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血栓与心源性栓塞临床分析

2020-10-28 01:32王辉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王辉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血栓导致体循环动脉栓塞的病例特点,对后续治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对我院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将其中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左心室血栓患者进行记录后,明确其中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因素。结果: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发现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出现血栓状况,患者的血栓形成率为6(5.45%),而其中共有一例患者发生体循环动脉栓塞,其中的栓塞率为1(0.91%);而在110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栓,急性脑血栓的临床发病率为10.91%。结论:左心室血栓在临床上多发于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体内较低的射血分数以及室壁瘤的形成与患者心室血栓形成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心源性血栓中大脑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栓,需要在临床上格外注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血栓;心源性栓塞;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

左心室血栓是现代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最为常见,早期左心室血栓患者多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后4周,或者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发生,患者在发病后可能存在其他体循环以及脑部栓塞的潜在风险[1]。本次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血栓导致体循环动脉栓塞的病例特点,对后续治疗工作提供指导,具体整理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对我院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将其中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61:49),年龄54-75(67.9±4.9)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基本资料纳入研究并接受体征检测,确认符合临床疾病;患者可耐受本次实验中各项操作;患者基本资料录入数据库可接受调取;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者因主观因素无法参与后续实验或无法耐受实验操作;患者处于疾病恢复期或在接受实验前3个月接受过其他实验;患者家属不同意本次试验。

将患者资料录入Excel表格后进行资料分析,我院统计学人员分析患者资料,确认患者资料可比其良好后录入研究(P>0.05)。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用于诊断的超声设备包括飞利浦IE33,采用UCG对患者的左心室室壁运动状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检查,同时确认患者的血栓形态、血栓位置和血栓活动度,而势必运动采用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左室壁16节段划分法。

1.3评价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后突发的特异性心动栓塞患者的主要临床体征可可作为患者的动脉栓塞判定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资料录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实验中资料选择SPSS For windows开展统计学分析;应用T值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应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判断数据与P<0.05的关系,以判断数据与统计学意义之间的关联。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调查中发现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出现血栓状况,患者的血栓形成率为6(5.45%),而其中共有1例患者发生体循环动脉栓塞,其中的栓塞率为1(0.91%);而在110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栓,急性脑血栓的临床发病率为10.91%。

3 讨论

左心室心栓的生成與发展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的血栓形态、性质和活动性可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左心室血栓形成,往往在患者的症状发生后1~2周内即会出现。本次研究中共有6例患者出现血栓状况,而其中有4例患者在起病后两周内发病,其中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患者的左心室血栓由团块长逐渐转变为层状,1例患者的活动性左心室血栓转变为固定附壁血栓[2]。

血栓在形成早期对于患者血栓部位以及形态进行追踪对于患者的治疗来说有积极的指导意义[3],由于血栓的形状和活动性可能会对患者发生栓塞的危险程度造成影响,所以凸向心腔并与室壁具有一定活动度的腹壁血栓的脱落可能性更高,这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体循环动脉栓塞。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发现,大脑动脉所面临的栓塞风险相对较高,如果患者出现心源性脑动脉栓塞,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可能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有较高的联系。

就目前来说,抗栓治疗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栓塞的有效措施,再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对患者积极应用血运重建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进行评估,能够保证治疗效果[4]。就目前来说,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将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而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心源性栓塞,则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抗凝强度,使患者的INR维持在1.5~2.5之间。而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心源性栓塞状况可在三个月内逐渐消失[5]。

综上所述,左心室血栓在临床上多发于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体内较低的射血分数以及室壁瘤的形成与患者心室血栓形成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心源性血栓中大脑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急性脑血栓,需要在临床上格外注重。

参考文献

王凌雁.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0):71-72.

王敏磊,孙凯颉,李英斌.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行补救性支架植入15例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30(02):181-184.

李惠博,高玲,林芹兰,张敏.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24(03):463-465.

李家琪,关卓娅,李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的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06):797-800.

张宝瑞,刘爱华,莫大鹏,霍晓川,刘鹏,金恒伟,缪中荣.房颤合并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机械取栓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9):3068-3072.

猜你喜欢
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