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蚕丝文化

2020-10-23 09:13钱果果
中国新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蚕丝蚕茧蚕桑

钱果果

在我国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蚕丝文化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生根发芽,影响至今。蚕丝文化与中华民族融合、国家凝成相行同道,是展现中华文化相融凝的典范。

历史悠久的中国蚕丝

中国栽桑养蚕制丝织绸的渊源可以追溯很远。在商代古墓中便发现了用玉石雕成的形态逼真的玉蚕和精致暗花绸以及绚丽的刺绣残片。这说明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诗经》的《国风·豳风·七月》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其描写的就是老百姓种桑养蚕、织绸染色的生产活动。

在数千年的蚕丝生产实践中,有许多总结技术成就并以文字记录传世。战国荀况作的《蚕赋》,就表明劳动人民在那以前就已对蚕生长发育的科学道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从西汉《氾胜之书》开始,关于农桑的著述或蚕桑丝绸的专著不断涌现,在金、元代之后更多,这表明与蚕丝相关的工艺,不仅生产技术日臻完善,科学研究也日渐深入。

在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中说:“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南宋的罗泌在《路史》中也有提到:“伏羲化蚕桑为丝帛”等等,对于栽桑养蚕都有所描述。除了文字记录,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丝织品,也把当时汉代丝绸的样貌展现了出来。

蚕丝文化的有形部分有桑、蚕、茧、丝、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丝绸及织品。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为人类发展贡献了四大发明和瓷器,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另一种代表中国物质文化的符号——丝绸。

从丝织品种看,商代就出现了罗、线、纵、纱、络、绮、锦、绣,战国秦汉出现了织锦,到了宋代发展了绎丝,元代普及了缎,明清出现了妆花及大批地方品种。从色彩上看,从上古时期比较单纯、鲜艳,到之后的繁复协调;装饰纹样也从商代图案简练、概括,到明清丝绸纹路的栩栩如生。从古至今多样的变化也可窥见我国古代丝绸风彩。

到了汉代,我国的丝织物在贸易和输出方面已十分繁盛,大量丝绸运往西域和亚洲其他各国。当时丝绸是市场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丝绸之路”也从此时开始,对于当时的中原和边疆、中国和其他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的商贸大道,作为文化传播的通道,让东西方文化得到相互交融。

縱观蚕丝文化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到,以蚕纹为标志的石器时期、以玉蚕和青铜铭纹“采桑图”为标志的商周时期、以“丝绸之路”为标志的汉唐时期、以民间蚕丝风俗活动为标志的明清时期都是我国蚕丝文化发展的高峰时刻。

如今的蚕丝业变化

到了现代,蚕丝业依旧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如丝绸制造的服饰或者是团扇、屏风等生活用品、锦书帛画等文化用品,可入药的桑、蚕、蛹等。蚕丝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蚕丝业有了不小的变化并且有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广东等省蚕桑产业发展较好,是我国蚕桑生产的主产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增加,蚕桑产业有所缩减,而广西、云南等地区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使得我国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稳步发展,随后整个蚕桑产业呈现“东桑西移”“东丝西移”的发展态势。

在我国,蚕丝业发展的两个峰值分别是在1995年和2007年。1995年全国桑园面积126.91万公顷,蚕种发种量2731万张,蚕茧产量70.79万吨。另一个峰值出现在2007年,这年全国桑园面积89.53万公顷,发种量2154.4万张,均没有超过1995年,但是蚕茧产量却创出了82.23万吨的最高纪录,比1995年全国蚕茧产量高出11.44万吨。这些数据都说明了蚕丝业的发展变化。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开始,受蚕茧收购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蚕农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随着养蚕技术的提高,蚕茧养殖成本不断下降,蚕农收入普遍大幅增加,进一步提高蚕农养蚕的积极性。2018年全年蚕茧发种量1643.3万张,较2017年同期增加39.6万张,同比上升2.5%。蚕茧发种的提升促进了蚕茧产量的上升,2018年,蚕茧产量67.9万吨,较2017年增加2.1万吨,同比上升3.2%。2018年,全国蚕农售茧收入308.32亿元,较2017年增长3.3%,再创历史新高。

蚕丝业的发展,让蚕丝在传统农业上拥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古代的“丝绸之路”,也让现代人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和尝试新的变化。

影响至今的精神文化

远古时期,先人以桑葚、蚕蛹用来充饥,用野蚕丝及织物来避体,这就是蚕丝文化满足功能的最初体现。慢慢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蚕丝文化在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领域逐渐得到更加直接显性的体现。中国蚕丝文化的发展,原动力来自蚕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

在早期,中国丝绸便被赋予了更为主导的“引领灵魂”的力量。在中国与丝绸起源相关的神话中,无论是黄帝元妃嫘祖、蜀地蚕丛氏或是被江浙一带称为“蚕花娘娘”的马头娘,都多少延续了这种“茧此生以求来世”的观念。

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有为蚕丝物质、精神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不论是国君大臣,还是平民布衣,他们既是蚕丝文化主体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传统精神的最佳体现者,他们在创造蚕丝文化的同时,又发挥着蚕丝文化的教化功能,千古传诵的“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人们追求事业成功的崇高写真。

蚕丝文化除了标识着一定的社会风尚、文化思想,同时还昭示着不同时期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比如,从蚕丝织的丝绸服饰来讲,战国的百家争鸣局面,使之日新月异,隋唐的繁荣则显华贵,清朝后期西俗东渐,日趋适体、简便。

在丝绸的图饰上来说,远古时期多以雄健的猛兽象征威武,以文丽的珍禽象征美好;唐宋以后,则将多样图案配合在一起,反映出静与动、刚与柔、庄重与活泼、壮丽与秀美的和谐统一。唐代丝绸图案形象富有情感和生命力,造型敦厚饱满、色彩明快,是当时唐代雍容大度、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投射。

丝绸的出现,让蚕丝变得更加美好,丝绸美是物质美与精神美、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有机结合,人们对丝绸的向往和追求,记录了人类对自然法则的认识水平。在不同时代,丝绸成了智慧、能力的代表和文明的标志。蚕丝文化正是通过丝绸沉淀了一定社会、阶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又把它作为一种审美导向去改造客观世界。

中国的蚕丝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还曾与异族文化、境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不仅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使文化更加丰富。

从我国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就可以看出,蚕丝作为媒介和载体有着一席之地。蚕丝能够成为文化的典型代表,原因在于蚕丝与文化整体的同构对应关系。在我国,每一时代的蚕丝织品,往往也代表着当时文化所达到的境界。

中国蚕丝文化利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为中华文化之光增添了异彩。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或许蚕丝文化的某些功能已隐没或淡化,但是,凝聚着文化要素的蚕丝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却愈来愈丰富。到了今天,传统蚕丝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深厚底蕴,不仅仅在经济发展方面,且在精神文化方面,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猜你喜欢
蚕丝蚕茧蚕桑
蚕丝馆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