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悲剧艺术的崇高美与悲剧美

2020-10-21 13:11周宗凯
青年生活 2020年12期
关键词:桃花扇

周宗凯

摘要:《特洛伊妇女》和《桃花扇》作为中外戏剧史上的名作,以具有共性的悲剧题材反映出了中外悲剧共有的崇高美和悲剧美,表现了人类审美的共通性。《特洛伊妇女》和《桃花扇》均是以一段历史兴亡为题材展开叙述,着重表现了女性人物在国破家亡之后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作出的选择。《特洛伊妇女》是古希腊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的作品,戏剧叙述的是在特洛伊城邦被希腊人攻破之后,安德洛玛克、赫卡柏等人的不幸遭遇,戏剧中渲染了一种悲壮气氛,通过赫克托耳的独子被希腊人摔死的结局表现了悲剧美。《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二人的感情为线索,戏中着重表现了李香君道德品质的崇高美和李、侯二人爱情的悲剧之美。

关键词:悲剧美;崇高美;《桃花扇》;《特洛伊妇女》

引言

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由朗基努斯最早提出的,他在文艺理论著作《论崇高》中,提出了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风格。他认为美学家所描述的崇高的对象就是“不平凡的、伟大的事物。”“崇高突出的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情感力度异常强烈,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冲突也十分激烈。悲剧美主要是指具有值得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有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的结局,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的审美情感,在同时,我们也因主人公而认识到那个超越性的目的,最终体会到一种不同于偶然的、暂时的、可变的生命形式。”本文拟从《特洛伊妇女》和《桃花扇》两部戏剧作品出发,着重分析两部戏剧中戏剧冲突所显现出的强大张力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崇高美;此外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和时代的局限来揭示人物命运悲剧的成因,以此来阐发其中的悲剧美。

一 崇高美的呈现形式——戏剧冲突的强烈张力

戏剧冲突在戏剧中所发挥的作用被不少戏剧理论家所重视,伏尔泰认为“每场戏都必须表现一场冲突”,黑格尔同样把“各种目的和性格的冲突”看作是戏剧的中心问题。而在中国戏曲理论界也同样认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形成的瞬间是整部戏剧的高潮所在,这个瞬间具有强大的张力,能够引导审美者产生同样激昂的审美感受。《特洛伊妇女》和《桃花扇》中由人物之间的产生的冲突把戏剧艺术的崇高美发挥到了极致。

(一)《特洛伊妇女》——特洛伊妇女和希腊联军之间的冲突

戏剧时间设置在特洛伊城被攻破之后,安德洛玛克、赫卡柏和卡珊德拉等特洛伊妇女都沦为了奴隶,赫卡柏的女儿波吕克赛娜被当做祭品献在阿喀琉斯的坟前,此时的安德洛玛克和赫卡柏虽然绝望,但二人心中还存着最后一丝的希望,可以把赫克托耳的独子抚养成人,以便日后重建特洛伊城。但是希腊人以“不应养大一个十分英勇的父亲的儿子”为由,要求安德洛玛克交出自己的儿子,并从特洛伊城墙上扔下。戏剧冲突的强烈张力就表现在安德洛玛克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的时候的独白。她反复哀叹自己命运的不幸,并把这种不幸归咎于由海伦引发的可憎的婚姻。最终她被迫交出了自己的孩子。这幕戏剧中,由主体和客体而引发的激烈的冲突,并伴随着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把戏剧的张力伸到最大,在艺术效果上给人以崇高之感。感性线性延伸和理性瞬时抉择,使得整部戏剧有一种动态的美感,让审美者有着一种对戏剧情节运动的高级复杂的审美体验。《特洛伊妇女》这部戏剧的另一个冲突点在于赫卡柏在城墙下埋葬孙子的尸体时的情感抒发,抒发了一段著名的人生格言:“凡间有一种人真是愚蠢,他们以为自己的幸运是牢靠的,一味地开心;其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无定律。”在情感积蓄的过程中,赫卡柏泯化了外在事物和主体之间的境界,她尽力超越自己的遭遇来获取人生的真谛和深邃的哲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和安慰。虽然特洛伊城已被灭亡,可是赫卡柏的主体斗志并未随着城破而瓦解,反而愈来愈强,她在思想上与希腊联军进行着顽强的抗争,抗争的经历也是崇高美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桃花扇》——李香君和马、阮之间的冲突

《桃花扇》中人物之间的冲突也是正邪的对立,“仗义每逢屠狗辈,青楼总有义气妓,”在明末清初像李香君这样深明大义的女子并不少见。如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其夫钱谦益写诗更是称赞:“娘子绣旗营垒倒,将军铁槊鼓音违。须眉男子皆臣子,秦越何人视瘠肥?”以李香君为代表的传奇女子身上更多体现的是道德品质的高尚和坚毅,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是一种崇高之美。与她们相比,同时代的男子可能也会感到自愧不如。面对阮大铖送来的嫁奁,李香君果断地却之不受。这份独立、清醒与可贵更是让人赞叹。国破家亡,弘光皇帝昏昧无能,李香君被迫为弘光皇帝、阮大铖和马士英等人演奏,面对顽固邪恶势力,一个弱女子并没有屈服,她性格刚烈正直,在筵会上骂道:“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香君所代表的正义势力在当时处于明显的弱势,整个南明王朝受马士英和阮大铖的把控,显然正义力量的实现必然要经过重重斗争,李香君甚至不得不为此而牺牲自己与侯方域的爱情。二人本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奈何小人作梗,辗转离合多年后才得以相见。此时,故国飘零事已非,在张瑶星道士的怒斥下,幡然醒悟,香君洞入空门,让一段爱情最终成为了悲剧。但李香君的抗争并不是无价值的,她反复与阮大铖这样的邪恶势力斗争,正义势力在弱小中散发着崇高的光芒,不禁让人为之触动。“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种情感表现得很激烈,一泻而下,直抒胸臆,没有丝毫隐晦,以此来表现李香君人格的高洁和崇高。

二 悲剧美的呈现形式——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一)《特洛伊妇女》——社会悲剧

《特洛伊妇女》中悲剧的主人公赫卡柏以强烈的个性姿态与现实环境之间进行着斗争,她谴责海伦,并认为墨涅拉奥斯应该处死战争的引发者——海伦,可她對于城邦尽力地挽救是无力的,她阻止不了自己的女儿波吕克赛娜成为祭品,也阻止不了希腊人处死她的孙子,更阻止不了家园被毁、家人沦为奴隶的结局。在她的眼前,她所认为的有价值的东西被一件件的毁灭。很显然,她的理想和愿望是无法实现的,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可能被毁灭的对象。这种黑暗、绝望的悲剧境遇是主人公的处境,战争笼罩的阴云和带来的苦难让审美者对遭受严重挫折的悲剧主人公产生了同情。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等英雄都失去了生命,这是生命价值的毁灭。可是战争的余波还在牵涉着其他人,赫克托耳无辜的孩子也要被处死,只因为他的父亲是赫克托耳。鲜活可爱的孩童的生命的毁灭更能引起审美者心灵的触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所有人的命运都是被动的,所有人的个性自主都无法实现。这样的审美体验对于审美者而言也是一种内心的痛苦之感,但在同时,审美者也会被悲剧人物的光辉品质所打动,受到启发和鼓舞,悲剧的效用通过此而实现。“悲剧是崇高美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审美者因悲剧人物的反抗从而增强了自己反抗的信心,悲剧美是鼓励人们进行抗争的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二)《桃花扇》——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

《桃花扇》中李香君的悲剧一方面源于自身的性格,另一方面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以把李香君的悲剧归结为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香君是一个性格直率、宁折不弯、爱憎分明的忠贞女子,这就决定了她不会给阮大铖亲近复社文人侯方域洗白过往的机会。她看不起阮大铖的趋炎附势,在得知嫁奁是阮大铖送来时,愤然丢在了地上。香君这样的刚直之举,势必会遭到阮大铖等小人的报复。果不其然,在阮大铖的迫害下,夫妻被迫分离,一别数年。但是,打动审美者的正是香君的坚毅崇高的品格。此外,侯方域和李香君再见之时,南明王朝已经灭亡。“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当年的繁华终是一梦,侯李二人还沉浸在昔日的爱情中难以走出,在家国巨变面前,张瑶星道士更是说到:“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家国大义面前,李香君别无他法,只能放弃与侯方域的爱情,选择入道。香君想复兴南明王朝,想与侯方域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最终破灭。二人的爱情理想在社会现实下最终破灭,悲剧美的效果也由此而生发,审美者既被香君的高尚品质而打动,也因二人的爱情悲剧而触动。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让每个审美者的内心余波未平,这种动态而有生命力的美感将获得线性绵延。

结语

通过对《特洛伊妇女》和《桃花扇》中人物冲突和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分析,得出了悲剧艺术的崇高美和悲剧美的呈现方式,进一步揭示了崇高美和悲剧美的艺术感染力,审美者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收到了心灵的净化作用。中西两部悲剧审美范畴的对比,更能体现出人类艺术思维之间的共通性和共鸣性。

参考文献:

[1]桃花扇[M]. 人民文学出版社 , (清)孔尚任著, 1959.

[2]西方美学史[M]. 商务印书馆 , 朱光潜著, 2016.

[3]欧里庇得斯悲剧集[M]. 译林出版社 , (古希腊) 欧里庇得斯著, 2007.

[4]美学导论[M]. 人民交通出版社,吴旭光著,2000.

[5]美学原理[M].美学原理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桃花扇
交缠在政治情结与爱恨离合中的女性形象
孔尚任作《桃花扇》中的人生空幻感
浅论《桃花扇》悲剧的复合性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
《桃花扇》中扇子的文学内涵
论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与研究
《桃花扇》中桃花意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