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八卦田遗址历史与复种景观研究

2020-10-28 03:40吕杭昇沈莉莉金荷仙郑青青
园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八卦遗址景观

吕杭昇 沈莉莉 金荷仙* 郑青青

八卦田遗址公园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是西湖风景区中少有的农业景观,以其春日油菜花田最负盛名,早在明代便已颇受关注。与此同时,八卦田的历史溯源也一直饱受争议。明代学者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提出八卦田为南宋籍田遗址[1],该观点被此后诸多文人学者援引。但以清代翟灏《湖山便览》为代表的一众学者坚称八卦田实为南宋郊坛遗址[2-3]。2007年,八卦田遗址基于“籍田说”进行复种整治,并成为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深受欢迎,但其历史基点的真实性仍待考证。植物景观作为复种景观的核心,令八卦田在美观、经济和生态间实现相对统一,在继承与创新间取得一定平衡。目前,众学者对八卦田的研究多着眼于历史溯源考证[4-6]或观赏作物配置[7-10],缺少从时间的动态维度去研究八卦田的功能定位和植物配置。本文以八卦田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古籍查阅、实地考察等方式,结合八卦田遗址的历史存疑问题,分析对比其历史和复种景观,探究不同时空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和表达效果,分析当代植物景观开发的优点与不足,为未来景区建设与提升提供参考。

1 八卦田的历史演变

八卦田的历史溯源问题自明起便素有争议。依照“籍田”观点,八卦田整体布局自南宋以来仅在20世纪80年代有较大的变化。但从“郊坛”的角度,南宋以来,八卦田的格局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变化:南宋时期,祭天郊坛在现八卦田遗址区建造;元以后,郊坛被毁而八丘田逐渐形成;20世纪80年代,为发展水产养殖开挖环八卦田水塘。因元明清时期与民国时期的社会性质与八卦田管理状况不同,现对南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的“八卦田”景观进行阐述。

1.1 南宋时期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临安志》附图《宋朝西湖图》[11](图1)中标注出的“郊台”位置与如今的八卦田位置大致相仿。且比对《宋朝西湖图》与谷歌地图(图2),得出的南宋籍田位置与翁福清先生根据文字描述所推测出“‘洋泮桥’与‘海月桥’之间、濒临钱塘江的地段上”[5]的位置如出一辙,而《咸淳临安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古籍文献对南宋郊坛的位置记载则与八卦田现址十分吻合[12-16],藉此可认为八卦田更有可能是南宋郊坛遗址。

1.《宋朝西湖图》中郊坛和籍田所在位置(引自《杭州古旧地图集》)

2. 现代地图中八卦田和籍田所在位置(引自谷歌地图)

3.“南宋郊礼图”(引自南宋官窑博物馆)

4. 八卦田(引自明代山水版画作品《新镌海内奇观》)

5. 民国时期的八卦田(源自网络)

据《文献通考》及《武林旧事》对南宋郊坛的记载:“今于龙华寺西空地得东西长一百二十步,南北长一百八十步修筑圜坛,除坛及内壝丈尺依制度使用地步九十步外,其中壝外壝欲乞随地之宜用二十五步”[17];“郊坛,天盘至地高三丈二尺四寸,通七十二级,分四成,上广七丈,共十二阶,分三十六龛,舞阶阔一丈,主上升降由此阶,其余各阔五尺”[18]。可知,郊坛形似圆台,高约10 m,设72级台阶,共分4层,最上层的直径约22 m,共12条台阶,分布有供奉神佛像的36个石室,其中一条供皇帝通行的“午阶”宽约3 m,其余台阶宽约1.5 m。这般描述与如今八卦田风光大相径庭。南宋官窑博物馆根据此类文献信息,模拟了一幅“南宋郊礼图”(图3)。其整体格局近似于现存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牵牲,穆荅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取膟膋,乃退。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19],整个祭典仪式,庄严而肃穆,而南宋郊坛北面的玉皇山、凤凰山,与南郊祭天活动相呼应。

1.2 元明清时期

元朝,杭州临安城作为前朝旧都,郊坛等皇室建筑被大肆毁坏。据《元史》记载,至元年间,时任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与执政大臣桑哥屡屡窃取钱塘、绍兴宋陵中的珍宝,并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得元世祖批准毁宋郊天台建寺[20]。这是南宋郊坛在历史长河中的终点,也是八卦田景观形成的先要条件。

明代许多古诗文中出现“龟畴田”之名,可见该时期农田龟版八卦之形已初步形成,“八卦田”之名亦正式出现。高濂《八卦田看菜花》一文描述了春季油菜花开时节八卦田的美好景象。“春时,菜花丛开,自天真高岭遥望,黄金作埒,碧玉为畴,江波摇动,恍自《河洛图》中,分布阴阳爻象。海天空阔,极目了然,更多象外意念。”[21]早在明代,油菜花开的盛景已成为八卦田的主要景观以及杭州城春日必赏的盛景之一。

明嘉靖年间,提学使阮鄂在八卦田上修太极亭,万历年间,知县聂心汤又将此亭翻新重修,亭名未变。西湖博物馆馆藏的“清刻灰西湖全景图十二扇漆器屏风”和明代《新镌海内奇观》(图4)[22]刻画了八卦田的景致。由图可知,太极亭在明清两朝的较长时间内一直立于八卦田的中央,并且八卦田整体由八块向心梯形田组成。

总体而言,元明清时期的八卦田已初具规模,并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从平面观赏八卦田全貌,视野中以太极亭为核心,立于大面积的油菜花田中,背山面水,亭与景营造的渺小落差,给人一种空旷自由之感,脱离俗世融入于天地之中。从山上俯视,油菜花盛开时节,一片金灿灿的花海在地面上随风摇曳,同时配以周围百姓所耕种的不同作物,不同时节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八卦景色,增强了时间维度上景观的丰富性。

1.3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

清至民国时期,太极亭倾毁,中心土地荒废,由私人购买改建为坟墓[23]。从民国时期的八卦田老照片(图5)中可看到那时八卦田虽仍保留原有格局,但缺少了整体植作规划,用作耕种的农田和用作观赏休憩的土阜都较为杂乱,整体景观效果差。从人视角看,与普通农田并无显著视觉差异,观赏性不强。从山上俯视全景,虽凭借其宏大的布局和开阔的空间获得一定的景观效果,但整体观赏性仍然不高。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八卦田一直都作为良田供周围百姓耕作,未曾作为景区或遗址投入大规模的整治与规划。整体景观呈现农田风貌,变化不大,无较大亮点。

2 八卦田的复种景观

20世纪80年代,玉皇村村民将外围约3.8 hm2农田改为水塘,发展水产养殖,用水塘中清理出的淤泥堆积于田中央,恢复古代天子郊祭所用的土阜圆台,并用植物勾勒阴阳鱼图案,逐步形成现存的土丘、田塍、水沟排列规整的八边形格局。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工程,将八卦田建设为农业科普园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公园,极大地改善了八卦田的景观面貌并传播了农耕文化。但在历史溯源上,直接把八卦田定性为南宋籍田遗址,缺乏进一步的探究,有“过度公园化”和“公园要求优先”的嫌疑,与遗址保护的初衷和原则相悖。

八卦田的复种即指在八卦田遗址上进行的农作物种植和绿化配置的方案,是整个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也是景区定位于农耕文化传播和农事活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复种景观的分析可分为三个层面:选种植物的基础统计;空间布局及观赏效果;复种景观的主要功能。

2.1 植物的基础统计

八卦田遗址公园现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下属的凤凰山管理处进行管理,根据该单位提供的资料,八卦田的复种景观自建设以来,其核心区的主要植物基本不变,主要有青木(Aucuba japonica)、龟甲冬青(Ilex crenata‘Convex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锦带花(Weigela florida)、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朴树(Celtis sinensis)、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Pissardii’),偶有草花略加点缀,定期进行园艺管理(图6)。

外围耕地区的植物种类则不固定,第一年种植了历史上“九谷”中的“七谷”(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稻、粟、糯),辅以南方特色农作物(红辣椒、茄子、四季豆等)换季轮作。植物选择与场地文化相契合,种植点位参考八卦卦位,充分展现了景区文化底蕴。但此后的种植计划大幅缩减了“七谷”作物的种植规模,植物选择的依据倾向于游客偏好,且逐年改变,在文化内涵上有一定损失。结合实地考察,整理出2020年复种景观的整体种植规划如图7所示。

6. 八卦田的核心区种植情况

7. 八卦田耕种区三个时期的作物耕种情况(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及中国自然标本馆官网)

由上述统计情况可见,目前复种景观的植物选种受游客偏好和自身互动性影响,例如番薯、玉米、萝卜等作物可供游客采摘。油菜花田作为八卦田的标志性景致以及悠久的观赏历史,也一直得到景区充分重视,始终延续种植。而作为农耕文化传承重要象征的“九谷”中仅有大麦、水稻和大豆得到保留,且其种植位置较随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复种景观的文化性和历史性。

2.2 复种景观的空间布局及观赏效果

观赏效果是影响八卦田复种景观布局的重要因素,而空间布局对观赏效果有直接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复种景观的空间布局可从平面和立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图8)。平面上,复种景观建立在八卦田原有遗址上,整体形态大致维持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以“阴阳鱼”植物色块为核心、外接八边形耕地、边缘环绕水渠的基本格局。此前八卦田仅有八边形轮廓,耕地区内色块不均,缺乏秩序。复种景观中从八卦卦符中汲取灵感,将耕地区划分成为四轮八边环,每轮以边长为底分出8块的梯形田,由外至内面积依次缩小,每块田地规则严整。此外,土阜上也换种金桂、石楠、紫叶李等叶色差异明显的植物,将阴阳鱼的形状勾勒得更加显著。总体而言,整个平面规则严谨、整齐统一,具有强烈的几何美与秩序美。立面则主要依托于地形和植物株高产生变化。整体地势由外向内依次升高,设台阶过渡,外围区、中心区一段缓慢抬升,高差约0.15 m;环核心区地势整体抬升0.7 m;核心区整体抬升2.34 m。植物方面,外围区、中心区和环核心区的种植缺乏对作物高度的统一规划,立面上略显杂乱,观赏性欠佳。核心区种植则较为规整,株高基本控制在7 m左右,结合地形优势成为全区的视觉焦点。

复种景观的观赏效果可从鸟瞰和平视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图9)。受尺度和布局影响,鸟瞰为最佳观赏方式,玉皇山上的紫来洞即为最佳观赏点。该视角下,观者可赏八卦田全貌,规整的线条、严谨的布局、和谐的色彩,复种景观平面构图上呈现的宏大气势发挥至极致。田中作物随时节所呈现的色彩变幻亦在此视角得到充分展现。或金黄或翠绿,各色镶嵌其间,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大地图景。平视角度下,八卦田的观赏效果受距离影响,此处将观距分为远、中、近三个层级分别阐述其观赏体验。远距离观赏,水面、水生植物、行道树、耕地、农作物、核心区植物层层递进,形成多重景深,观赏性尚佳;中等距离观赏,人在耕地边缘,可看到大片广袤无垠、野趣十足的田野景观;近距离观赏,深入农田之中,游人可进一步观赏和接触各植物的细节之美。

8. 八卦田空间布局

9. 各个视角的八卦田

2.3 复种景观的主要功能

八卦田的复种景观以农作物为基础,整体景观规划营造符合文化旅游开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互动性三大特征功能[24]。

(1)地域性。主要体现在选种作物上。八卦田复种所选用的作物除了具历史继承性的“九谷”、油菜花外,便是杭州本土特色植物和当地餐桌上常见的果蔬。核心区的桂花是杭州市市花,石楠是杭州市的乡土树种,耕地区的芋艿、番薯、茄子等是杭州人日常饮食中的常客,水渠沿岸桑树更是杭州典型的经济作物。整个复种景观,堪称杭州农耕文明的缩影。

(2)文化性。主要来自其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籍田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重要象征,八卦田以之为历史基点开发建设虽有失严谨,但却是农耕文化传播的一种有益方式。复种景观选种“南宋九谷”、桑树与农田暗含的“男耕女织”式农家生活、随作物物候开展的一系列农事体验活动以及浮雕、景墙廊等各种小品(图10)都使农耕文化具象为真实所见而不止于抽象的文字说明。

(3)互动性。八卦田复种景观极其重视人景间的互动。景区与各中小学合作,使之成为中小学生的户外实践基地,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农事体验活动(图11),加强了人与景之间的联系,实现了“人在景中、景因人美”的景观效果。

八卦田的复种景观好似田间的大地艺术,在把握场地文化的基础上将朴素的蔬果作物重新排列组合,使平淡的田野景观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除观赏性提升外,复种后的八卦田更具“都市田园”的色彩,通过原生态的农田作物、可参与的耕作模式等为久居城市的人们带去了田园郊野之乐。

3 八卦田的历史与复种景观的对比

10. 农耕文化小品设施

11. 小学生体验农事活动

八卦田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钱塘江,位于“阳”地,日照充足,水气丰沛。同时,由于地球自转运动,受到科里奥利效应的影响,钱塘江水流受到地转偏向力向右侧偏转,侵蚀南面的土地,大量泥沙裹挟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在北岸沉积,为八卦田土壤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保障八卦田作物的优良长势以及八卦田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八卦田整体景观变迁可分为南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四个时期。结合形态差异,又可进一步将其提炼为三个阶段——南宋祭天郊坛;元至20世纪80年代八卦田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环沟塍式八卦田遗址整治建设。下面将从功能定位和植物景观两大角度对这三个阶段作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3.1 功能定位

纵观八卦田的发展,其功能定位经历了南宋时期南郊祭天的祭祀用地,到元至20世纪末的以耕作为主、观赏为辅的农业用地,再到如今以农业景观遗址为基础的文物古迹用地。南宋时期的郊坛是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祭祀文化”的象征,以地主阶级为服务对象,而到元朝因政权及政权中心发生更替,郊坛被毁,八丘田状貌初现,整个片区从上层建筑的具化形态转变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活动场地,服务对象下降至农民阶级。元朝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八卦田作为良田耕种,是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活动场地。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各地掀起农业生产热潮。该时期,八卦田周围一圈开挖水塘,在继承耕种功能的基础上增添了水产养殖功能,但整体使用性质仍是农业用地,其服务对象仍以农民为主。

21世纪初,因规划的调整以及文物古迹保护的需要,八卦田的使用性质从农业用地转变为文物古迹用地,功能定位从农业生产转变为文化传播与科普教育,服务对象扩大为全体人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渐上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八卦田被开发建设成为遗址公园,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观赏”和“教育”为主线不断向外扩展,功能日渐丰富。除原有的文化传播与科普教育功能外,观赏游憩的作用日渐突出,城市公园的性质日益明显,总体具有文化旅游、城市居民休憩、自然教育、园林研究的价值作用。总之,“八卦田”的功能定位受政治制度、政权中心、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生活需要等因素影响,随之变化,并与之适应。

如今的八卦田遗址建设立足于“南宋籍田”之源,以南宋农耕文化为核心对景区进行开发,虽在南宋文化、农耕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但却忽略其历史溯源上的争议,“一刀切”地将八卦田定性为籍田遗址,实是对古迹保护的巨大伤害。建议管理部门加强在历史溯源问题上的调查,并在景区的背景介绍中予以补充。

3.2 植物营造

植物景观的营造在历史的发展中,其突出的特性发生过数次变化。南宋时期的植物景观作为配体以突出郊坛的主体,场地主景和空间核心为郊坛这一高坛建筑,整体呈现出的是气势宏伟、端庄肃穆的皇家气派;元至20世纪末,八卦田的植物景观成为主体,观赏价值逐渐被开发,其具代表性的油菜花景观营造反映出当时朴素的农田景观化理念。但当时八卦田的整体规划层次较为粗浅,植物除春季的油菜花外多为自然野生植物和农民自发耕种作物,主要反映的是农业经济产出的需求,乡野气息浓厚,实用功能远大于观赏功能。21世纪以来,八卦田整治以后,因其功能定位发生改变,植物配置上更加强调观赏性,多选用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作物,降低了农业产出的需求,从而更加贴合并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八卦田的规划以及植物营造中也更加注重形式美法则,通过垂直落差的景观层级,使整个八卦田在立面上呈现丰富的变化,大大加强其观赏效果。层层景观向上汇聚,恰有几分祭祀色彩,也是场地文化的一种延续与保护。

虽然各个时期整体植物景观的突出特性存在差异,但如今的植物景观营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古法”,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油菜花景观,虽在种植规模上相较明清时期有所缩减,仅保留外围区的油菜花,但整体植物营造更偏向多元化,配以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农作物,成为古杭州市井文化的一种凝练。同时复种景观尽可能地选种“南宋九谷”中可考证的“七谷”,不仅是对杭州地域性农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南宋时期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再现。

如今的八卦田遗址虽在植物营造中具有一定意义,但其种植规划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往往以游客体验为主要规划目的而弱化了文化内涵的传承,这使得八卦田遗址中历史文化的沉淀有所欠缺。建议未来的种植规划加强与景区历史底蕴间的联系,避免过度市场化。

4 结语

梳理杭州八卦田的发展轨迹,对比其历史与复种景观,可以发现其正处于一种服务对象不断拓展、功能逐渐多元、景观层次日渐丰富的趋势之中。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历史文脉,相较于古代的祭祀、耕种等实用功能,现代的八卦田更多地承担着观赏、游憩和教育的作用。广袤无垠的田野、熟悉又陌生的蔬果、田园牧歌式的风光都促使八卦田在西湖景群中成为一个难以替代的存在。此外,其复种景观在继承与创新中取得平衡的营建方式也同样值得学习借鉴。需要注意的是,作为遗址性景观,其后期的建设经营和规划设计应当基于更加科学准确的史料调查结果,不能一味地相信传说、忽略争议。这也是八卦田复种景观现存的一大缺憾,希望未来能够得到景区的重视,也期待景区建设更加完善。

致谢

感谢凤凰山管理处袁金水科长为本课题提供的相关资料,感谢“八卦九谷”微信公众号官方团队提供的照片,感谢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陈旭英老师对英文摘要写作的指导。

猜你喜欢
八卦遗址景观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景观别墅
辽上京遗址
伏羲创八卦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