抓走。这种结局的转折让人意想不到,且具有强烈的批判讽刺意味。“故意犯罪”和“听赞美诗”的行为对比; “被放走”和“被抓走”的结局对比,无一不是对贫富分化严重、政治混乱的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

( 二) 转折结局风格类别

在转折式结局的作品中,转折结局的风格类别主要分为三类。首先,完全悲剧转折式结局是英美文学的常态。作者通过全悲结局,凸显工业革命社会们精神的异化与小人物命运的不公,以悲剧收尾讽刺社会压榨劳力、民众贫苦黑暗现状。《供应家具的房间》便是全悲剧结局的代表。年轻男人辗转反侧找到恋人居住的地方,却发现恋人早已自杀。因为贫穷、苦痛而自杀,是工业革命过后英美底层人民的生活常态。从恋人自杀的全悲结局中,讽刺了民众的心理压抑状况与社会压迫现象; 更从年轻人痛失爱人的描述中,体现转折式结局的“突发性”特征。其次,《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是完全喜剧转折式结局的代表。小说展现了小人物虽生活贫苦却充满爱与希望的故事。完全喜剧式结局是欧亨利对人性之光的希翼与赞颂,在批判社会阶级分化、展现底层民众生活凄苦的同时,强调了爱与人性大于物质的哲学观。最后,以《最后一片常春藤》为例的半悲半喜式风格是转折式结局的特殊风格。

二、转折式结局的文学性营造解析

( 一) 心理铺垫下内容指向

在转折式结局的作品中,为营造出结局的反转效果,作者通常利用场景描写、比喻拟人、气氛烘托等多种手法进行心理铺垫和暗示。从心理铺垫中瞄准内容的指向性,当读者的心理顺着内容一直进行下去时,作者却陡然停滞,给出结局。《警察与赞美诗》里,作者足足描述了六次故意犯罪的情节,给读者营造出紧张、可读的心理观感。而当读者因为六次犯罪失败,而麻痹了心理期待时,结局却以另一种入狱的形式戛然而止。

( 二) 夸张手法透析情节点

英美文学中,夸张、幽默和讽刺,是作家的常用手法。美国著名学者马克吐温曾说过,夸张的描写是为突出生活的艺术性、调动读者的能动想象力和情绪感。在欧亨利式风格的作品中,为了结局的反转效果,作者将文章中的情节点都进行夸张放大化,在符合生活常理的同时,用情感化的语调、夸张的比拟,让周遭的所有物件和人物的情绪放大化。例如《天窗屋》中,为描述丽森的窘迫困苦,作者用大量夸张的笔墨描写房屋的摆件和样式,以及房东太太的神态,来讽刺当时美国社会的贫富阶级分化及底层民众的困苦生活。当读者顺理成章的认为丽森小姐饿晕甚至会饿死之后,她却获救,并遇到了自己的“希望之星”。

而在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对流浪汉的行为进行夸张的描述:“他为扰乱治安,在街上大吼、大叫、不停吸引警察的注意力”。按照日常的社会生活行为来看,苏比的六次故意犯罪无疑会被抓进监狱。而在文中,警察却说流浪汉是在“高兴的欢呼庆祝”,并没有管这件事。可在流浪汉什么都没做的时候,却被抓走关进了监狱,使结尾与上文情节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夸张的手法极尽讽刺了美国社会统治阶层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裁决的乱象,用六次夸张的情节,满足了转折式结局的“可行性”。使得文章不仅更加幽默风趣,逻辑思维也能够衔接得当。

( 三)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式结局既是最高阅读体验,也符合文本的逻辑结构。这种如同过山车般的阅读体验,不仅让读者震惊的拍案叫绝,还极尽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讽刺了当时美国金钱至上、利是图的扭曲价值观,以及在这种虚伪的风气中偶尔透射出的小人物的价值。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似乎虚荣、金钱至上的结局才是合理的,而《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中,“机器人”哈维对女友的浪漫求婚,在让人大跌眼镜的同时,体现出纽约城中的小人物不屈不挠、不放弃浪漫与爱,与工业革命时代价值观抗争到底的精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英美文学转折式结尾的点睛之笔,急转的独特性将人性显露无疑,结尾的转折也暗示了小说笔下人物的命运。

结论

英美文学转折结局式风格作品笔下的人物,有一种“提线木偶”式的扁平感。人物单一性、平面化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小人物无法摆脱命运、却努力抗争的精神,为完全悲剧、完全喜剧以及半悲半喜的结局给出了情通过对欧亨利研究及英美文学的评论参考可知,欧亨利独特的结局表现手法在文学上、社会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以欧亨利为代表的英美文学,从近代到现代,转折式结局的深度和层次也逐渐提升;文本中的转折结局对于现实的反讽和人性的回归希翼,也更加明显。“欧亨利式结尾”开启了后世现实主义文学的多元发展。而其转折式結局的高度批判性,也推动了世界文学反作用于社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忠喜.浅谈“慕课”环境下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1-2.

[2]龚红霞.英美文学评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海外英语,2020(04):191-192.

[3]刘肇霞.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探究[J].海外英语,2020(04):197-19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徐冰倩(2000.5-),女,汉族,安徽淮南人,专科学历,署名单位:山东英才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第二作者:吴雅娜(1998.12-),女,汉族,河北廊坊人,专科学历,署名单位:山东英才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第三作者:刘悦(1998.3-),女,汉族,安徽宿州人,专科学历,署名单位:山东英才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
大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瓶颈与对策
浅议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效率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
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探析
英美文学作品译介的小众化和多元化的出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