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详略呼应句” 探析及其教学建议

2020-10-21 03:54李大蓉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

摘 要:详略呼应句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句式,在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的选文中经常出现。详略呼应句其实就是把本可以用一个详叙句说的意思用详略两部分表达,先略后详,彼此呼应。其有特殊的修辞效果,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方面地理解和掌握详略呼应句的内涵特征及其特殊功效,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和鉴赏,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积累和运用。

关键词:详略呼应句;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2-0017-04

语文离不开句子,语文教学常常在析句与组句中培养学生句子修辞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详略呼应句作为句子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句式,在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的课文中多次出现。无论是析句还是组句,详略呼应句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品析这类句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中讲解这一类句子的概念及其作用,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详略呼应句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对于详略呼应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篇文章:曹津源的《中学语文教材“详略呼应句”的表达功能》、杨达英的《详略呼应句的修辞作用》、李裕德的《详略呼应句初探》,这些都是对详略呼应句的集中探讨,当然,对于详略呼应句的论述也有散见于例如修辞、语法的研究论文中。本文是在借鉴和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详略呼应句,以及这些句子的教学建议。

一、详略呼应句概念阐释

关于详略呼应句,先看一个例子,如统编本七年级上册教材第16课郑振铎的《猫》中,写作者内疚、自责、无比痛心的句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这一句写作者在没查明真相的情况下,错怪猫吃了那只鸟并打了它一木棍,当知道真相后,作者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像针、并且是刺痛他良心的针,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上,让他的心为之一痛、悔恨无比。这一句话也在课后题的“品味语句”中出现,妙就妙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详略呼应句,使作者良心的悔恨、痛心的情感更加凸显。

上面划线的句子就是详略呼应句。所谓详略呼应句,其实就是“把本可以用一个详叙句说的意思用详略两部分表达,先略后详,彼此呼应”[1]。前半句简略,被称作“略叙句”“呼句”,如上例的“都是针”;后半句详细,叫作“详叙句”“应句”,如上例的“刺我良心的针”。略叙句为详叙句提供了语义框架,即详叙句是在略叙句的语义框架上增加了内容而形成的,加强了句子的气势与意味。略叙句与详叙句相互呼应,共同表达作者的观点与强烈的感情。详略呼应句有几个明显区别于其他句子的特征与标志,表现为:第一,详略呼应句必须要有呼句(略叙句)和应句(详叙句),并且一定是呼句在前,应句在后,如上面的“都是针”必须在前,而“刺我良心的针”必须在后,应句是呼句的扩展和补充;第二,详略呼应句中的呼句和应句必须要有相同的词语[2],比如上例的相同词语是“针”;第三,详略呼应句中的两部分所讲述的事情和表达的感情与观点要一致。这三个特征都是详略呼应句必备的因素,少了这些特征,详略呼应句就不存在、与其他句子无异。

详略呼应句有其特殊的修辞效果,受到作者的广泛喜爱,在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出现了十二次。统计归纳后发现,无论是叙述、抒情或议论,都有作者运用了详略呼应句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感,可知这一类句子很受青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将其利用起来。

二、详略呼应句在课文中的修辞功能及其教学建议

详略呼应句有其特殊的修辞效果,虽然在句式上看起来比一般句子只多了一个略叙句,或是在略叙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修饰成分,[3]但其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在课文中发挥着很大的修辞功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其充分地利用起来。

(一)应用详略呼应句,快速提取信息

根据详略呼应句的特征可知,略叙句与详叙句有相同的词语,并且详叙句是作者在相同的词语之上添加修饰语以补充和扩展略叙句而形成的。有时候,面对那些很长的详略呼应句,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有压迫感,且很难找到關键信息。这时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了详略呼应句的特征,在提取关键信息时便有了窍门。

例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毛泽东)中的这一个句子:“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亚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到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在阅读这样的长句子时,学生一看可能便会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直接跳过去不读。其实只要我们知道了详略呼应句的“套路”,便就能快速抓住关键信息。划线句子是详略呼应句,我们在阅读这一句时,从略叙句“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已经知道了详叙句的结构,即详叙句也会有相同的词语,看到后一个“要和”时便可知道句子结尾还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只读详叙句中间的修饰语或补充的成分,便能很快就抓住重要信息。

除此之外,在一个句子很长且只有详叙句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为详叙句加上一个略叙句,这样学生就会减少阅读时的压迫感和无力感,并且也能快速提取信息。所以,当学生面对较长的句子顿感不适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巧借详略呼应句的特点,把握其关键信息,明确该看哪里、不该看哪里。

(二)利用详略呼应句,深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人物情感,是每位语文教师都会组织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品味什么样的语言,不同的语文教师所提出来的句子或词语却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多半而言,大多数是品味有个性化的、最能表现人物情感的句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详略呼应句便是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它增强了语气、增加了情感,所以,对这类句子的品味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当被忽视。

例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中的详略呼应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划线句子为详略呼应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这样品味这个句子:“我”将何首乌根拔起来,体现了“我”童年时候的天真和活泼可爱,因为有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可以成仙,“我”信以为真并立即行动起来寻找人形的何首乌根。应句用“牵连不断地拔”,“牵连不断”四个字,更能体现“我”童真的状态,为了探求人形的何首乌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性,即使弄坏泥墙也要全部拔起来。如果这一句仅仅使用“我常常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在表现力上则弱了很多,也缺少了强调作者童真童趣的意味。

再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毛泽东)中的这一个详略呼应句:“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这一句中,呼句“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平铺直叙,体现不出任何情感,但加上一个应句,情感瞬间爆发,这种“国际主义”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这就更深入体现出了国际主义精神的内涵,如果单用一个详叙句,语气则显得平淡、没有那么急促。

总而言之,详略呼应句前后呼应,能强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气,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品味语言时可引导学生对这类句子加以分析。

(三)巧借详略呼应句,升华文章主旨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品味语言之后往往会深化作者的情感、升华文章的主旨。有的课文即使没有中心主旨,语文教师通常也要使课文的讲授达到一个高度,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升华文章的主旨,语文教师需要合适的句子作为凭借,打动人心,详略呼应句便是极好的载体。[4]所以在升华主旨时,语文教师可以从详略呼应句入手。

例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3课《雨的四季》(刘湛秋)中的详略呼应句:“啊,雨,我爱恋的雨啊!”这一句写雨,这雨是“我爱恋的雨啊”,作者直接抒情,呼应文章第一句“我喜欢雨”,升华了文章主旨,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又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第19课《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中的详略呼应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在所有人都夸赞皇帝的新装多么美丽、漂亮时,有一个声音突然想起,“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后面才有所有老百姓敢说皇帝没有穿什么新衣。应句中强调了“有一个小孩”,这就说明了只有小孩敢于说真话,只有小孩的内心是单纯真实的。在这个复杂、功利的社会中,大人都说假话,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心装”,这便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像这样能够揭示和升华文章主旨的详略呼应句还有很多,大多位于文章的末尾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带领学生试着从这类句子着手,既能深化学生认识作者的情感,也能升华文章的主旨。

三、详略呼应句在教法上的独特功效及其教学建议

详略呼应句不仅在课文中具有极佳的修辞功能,在教法上也有其独特的功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发挥详略呼应句的功效,巧妙利用详略呼应句来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

(一)运用详略呼应句,巧妙导入课文

一堂好课,往往在课堂伊始的导入就能引人入胜,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如何设计一个生动、有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导入,详略呼应句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详略呼应句的特殊功能,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导入。

例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3课的《雨的四季》(刘湛秋)中的详略呼应句是:“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根据这一句,语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呈现这一句)同学们,这一句写雨,这是一种怎样的雨呢?(生答: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既然这雨使人怀想和动情,那我们就用这种怀想和动情的语气一起朗读这一句吧!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那大家想一想,春雨、夏雨和冬雨又会使人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雨”,看看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又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中有这一句详略呼应句:“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根据这一句,语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位作家名叫端木蕻良,他常常能听到故乡在召唤他,并且是用一种声音在召唤他,这种声音无时无刻不回荡在他的耳里,撞击在他的心上,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召唤的声音?这种声音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思?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由以上两例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的详略呼应句,巧妙地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句子内容,还可以解决在导入新课时要么齐读教学目标、要么生硬地将学生拉进课文、要么导入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等问题。

(二)憑借详略呼应句,紧密衔接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与教学流程的紧密性也是体现语文教师教学技艺是否精湛的指标。有些语文教师的课堂前后环节衔接不当,生硬地将学生从上一个问题拉到另外一个问题,环节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详略呼应句独特的修辞功能,便可以解决这一尴尬的问题。

例如,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乐)中的详略呼应句:“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句设计一些问题,以使教学环节之间具有衔接性:(1)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怎样的一天?(2)安妮·莎莉文老师来之前,“我”的状态如何?在老师到来并与“我”接触的那一刻,“我”的感受又如何?(3)为什么安妮·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安妮·莎莉文老师给“我”带来了什么?如何体现的?

教学环节衔接是否紧密,其实就是看教师设计的问题能否贯穿起整个教学,是否具有层次性,能不能将学生一步步带入课文的深处。详略呼应句有加强语气、增加情感、增强前后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的作用,从此类句子入手提出问题以衔接教学环节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策略。

(三)仿照详略呼应句,积累句式、巧写作文

以上几点均是从析句的角度来探讨的,这一点则是从组句的视点来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课程的实质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而写作便是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体现。详略呼应句对于写作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将详略呼应句应用于作文中能达到特别的修辞效果。学生写作文,往往千篇一律,句式的使用常常相同的一用到底,这样的文章在形式上看起来便没有多大吸引力,在情感的表达上除了直抒胸臆便无其他。这个时候,学生运用详略呼应句便可以解决这种困境,如在衔接上可以增强前后句之间的连贯性,在形式上使文章句子看起来长短不一、能产生参差美的修辞效果,在表意上也能增强气势、抒发强烈感情。而学生积累详略呼应句的句式,离不开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授。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品味语言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一些详略呼应句,例如《土地的誓言》中的“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種声音在召唤着我。”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并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写出一些绝妙的句子。所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语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累详略呼应句,然后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结语

详略呼应句是句子中极具特色的一种句式,有其特殊的修辞效果,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其重要的功用应该受到广大师生的注意,在课文和习题中出现时不要视而不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方面地理解和掌握详略呼应句的内涵特征及其特殊功效,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和鉴赏,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积累和运用。在有效的训练之下,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语言能力就会逐渐提高,进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得到不断地发展。

(李大蓉,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参考文献:

[1] 刘凤玲,邱冬梅.修辞学与语文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45.

[2] 杨达英.详略呼应句的修辞作用[J].语文学习,1984:53-54.

[3] 李裕德.详略呼应句初探[J].语文学习,1980:54-55.

[4] 曹津源.中学语文教材“详略呼应句”的表达功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138-140.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的教学建议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五年专学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概率统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