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宣传片翻译规范的运作探析

2020-10-29 02:15张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3期

摘  要: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规范将约束译者的主体意识,进而对文本翻译发挥具体作用。本文通过对雄安新区城市形象宣传片等作品的英译进行分析,来认识描写学派的翻译规范形成过程。如何让读者在可以接受的理解方式下更加贴近源语文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文本的选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权衡目的语读者与源语文化的期待和目的语读者本身的文化心理需求时,需要采用具体的归化或者异化翻译策略以尽力达到两者平衡。

关键词:城市形象宣传片;翻译规范;英汉对比分析

为促进主流价值细雨润无声般触达文化产品接受者内心,形成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我国为加强主流价值国际传播能力和体系建设,拍摄了一系列的城市形象对外宣传片,来集中展现我國的建设规划和大局意识,为未来发展谋划长远蓝图。为了加强对外宣传效果,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翻译既要使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产生文化认同感,又要符合目的语的使用规范和满足外国读者的文化心理需求。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分析译作受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吉登·图里,作为翻译描写学派的重要代表研究学者之一,他的翻译规范理论既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能让读者从这一研究视角出发,深入了解关于“翻译规范”概念以及描写学派的发展。

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两次方向性的转变,即从语言学到文化方向。“其中,对于翻译规范理论基础的探讨,也逐渐向社会文化研究过渡。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要素囊括于文本的研究范围之中”(徐修鸿,2011)。“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规范,本质上来说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范式,诸如文本类型和语言规范。翻译标准的规定最终都是服务于原文本和译本之间的等效或对等”(仝亚辉,2009)。

“20世纪50年代后,20世纪下半页以来的两次方向性转变,是西方翻译研究是从范式研究到描述性研究的体现”(凌长秀,2006)。冠以首位进行翻译规范研究的学者,图里同时也担任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他以伊文·佐哈尔(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据,着重研究在翻译学研究框架中提出的描写翻译学。“通过1930至1945年希伯来外文小说进行对比研究,他发现就对译本接受程度的影响来说,语言学及美学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目的语政治及意识形态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大”(赵文静,孙静,2012)。

图里将翻译规范纳入翻译研究范围。“规范制约翻译行为”这一概念由图里首次指出。同时,他认为,“规范是翻译行为的中心,并分属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范畴”(Toury,1980:51)。“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情况下变成了约定的行为原则,是翻译规范产生的作用,而不是源语言和译入语的语言系统的作用(仝亚辉,2009)。

从译者的角度出发,“翻译规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Preliminary norms、Initial norms 和Operational norms”(赵蓉,2014)。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包括直接影响或决定作品选择的因素。例如作品的文学类别、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文学流派等等;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指的是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决定整个译文文本的风格。充分翻译指译者选择倾向于并遵从源语文本的规范,译文风格多表现为异化,可接受性翻译指译者选择倾向并遵循译语规范,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译本读者的接受度更高;“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是指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操作规范制约语言材料的组织和翻译过程中的文字表达,包含matricial norms(模版规范)和textual-linguistic norms(文本语言规范)两种。模版规范制约源语言的替代形式以及操控着文本段落编排和分割。文本语言规范制约着译者在微观层面上对于译语的实际选择,找到能够替代或与之对等的语言材料”(张淑贞,赵宁,2009)。

二、翻译规范视角下的对外宣传片

1.预备规范与翻译背景

预备规范指直接影响作品选择和整体的翻译策略的因素。作为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如果在选择翻译的文本时,对于社会文化因素诸如文化习俗或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忽视,都会直接导致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偏差甚至产生文化抵触心理。“描写翻译研究是将微观上的每一种在一定规范指导下进行的翻译研究仅仅看做一种翻译研究,坚信各种翻译研究方法之间应该是和平共处的关系”(林克难,2008)。因此,当译者尽量选择与当时目的语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文本,译作就相应地能得到目的语读者的青睐。

对外宣传片翻译制作,正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以宣传中国实力为目的和秉承让世界文化越发包容和接纳中国的国情为初衷的背景下完成的。

2.初始规范和总体规划

“由于翻译是贯穿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互活动,这就意味着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受翻译规范的制约。初始规范体现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决定整个译文文本的风格。这意味着只有以下两种可能:一、译作充分展现源语言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规范。二、译作偏离原文本材料,相对地回更加靠近目标文本的语言风格和呈现的文化样态。在第一种因规范制约产生的情况下,目标语中的表达,是源语言在特定翻译规范下的充分映射”(赵宁,2001)。因此会产生追求直译的倾向。在第二种因规范制约产生的情况下,译作的可接受性是指译文作为目标语在目标语文化中进行补充和融合。在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下,呈现的译作偏向于目的语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文化样态。那么译文的可接受性相对提高。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译文也不可避免地由原文偏离。

当今娱乐传媒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宣传片可以将信息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通过声音和画面的交叉式感官刺激,足以让大众迅速高效地做出反应。宣传片善于突出观众的兴趣点,而将不符合大众审美和接纳度较低的部分透明化。因此,实用直观的观念必须要在对外宣传片的翻译中体现出来,才能达到对外宣传片的预期效果。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挖掘受众群体的兴趣点,贴近目标观众的需求时,就必须将“可接受性”贯穿其中,也就践行了图里的初始规范理念。

3.操作規范和具体应用

模版规范,又称矩阵规范。“依据图里,矩阵规范决定译本的布局特征和完整性,对省略、增补、变位的研究可以反映出该类规范”(王运鸿,2013)。文本语言规范制约着译者在微观层面上对于译语的实际选择,找到能够替代或与之对等的语言材料,以达到目标语和源语之间的平衡。文本语言规范要么产生在语言层面,要么作用于文学层面。篇章语言规范(文本语言规范)影响微观层面的语言语篇特征,这些规范因文本类型而异,因翻译方式(口译还是笔译)而异。“操作规范在实际情况下,一种是轻微异化的源语言的文本规范,还有一种是完全归化的译语语言规范。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操作规范呈现的都是在两种规范之间的取舍”(王运鸿,2013)。。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研究起步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后来,图里与佐哈尔的以源文本为翻译取向的终极模式彻底决裂,提出自己的功能动态等值模式(functional-dynamic)。因为图里反对传统的翻译理论以抽象的认同性和对两种语言差异之间的片面化描述的为理论基础,并且强调对“等值”的言语行为作出精确严密的解释,所以,图里将“差异理论”作为其首创的功能动态等值模式的理论基础,即从理论上认为各种语言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从一些具体的例子中来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

例1:如今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全面展开,引黄入冀补淀正式通水,未来白洋淀面积扩大一倍以上;实施 “千年秀林”工程,推进大面积植树造林。大树成荫,林淀环绕,这里将形成一派城绿交融的中国画卷。

译文: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Baiyang Lake area is now in full swing.The diversion channels of the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from the Yellow River into Hebei Province and Baiyang Lake are up and running.In the future,Baiyang Lake will be more than twice larger.The “Millennium Forest Project” has been launched for large-scale afforestation.A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of lush forests and clear waters is going to unfold here.

本例中,实施 ‘千年秀林工程”的动作发出者并没有指出。而是将汉语中的主动句换成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将“千年秀林”工程作为主语。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特征是出现表示被动意义的助词,而在英语被动句中,动作实施者常省略,以动词的语态变化来突出句子的宾语。在此句中,译者对句子结构的加以调整时参考了操作规范中的文本语言规范,将“千年秀林”工程作为主语,强调了动作的承受者,也避免了变更主语,以求行文更加流畅。在此句中,“千年秀林”工程的的推进目的是为了推进大面积植树造林。译者直接采用了介词短语来表示目的。最后一句中“大树成荫,林淀环绕”以及“城绿交融”是典型的中国四字成语,作为形容词来修饰中国画卷,而在译文中,将这些形容词的主要意思进行提炼,将主要一项概括为“青山绿水”符合目的语读者对原语文化的理解。“中国画卷”这一比喻在译文中有所删减,而用动词“unfold”来展现秀丽山河映入眼帘的意境。

例2:智能化立体交通,绿色出行,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都能满足;对外交通快捷高效,乘坐高铁半小时到北京,20分钟到北京新机场,通达世界。

译文:With the citys smart,multi-dimension  and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daily necessities can be reached within 15 minutes walk.It is also convenient to travel further,with 30 minutes travel to Beijing by high-speed rail and 20 minutes to the new airport of Beijing.From there,you can reach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在本例中,译者有必要去分析该材料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所以在译文中选用明显的语句将句子中的关系凸显出来。将“智能化立体交通,绿色出行”中的智能、立体以及绿色作为三个形容词来修饰交通系统,并且通过伴随句式突出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英语和汉语的修饰语的位置关系着具体文本-语言规范的作用。“对外交通快捷高效”中,汉语的修饰语位置通常在被修饰成分之前,而英语的修饰语可置于被修饰成分之前,又可置于其后。在本句中,译者采用了“It is +adj+to+ do...”的句型,通过It作为形式主语,将真正的主语“travel further”放在句末,能够与后面的对外交通的具体情况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语序的调整使得目的语读者更加深刻的领会到雄安新区对外交通的快捷高效,也符合在操作规范的指导下,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目的语读者。

例3:雄县、容城、安新县城和寨里、昝岗5个外围组团,与起步区分工协作,布局电子信息、生命科技、文化创意、军民融合、科技研发等高端高新产业。

译文: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starting area,the five clusters in the periphery,Xiongxian County,Rongcheng County,Anxin County,Zhaili Town,and Zangang Town,will hold high-end and high-tech industries,includ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cultural and creative businesses,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D.

为契合英文语言文法,译者将描述性定义的主要对象“the five clusters in the periphery”前置,把具体的内容即五个县城的名称作为定义对象的同位语,作为对其的详细解释,同时在在句首用介词短语将整个句子信息整合起来。中文习惯先列舉名词,再指出范畴词,而英文则更倾向于先指出事务的属性,再在句尾进行铺陈,这也遵循了英文句式中的尾重原则:英文有信息前置的规律,即一般将关键的或是新的信息放在句子前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汉语主要信息通常出现在句子中偏后的部分。此例中,将“高端高新产业”前置,英文译文突出核心信息,并且使句式较为整齐。

三、结语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制约着译者对翻译材料类型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要在承认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的情况下,对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影响译作是否达到较高的可接受性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对外政治宣传片此类号召性文本的宣传效果和文化输出力量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一作用的产生也印证了图里的理论,无论是对原作的选定和拆解,还是不同文化和语言规范之间磨合的过程中,翻译规范都在运作。

参考文献

[1] 徐修鸿.翻译规范研究的文化社会转向:阐发与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5):57-61.

[2] 仝亚辉.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特点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9,30(01):83-88.

[3] 凌长秀.论翻译规范的演变和译者的主体性[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247-249.

[4] 赵文静,孙静.从翻译规范视角解析《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中的语际改写[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01):228-230.

[5] 赵蓉.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Dear Life的节译研究报告[D].中国海洋大学,2014.

[6] 张淑贞,赵宁.图里与翻译规范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36-137.

[7] 林克难.翻译的规范研究和描写研究[J].中国外语,2008(01):88-92.

[8] 赵宁.Gideon Toury翻译规范论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3):216-219.

[9] 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J].中国翻译,2013,34(3):5-14.

[10] Toury Gideon.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Tel Aviv:The Porter Institute for Poetics and Semiotics,1980.

[11] 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作者简介:张吟(1997-),女,安徽人,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