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2020-10-22 10:06杨占红
报刊精萃 2020年20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幼儿

杨占红

青海六一幼儿园

家庭是人生的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每个人成长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从襁褓中开始,幼儿就在服务的抚育下成长,开始逐渐认识周围环境,认识自己和别人,学习说话的技巧,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把幼儿家庭形象的比喻为“在母亲膝前进行的教育”,把幼儿教育的场所称为“母育学校”。从古到今,家庭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实践形式。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年龄越小,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就越大。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说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展,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早期教育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生熏陶住家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古谚语“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说明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对幼儿日后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接受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不停的给予影响和示范,伴随着人的一生。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母对子女的制约作用。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4、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家长处变不惊,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积极的作用。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更是家庭的希望,幼儿一旦成为被教育的对象,光有爱是不够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正确、清楚的认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了,但是仍有部分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甚至错误的、陈旧的家庭教育观,所以家庭教育的误区也随之产生了。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后果

1、重视智力的培养,忽视非智力教育。当孩子刚一出生,家长就开始为孩子设计他们的“人生蓝图:。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玩具、图书、音像、资料一大堆,对幼儿早期教育的物质准备充分,舍得智力投资,钢琴、电脑等陆续进入家庭。家庭往往只重视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则很少过问,从而使许多孩子德、智、体等方面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有些家长受“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观念的支配,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替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让三四岁的孩子背唐诗、背宋词、认汉字、算加减、扼杀了幼儿爱玩的天性,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导致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很弱,不会吃饭、穿衣、系鞋带,有的专横无礼,任性自私。所以家长过多重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教育,往往使孩子失去奋斗的勇气,会造成过重的精神负担,诱发孩子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和人际交往中产生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现象。

2、父母过高的期望,让孩子过早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又担心孩子把握不住人生的方向,所以时时处处要做孩子的导师,干涉过多,剥取了孩子应有的权利,对孩子管头、管脚,稍不合大人的意,便横加指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多采取包办代替的形式,从上幼儿园起,父母就不让他们参与任何家务劳动,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牺牲自己,从不让孩子按自己的愿望去活动。许多家长陪孩子一起学习,每次考试,都要和班上的其他同学进行攀比。父母用自己的理想打造着孩子,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能”,使许多孩子生活在家长的高压阴影下而失去了自我。

3、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观念还比较深。打孩子是中国一种比较普遍的管教方式。有的家长打孩子是为了惩罚孩子,伴随着辱骂、讽刺、扇耳光、打头、拧、踢等粗暴野蛮的行为,这种打常常会对幼儿造成恐惧和自尊伤害。这其实是非人道,有辱人格且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这种待遇与惩罚,也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作虐待被禁止的。家长打孩子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缩小的成人。如:有的孩子刚入园后,不习惯幼儿园的环境,每天早上都苦恼不入班。开始时,家长借哄的机会离开。孩子离开妈妈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本来就要经过一段适应期,可年轻的妈妈不懂孩子的心理,以为打就可以让孩子听话,不要再哭闹。而孩子看来,因为不想进班,不想上幼儿园,才会被妈妈打,错在幼儿园,不在妈妈。可妈妈偏偏让他留在这个伤心之地,所以他只能用更厉害的苦恼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也给幼儿“不上幼儿园,不进班就会挨打”的不好心理暗示。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一种冲动,太多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见。有的孩子做错事了,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就瞒,能骗就骗躲过了第一次还想躲第二次,长此以往养成了撒谎的习惯,有的孩子在家经常挨打,孩子就会产生害怕家长,不愿意接近家长的恐惧心理,所以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就乖乖服从,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常常会形成自卑、懦弱的性格,但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又对父母产生对立情绪,你让我往东,我偏要往西,故意让家长生气,渐渐的就会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叛逆。由于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在家父母打他,到外面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时间长了容易形成粗暴的性格。

4、“树大自然直”的家庭教育观。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小树苗长歪时,纠正难了,那是父母在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深信“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思想,也是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借口。认为孩子小,教育是以后的事,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想法。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幼儿期(3-6岁)也称为关键期,是幼儿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幼儿没有生活经历,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行为自控能力也较弱,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需要父母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有的孩子成为爷爷、奶奶、父母的掌上明珠,给予孩子过多的呵护和关爱,家长任何事都依着他,顺着他,在家“唯我独尊”,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让别人碰,从不跟别人分享。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都是“树大自然直”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虽然我国的幼儿教育刚刚起步,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景象,但它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所以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家庭教育中会出现以上种种误区。

三、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产生的原因

1、历史的原因

中国经历了5000年的文明史,我国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发扬。但是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有许多教育误区,有些根本不应该继承的东西,也继承下来了。比如说,对孩子不尊重,这种不尊重是封建家庭中家长集中制的体现。有些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孩子犯了错,经常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打和骂—不打不成才,这是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不负责的教育态度。

2、社会大环境的原因

(1)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这种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原违。

(2)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行为。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思想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热心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报那个培训班,使孩子按大人意志行事,失去应有的童年欢乐。

(3)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选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为顺从的“乖兔子”,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反逆的“坏豺狼”。

总的来说,目前许多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缺乏辩证的分析和认识,空有望子成龙,而无教子成龙之术,以致走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四、幼儿家庭教育的途径

1、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家庭教育要获得成功,家长就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阅读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的书籍、文章、提高自身素质。幼儿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非常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所以在早期教育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是让孩子学一定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的实际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要激烈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

2、家庭成员对孩子采用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会以不用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对待孩子,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对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原则进行,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要表现在孩子面前。

3、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不少家长不顾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拉小提琴、弹钢琴、学绘画,虽然这样逼出了一技之能,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则相形见绌。所以非智力因素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开发幼儿智力,更要注意幼儿人格独立及意志品德的教育。在家庭中,父母不必对孩子照顾过多,担心过多,要给孩子创造独立活动的机会,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事“爱心”,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格。适度地施以“挫折教育”,使孩子从小就要具备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

4、正面鼓励为主,挫折教育为辅的原则。表扬和鼓励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表现的方法。使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长处,以便孩子巩固,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表扬鼓励时最好同时提出进一步要求,使孩子有更上一层楼的目标。表扬鼓励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以精神奖赏为主,物质奖赏为辅,并且给予物质奖赏不要事先许诺,更不能虚情假意。批评指责是一种否定的“强化”,要正确进行批评惩罚,家长不要以“出气”的方式,也不要太过火,否则也不会达到预期教育的目的。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恰如其分,让孩子心服口服,感到家长的批评惩罚是关心和爱护,才能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批评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必须体现着尊重、爱护、期望和信任。可以用摇头、不高兴的态度,否定的口吻、斥责的眼光等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反对,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并迅速改正。

5、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在家庭中要处处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切勿包办代替,树立优良家风,监理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家庭关系,要以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道德观、价值观来规范、约束自己,用自身在家庭中良好的言行举止和思想品德熏陶孩子。其次积极主动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家长培训班,以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纠正传统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教师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家庭“煮”夫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