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2016-12-07 08:50崔蓓蓓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8期
关键词:高危因素院内感染新生儿

崔蓓蓓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风险因素, 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 调查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并提出护理对策, 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败血症是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 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33.9%), 消化道感染16例(28.6%), 败血症8例(14.3%)。革兰染色阴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77.4%), 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32.1%)、大肠埃希菌(20.8%)以及铜绿假单胞菌(13.2%)最为常见。住院时间>2周、出生体质量<1500 g以及胎龄<32周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 55例(98.2%)患儿治愈出院, 死亡1例(1.8%)。结论 住院时间、出生体质量以及胎龄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 感染类型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消除新生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暴露风险。

【关键词】 院内感染;新生儿;高危因素;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69

新生儿各器官功能远未发育成熟, 对外界抵抗力较差, 在受到致病微生物刺激后较易发生感染, 而病房内存在多种致病菌, 故新生儿院内感染并不少见[1]。尽管目前对于新生儿的医疗技术获得较大进步, 使许多危重症新生儿获得有效治疗。但对于重症院内感染的新生儿, 其死亡率仍较高[2, 3]。掌握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提供预见性护理干预, 进而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 保障新生儿健康安全。本文即对本院部分院内感染新生儿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56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 搜集其完整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 女25例;足月儿38例, 早产儿18例;出生体质量1032~4250 g, 中位体质量2570 g。

1. 2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①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②在原感染基础上, 出现新的感染灶;③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对于无明显感染病灶, 但存在明显的感染表现, 如白细胞计数增高或降低、频繁呼吸暂停、黄疸、拒乳、安静或烦躁、体温不升或发热、降钙素原和(或)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等表现的患儿, 一并列入新生儿感染。

1. 3 方法 搜集临床资料, 统计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有无侵入性操作以及有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提出相关护理对策, 总结护理经验。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与各暴露因素的关系。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感染类型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败血症是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 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33.9%), 消化道感染16例(28.6%), 败血症8例(14.3%), 颅内感染6例(10.7%), 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10.7%), 其他1例(1.8%)。

2. 2 致病微生物 56例院内感染新生儿中, 经病原学及药敏学检测, 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2例(3.6%), 血培养阳性者51例(91.1%), 余3例(5.4%)细菌培养阴性。在细菌培养阳性的53例患儿中, 致病菌为革兰染色阴性者41例(77.4%),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7例(32.1%), 大肠埃希菌11例(20.8%), 铜绿假单胞菌7例(13.2%), 鲍曼不动杆菌3例(5.7%), 嗜麦芽窄食单孢菌3例(5.7%)。革兰阳性菌12例(22.6%),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13.2%), 肠球菌3例(5.7%), 表皮葡萄球菌2例(3.8%)。

2. 3 高危因素 将胎龄、性别、住院时间等暴露因素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新生儿性别、有创操作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非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而出生体质量<1500 g (OR=1.25, P=0.026)、胎龄<32周(OR=1.32, P=0.032)以及住院时间>2周(OR=1.37, P=0.017)是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 4 预后 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干预, 55例(98.2%)患儿治愈出院, 死亡1例(1.8%), 死亡原因为败血症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论

尽管采取多种预防措施, 但新生儿院内感染仍未彻底杜绝, 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安全。对于发生院内感染的新生儿, 其发病原因既与住院期间的医疗及护理有关, 也与患儿自身特点存在一定关系[4]。新生儿器官功能不完善, 抵抗力较差, 对于早产儿而言危险性更大。掌握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给予预防性干预, 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出生体质量<1500 g、胎龄<32周以及住院时间>2周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而与新生儿性别、有创操作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无明显相关。究其原因, 新生儿胎龄越小, 则出生体质量相对就越低, 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差, 进而易发生感染[5]。而病房内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各物品及空气中存在多种致病微生物, 住院时间越长, 则新生儿获得感染的几率越大。

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新生儿院内感染最多见的部位, 针对上述发病特点, 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房内环境的消毒管理, 每天一次采用紫外线或空气消毒机对新生儿病房彻底消毒。对病房地面、空气、墙壁、物品以及医疗设备定期采样检测, 保持环境清洁, 从源头消除危险因素。此外, 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清洁双手, 防止医源性感染。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 嘱其严格消毒奶具, 喂奶前后清洗双手及乳头, 勤换衣物, 防止致病菌经消化道途径感染新生儿。

综上所述, 住院时间、出生体质量以及胎龄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风险因子, 其中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最为多见。针对上述高危因素采取预见性的护理干预, 有助于从源头控制感染源, 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黄娅铃, 曾子耘, 徐萱, 等. 中国大陆地区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体分布的系统评价. 重庆医学, 2016, 45(3):380-382.

[2] 廖均梅, 周渊, 王艳. 惠州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2):150-151.

[3] 张小玲, 张林, 许瑾, 等.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4):62-64.

[4] 刘淑波, 杜柯凝, 黄艳智.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9):264.

[5] 胡黛菊, 黄惜华, 李惠怡, 等. 护理缺失所致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3):465-466. [收稿日期:2016-05-23]

猜你喜欢
高危因素院内感染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2013~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与措施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分析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状况分析
影响社区脑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