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国际传播中礼貌用语的教学

2020-10-21 06:10刘泓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刘泓

摘 要:在国际汉语传播中礼貌用语的教学是当地学生最先接触的一批外国语言,礼貌用语具有常用性、稳定性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日常交际。然而其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语用差异,所以在汉语国际传播中应该有针对性的教学。本文通过在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分析汉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对日常交际中常会出现的礼貌用语以及汉英接受和拒绝他人的方式进行对比,并找出其中的差异。对其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交际策略,并根据这些差异提出教学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菲律宾红溪孔院;礼貌用语;汉语教学

前言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往往是两方最先接触到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化交流的起点,也往往是文化碰撞的开始。正确运礼貌用语,可以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灵距离,使接下来的交往顺利进行。现今,言语交际能否成功,主要是看人们有没有使用正确的言语行为和礼貌的表达方式来与他人交际。由于文化背景与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国家或者民族的人对礼貌用语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用法,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不能固执的以本民族的交际准则来衡量另一种语言文化。在汉语国际传播的的教学中更不能用英语的方式来直接教授汉语的礼貌用语。

一、礼貌用语的表现

(一)礼貌用语之称呼语

首先是职衔称谓上的差别:在中国,职衔称谓较多,主要分成职务性称呼和职称性称呼两种。如:书记、局长、主任、经理等,或者教授、研究员、总工程师、技师等。而职业性称呼的搭配也是多种多样,常用以下两种:其一,直呼其职业名称,用于较为随便的场合。其二,职业性称呼置于姓的后面,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同时,在中国,职衔常常代表一个人取得的成功与荣耀,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象征着权势与价值,我们在交谈中必须恰当的使用职衔称谓。而在英语为主的国家,由于直呼其名成为其主流,并且人们追求的是人人平等,因而职衔称谓并不是很多。然后是表达方式上的差别:英语和汉语的名字都是由姓和名构成,区别是英语中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而汉语则是姓在前名在后。在英语中常常有两种称呼方式,第一种是直呼其全名。第二种称呼方式便是使用称谓加姓。而在汉语中我们则是通过姓加称谓的方式来称呼周围人。例如:王阿姨、张爷爷。这是中国称呼表达方式上的一大特色,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另外是亲属称谓上的差别:汉语的亲属称谓词比较多,而英语中亲属称谓词十分的少,亲属间常会用几个单词来称呼对方。如aunt既可表示“阿姨”,又可以表示“姑妈”,还能表示“舅妈”“伯母”。而汉语每一种血缘关系都有其对应的词语,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专门词,语系十分丰富,如“祖、孙、甥、婿、媳、妯娌、连襟”等。这些正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血缘等级与规模结构。而且,中国注重礼仪,讲究尊老爱幼。汉语中的称呼语有明显的辈分差别,而英语中的称呼语是不分男女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由此可见,汉英在亲属称谓上差别较大。

(三)礼貌用语之接受与拒绝

众所周知,中国人做客他家时,当主人的会招待我们,会说“想喝什么飲料?”,“想吃点什么?”。通过这些询问来知道我们想吃哪一种食物或者是想喝哪一种饮料,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大方。这时候中国人的首先反应便是拒绝,说“不不不,不麻烦您了,我什么也不喝。”我们拒绝并不是因为我们不想要,而是在中国古老的观念里,这是在显示自己的礼貌和不希望给主人带来麻烦。但在西方,主人会问“Do you want drink tea or coffee?”客人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主人也会将其理解为客人的真实意愿。如果客人直接拒绝主人,主人也不会再次询问。另外,中国人在饭桌上请别人吃东西时会左让右让,不管对方是否喜欢或愿意吃,都会一直给对方夹菜。这在西方看来,既不卫生也不礼貌。而美国人在待客时的随意态度,简单食品,又使中国人觉得难以接受,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多注意这种接受和拒绝方式的差异。

二、礼貌用语语用差异的原因和策略

主要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的习俗风气和思想方式非常的直率,习惯于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喜怒哀乐。并且西方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在变化的,是永不停止的。他们总是不满足于已获得的成就,不顽固于传统的次序,不甘于受其他条件的限制。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冲破惯例、不断发展的精神,总是创造出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而中国习俗风气和思想模式则十分的内敛。人们表达事物的形式十分的委婉与含蓄,一般并不直言相告,而是喜欢用内隐的方式展现出来。人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主张顺其自然与安分守己,一种求稳求和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在策略上,我们要要遵守礼貌交际原则。在学习第二言语时,应尽可能遵守第二言语的语用原则,尊重对方的习俗与文明风气。要将对方的文化习俗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语言当中,尽可能的摆脱固有的“刻板印象”。同时,还应当遵守礼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努力做到以下几条:其一,量的准则:所说的话要抵达现时交际目标要求的详尽水平,但不要比要求的更详尽,要做到有理有序,有量有度。其二,质的准则:不说本身以为不真实或没有足够证据的话,说出的话要主题明确。其三,关联准则:说话要相关切题,前后相连贯,切勿答非所问,以免说话人摸不着头脑。其四,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大方、有理有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语与歧义。

三、礼貌用语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教学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对外汉语教学也应该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具体需求而有所改变。

笔者曾经以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在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任教,菲律宾的学生从小经历的是美国式的教育,面对这群学生,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以及教学工具都或多或少存在“脱节”的现象,也违背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获得“语料”的初衷,因此,对外汉语课堂的汉语礼貌用语教学必须“与时俱进”。针对我国对外汉语礼貌用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应该明白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是必须具有的教学内容,因为它不仅仅关系到教学效果,更关系到我们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以及中国的国际形象。

由此看来,首先,针对汉语礼貌用语的教材的编写,就更为重要和必要了。不同课程类型的教材,礼貌用语的情境和方式,要与时俱进。从课程类型上看,同一种教学类型往往要开设不同的课程或课型,每一门课程或课型都应当有专门的教材,尤其是针对礼貌用语的专门章节的介绍。其次,礼貌用语教学常常是贯穿在课文中或者教师特别设定的各种情境中,禮貌用语的技能训练一般情况下更多地会出现在听说训练里,目的是让学习者明白怎么使用礼貌用语,要给学习者设定一定的交际语境,让学习者很好的学习汉语的礼貌用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情境和课文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节。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对汉语和英语的常用语的形式都产生了冲击,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早上好!”“修车啦!”这些比较西化的常用的见面的招呼语、寒暄语也在中国被使用。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寒暄语等常用语也呈现出多样化与全球化的特征,现在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都喜欢用“您好!”、“忙吗?”等中性寒暄语在正式场合进行寒暄。又如,中国人之间见面也不一定要用“吃了吗”开始话题,开门见山的说法在中国也慢慢接受。这些变化,都应该在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得到相应的体现,与时俱进。

最后,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所处的环境,选择学习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爱好,并将礼貌用语引入其中,让汉语学习者进行表达练习。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第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8]范德尚.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J].河南社会科学,2004,(3).

[9]樊蓉.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礼貌用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余益.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大学教育,2016.

[11]陈洁.汉字文化与对外汉字教学[D].河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