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口腔科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和预防对策

2020-10-28 01:32金晓萍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口腔科高危因素院内感染

金晓萍

【摘 要】目的:探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对预防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自2019年1月开始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80例口腔疾病患者作为预防干预后的研究对象,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52例实施常规预防干预的口腔疾病患者作为预防干预前的研究对象,对引起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比预防干预前、预防干预后的院内感染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口腔科院内感染的的高危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器械因素、医务人员因素等;相对于预防干预前来说,预防干预后的院内感染率明显较低(P<0.05);相对于预防干预前来说,预防干预后的护理满意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及时了解引起口腔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手段,促使院内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从而使患者的治疗预后明显改善。

【关键词】口腔科;院内感染;高危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30--01

院内感染主要是指医务人员或者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在口腔科的诊断与治疗期间,由于医务人员医疗器械与双手无法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龈沟液、血液、唾液等,容易受到口腔内多种类型的病原体污染,加上口腔科具有有创、操作开放等基本特征,导致医患双方病原体暴露的风险明显增加[1]。本文对社区医院口腔科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对策,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2019年1月~2019年12月时间段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口腔疾病患者作为预防干预前、预防干预后的研究对象,分别为152例、180例;干预前男性82例,女性70例,年龄为20岁~45岁,平均年龄为(32.25±6.52)岁;干预后男性90例,女性90例,年龄为19岁~46岁,平均年龄为(33.41±7.14)岁;干预前、干预后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大(P>0.05),有临床可比性。

1.2 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1)环境因素:口腔门诊常会出现不合理功能分区的情况,在就诊区域诊疗桌椅有着相对集中的分布,空气细菌在传播时有着较高的密度,通过牙钻给予高速旋转时携带病原体的粉尘、气溶胶、飞沫等均是引起空气污染的危险因素。(2)医务人员因素:由于诊疗医生具有较大劳动强度、较多工作量等基本特征,不能实现全程无菌的需求,或者出现相对薄弱的无菌操作观念,容易引起患者或者医务人员之间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3)器械因素:口腔器械具有结构腔隙多、结构复杂、使用频次高、种类繁多等基本特征,在操作期间可能会出现受到唾液污染、血液污染的情况,导致器械灭菌、消毒的难度会有所增加,极易引起交叉感染的情况。

1.3 方法

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实施常规预防管理干预。

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通过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主要体现如下:(1)建立预防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医生、主管护师、科室主任等构成预防管理小组,成立消毒灭菌室、保养包装间、器械回收清洗室、污物间等科室。(2)加强医务人员消毒灭知识培训:每隔一段时间要求口腔科医务人员参与到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新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感染管理规范等制度的培训工作中,促使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确保医务人员对于控制院内感染的经验有一定的了解,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完善、健全口腔科的灭菌消毒工作,从根源上降低院内感染概率。(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分析口腔科的具体情况,建立合理的消毒隔离、消毒灭菌等措施,小组成员需要定期抽查消毒灭菌的工作,从而落实相关措施,以便能在第一时间明确问题,同时及时的管理、监督整改意见,为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帮助。在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纳入检查结果,重视管理工作,为消毒灭菌的效果提供保障。(4)加大口腔科院内感染力度:医护人员在医疗器械的使用中需要严格根据“消毒-清洗-灭菌”的要求开展,等到清洗器械之后通过分析器械的性质对灭菌方法给予选择,且加强防护干预,防止出现器械损伤的情况。若器械和患者的伤口、体液、血液等产生接触之后,需要送往中心供应室开展灭菌消毒处理干预。

1.4 观察指标

记录我社区医院口腔科在应用预防干预措施前、应用预防干预措施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同时通过我社区医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率调查表》调查预防干预前、干预后的护理满意率,以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3个级别划分,分值区间在0分-100分左右,非常满意为90分~100分,基本满意为80分~89分,不满意为≤79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作分析统计工作,通过率(%)表示计数数据,以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1 对比预防干预前后的院内感染率

在预防干预前,我社区医院共有6例口腔科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症状,在预防干预后,我社区医院共有1例口腔科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症状,干预后,院内感染病例数明显少于干预前(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由于口腔科治疗的特殊性,器械操作期间产生气溶胶物质、受到唾液与血液的污染,容易造成院内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2]。伴随着口腔科患者逐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对降低院内感染方面的要求更高,对医院口腔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避免出现院内感染症状。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通过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后,院内感染率有所降低,护理干预有所提升,与预防干预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以往的传统管理方法只是重视评价结果,对于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最终导致多次出现相同的问题。因此,应该选择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确保能够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需求,对经验给予不断完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互相符合,同时和患者的需求互相符合[3]。

综上所述,重视口腔科院内感染的预防工作,不但能够促使患者的安全得到保障,对于医患关系还可起到优化的作用,促使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发展明显提升,从而促使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姚燕平.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管理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3):98-100.

胡晶晶,吕金美.口腔科门诊院内感染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6):120-121.

林永杰.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07):141-142.

猜你喜欢
口腔科高危因素院内感染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2013~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与措施
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分析
影响社区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
探讨优质护理在缓解口腔科恐惧患者不良情绪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