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学位论文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可视化与发展性综述

2020-10-25 16:27禹,张旺,宋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论文职业信息化

陈 禹,张 旺,宋 爽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2019 年1 月24 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在高光的政策导向下,现代化职业教育高格调定位、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面深化改革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育信息化是加快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诉求与关键载体。聚焦国家 “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发展战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等教育政策的决策部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 规划》《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等教育信息化上位引领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通两平台” 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育质量动态提升,教学模式优效创新、师生信息化素养逐步完善,切实加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助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力度与效能。面向未来,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标准,适应 “互联网+职业教育” 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2],将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导向与行动诉求。

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418所(19个专业大类、779个专业)、高职专任教师49.8万左右、高职在校学生1133.7万左右,中等职业学校1.02万左右(19个专业大类,367个专业)、中职专任教师83.4 万左右、中职在校学生1555.3 万左右[3]。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回顾梳理、审视分析、前瞻展望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进展脉络,有益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立足先行经验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内在规律与实践创新的思行探索。研究生作为学科研究中的一支活跃力量,其学位论文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4]。对于相关主题研究的系统化认知、客观化检视、综合化把握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参考与建设性启示。2010 年以来,围绕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特点问题,国内相关学科的硕博学位论文研究日趋广泛深入,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动态研究进展。本文尝试对2010 至 2019 十年来,CNKI 收录的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主题研究149 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与发展性内容综述,总结已有经验,检视现状问题,展望未来趋势,以期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顺应时代形势,立足发展实况,为进一步深化价值立场、优化内涵理解、强化要素把握、内化策略探寻提供客观参考。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样本来源于 “CNKI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采用 “高级检索” 模式,选择 “主题” 为检索项,以 “职业教育” 并含 “信息化” 作为检索词,学位年度为2010—2019年,共得到204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检索结果。对论文进行逐篇解读,剔除重复或者不相关的论文,共得到14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以之为研究样本进行数据计量统计与内容分析。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使用CiteSpace数据可视化研究工具,针对CNKI 收录的2010—2019年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149篇硕博学位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时间年度分布、空间单位分布、学科专业分布、研究对象性质分析、主题领域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等6方面的具体计量统计可视化分析与发展性综述。系统回顾梳理近十年来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的历程脉络、现状实况,立足先行经验与成果检视,展望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趋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时间年度分布

对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年度分布的统计分析,能够从时间维度上更为清晰地整体把握、具体认知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历程轨迹、阶段演进与进展实况。本研究对2010 年以来CNKI 十年内收录的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149篇硕博学位论文进行逐年度、递进式数量统计,并绘制为可视化折线图(如图1 所示)。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2010—2019年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数量总体上来说呈逐年平稳上升态势。特别是2013 年、2015年和2019年三个年度节点上,学位论文数量出现显著的增量态势。究其原因是2012 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年度政策文件颁布以及系列化举措推进下引发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热度提升。其间,部分年度学位论文数量呈现回落现象,可以推断为高光政策导向引发的研究热潮之后的研究内化反思。另一方面,2010—2019 年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中硕士论文142 篇,博士论文仅7 篇。硕士论文数量明显多于博士论文。表明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化深度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空间单位分布

对硕博论文进行学位授予单位的数量统计分析,可以从空间维度上更为客观地分析国内职业信息化研究学位论文的区域布局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的职教信息化研究实力与水平。对国内2010—2019年间149篇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硕博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数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发布高校共有76所,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华中师范大学,共计10 篇。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普莱斯公式算核心发文单位的论文数量下限为N=2.359,四舍五入取为2。结果显示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硕博学位论文核心发文高校共计40 个(如表1、图2 所示),共计发文120 篇,占论文总数的80.5%。这些论文中:从高校性质上来看,师范类高校发文69篇,占比为57.5%;从区域布局上看,东部地区高校发文数量56 篇,占比为46.7%,中部地区高校发文38 篇,占比为31.6%,西部地区高校发文26 篇,占比为21.7%(如图3 所示)。表明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体力量集中于教育教学、教育技术等领域,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与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建设水平基本匹配均衡。

表1 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高校硕博论文数量统计

(三)学科专业分布

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硕博论文进行学科门类与专业领域分布的数量统计,可以更为系统地分析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学科背景与专业基础实况。2010—2019 年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149 篇硕博学位论文主要分布在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 个学科大类(一级学科),共有10 个专业领域(二级学科)介入研究(如表2 所示)。研究结果显示,从学科门类上看:教育学独占鳌头,共计产出硕博论文116篇,占论文总数的77.85%;管理学论文27 篇,占比1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6 篇,占比4.03%(如图4 所示)。教育学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学科基础。从专业领域上看,论文产出占比排名前四位的依次为教育技术学产出57 篇(占比38.26%),职业技术教育学产出32篇(占比21.47%),教育经济管理产出14 篇(占比9.39%),课程与教学论产出12 篇(占比8.05%)(如图4 所示)。整体而言,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硕博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门类与专业领域分布不均衡,研究的学科化与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深化延展。

表2 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硕博论文研究学科专业计量统计表

(四)研究对象性质分析

对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硕博论文进行研究对象的性质分类数量统计,可以更为真实地反映当前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类型与层次。对149 篇硕博论文研究样本进行思辨与实证的研究类型划分,同一篇文章兼具两种研究类型的以最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类划分,结果显示:从研究类型上看,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中的定性思辨理论研究与定量分析实证研究比例较为悬殊。定性思辨视角下的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经验研究、个案研究等理论研究论文40 篇,占比26.85%,定量分析视角下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计量研究、技术研究等实证研究论文109篇,占比73.15%(如表3 所示)。对研究样本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对象层次分类。宏观研究对象包括职教信息化政策导向研究、职教信息化区域建设研究、职教信息化改进指导研究;微观研究包括高职信息化研究、中职信息化研究、职教专业学科教学信息化改革、职教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等。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微观层次的研究论文数量是84篇,宏观层次的研究论文是65篇。其中中职信息化、高职信息化研究论文产出共计96 篇,占比64.43%。说明信息化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硕博论文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

表3 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硕博论文研究对象计量统计表

(五)研究主题领域分析

对数字资源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有利于研究者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5]。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硕博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领域结构分析,可以更为明确地认知当前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与焦点内容。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9 年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显著聚焦在信息化机制体制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信息化应用评估改进等5 个主要领域。其中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产出论文数量最多为78 篇,占比52.34%,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其次,产出论文39 篇,占比26.17%。这说明在当前以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研究导向,强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教学创新探索。立足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立场,深化提升职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职教信息化持续动态发展是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中的重点与焦点。

(六)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文献研究的核心主题,对学术资源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能够发现学术资源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6]。研究使用CiteSpace 生成所有研究样本的关键词聚类网络,用以表明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的高频聚焦分布。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信息化教学、专业设置、问卷调查、中职教师、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等关键词在职业教育信息化硕博学位论文研究中出现频次较高。这说明面对新时代 “互联网+” 、 “物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前沿信息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国际化、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等社会发展需求,以信息化促进产教融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重构再造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与流程,助力职业院校内涵质量提升诊断与改进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优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价值背景下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领域。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通过回顾梳理分析相关硕博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发现,2010 年至2019 年,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深化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日趋扎实与成熟。研究成果数量逐年递增,研究关注领域逐步拓展,研究内容聚焦越发微观,研究实证取向越发显著,研究创新视角越发多元,反思先行研究经验,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

1.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系统性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涌现正在不断加深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教育的信息化与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7]。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主要立足于政策视角下的回顾研究与比较视角下的思辨研究。有效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思想性、职业性、基础性、时代性特征的系统性研究较为欠缺。政策研究注重顶层设计的向上追求理性解读研究较多,聚焦深化落实的向下追问理论驱动研究较少。比较研究注重先进理念与经验的描述性与介绍性研究较多,强调本土化理论建构的建设性与特色化理论研究较少。整体而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宏观与微观、社会与人本、形势与实况、质量与标准紧密融合的系统性。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证性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颁布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进入了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的发展新阶段[8]。但是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相比较,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尤其是实践研究成果还相对薄弱。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研究建设存在显著的区域、学段不均衡特征。相比于中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处于显著的示范带动领先地位,相比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研究较为薄弱。整体而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研究需要立足优势、不足、机遇、挑战等客观要素分析,在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信息化教学诊断与改进、信息化发展性评估、资源整合策略等主流热点研究领域中进一步加强标准化、针对性、质效度的实证研究探索。

(二)研究展望

过去的10年,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实的研究成果。面对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与新内涵,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需要聚焦国家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服务决策立场,立足研究的先行优质经验总结与问题反思,向上追求与向下追问并重,积极优效思行研究探索,为有效助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切实服务高素质劳动者与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贡献理实结合的研究智慧与力量。本研究对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有以下四方面的展望思考。

1.深化质量本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

教育信息化标准是保障教育信息化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强化标准的宣贯,推动标准化实施,确保数字教育资源、软硬件资源、教育管理信息资源等各方面内容的标准化和规范化[9]。当前,聚焦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理论研究较为欠缺,特别是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资源整合、信息管理、课程建设等信息化标准研究的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还较为薄弱。面向未来,进一步深化质量本位的标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进展趋势。一是立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质量,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管理等标准维度下的具体内容研究探索。二是立足 “互联网+” 、大数据、数字化校园、智慧学习平台等相对较为成熟的信息技术,进一步于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的评价体系研究探索。三是立足教育信息化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背景特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过程与行动导向下的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典型个案研究探索。

2.优化应用本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前沿研究

研究前沿为新兴的、不断更新的热点研究领域[10]。回顾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前沿基本呈现出从基础理论、硬件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辅助手段等的 “信息化教育” 工具性研究走向思行融合创新、内涵服务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深化变革等的 “教育信息化” 发展性研究。《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颁布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前沿问题主要聚焦体现在3 个研究领域。一是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整合创新。资源整合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一大瓶颈,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搭建了更为便利的平台,关键问题是如何对优质资源的优效整合进行理论引领与实证研究[11]。二是职业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建设信息化。展望未来,新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会越发多元,如何以信息化深化推动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深度变革是研究者应该前瞻关注的研究问题。三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治理。将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效作为职业学校办学评估的一条重要考核指标,将数字资源建设列入职业学校教科研课题,将信息化应用能力要求纳入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条例,能够提高职业学校和教师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和积极性[12]。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的时空边界被进一步打破,如何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从要素管理向生态治理转化是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应该关注的重要行动研究问题。

3.强化协同本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研究

跨界、整合与重构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本质特征[13]。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与发展上。目前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合作的实践创新研究探索。职业院校是当下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实践对象样本,也是检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建设质效的实证载体。面向未来,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本位研究视角,由偏重资源内容建设,转变到对管理内容和管理平台的建设[14]。强化研究实践创新,促生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所以,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应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等协同主体之间的跨界链接、整合对接、重构设计为目标。一方面在优质稳定的经验基础上,谋求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微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深化开展学校与企业协同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和资源共享研究,创新协同研究的内容与模式,形成兼具理性诠释高度与实践感召深度的研究特色。通过创新研究解决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价值、内涵要素与改进路径。

4.内化素养本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本研究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教育资源管理中的渗透和发展,以及教育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更新换代,均为教育事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平台[15]。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旨价值终要体现在人的信息素养提升,社会化工具价值的实现要建立在人本化素养价值的基础上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要聚焦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规律与特征,立足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人本应然诉求、实然需求与能然追求,从技术应用研究、技能培养研究进一步转化为素养培育研究。一方面是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立足职业教育 “三教” 改革的政策导向,围绕信息化支持与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内涵取向、行动路径等进行理论引领研究与实证驱动研究,应进一步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关注内容。另一方面是职教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研究。基于 “三全” 育人的深化要求,聚焦职教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一步厘清概念、把握要素、优效策略,加强职教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研究,应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在未来的热点研究内容。

回顾过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分析探讨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进展的轨迹、实况与趋势有益于进一步夯实深化、丰实拓展、切实驱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势实结合、知智结合、稳问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积极助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

猜你喜欢
论文职业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职业写作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我爱的职业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