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墓室壁画人物画的发展

2020-10-29 02:15桑梦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3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人物画

摘  要:丝绸之路开通以来,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唐代是一个兼容并蓄、极其包容的社会,各种社会文明均可以流行并发展。唐墓壁画中内容就生动再现了唐代与城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唐代人物画发展到全盛时期,不仅是在题材内容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在人物画的表现上,突破了前代谦卑恭谨的形象,用华丽的色彩,动态的造型,靓丽的服饰,显示了唐代人物的精神风貌。本文通过对现存唐代墓室壁画中人物形象分析,着重从形式技法的角度来论证胡化在唐代人物画中的表现。最后的目的是进一步的探析唐代墓室壁画中人物胡化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墓室壁画;人物画;胡化;丝绸之路

一、唐代墓室壁画人物画新形象

(一)、唐代墓室壁画的发展

“中国绘画从古代开始就以壁画为正宗。屈原呵壁向天,壁上所绘的是壁画,汉代鲁灵光殿,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宣帝画功臣图像于麒麟阁,壁画之应用尤广”。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载六朝隋唐的大画家,其主要的伟大的创作,皆是壁画。

墓室壁画的出现是比地表以上建筑壁画更晚,其壁画的风格和形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宮殿和庙堂壁画的影响。初始于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壁画,迄今为止并没有实物的存在。发现实物存在的墓室壁画,是初显于西汉时期。在记载中从西汉到清代的各个时期,都有发现大量的墓室壁画,这不仅是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我们历史文化考究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最为兴盛的是汉代、唐代墓室壁画。

汉代墓室壁画的出现是统治阶级盛行厚葬的产物,汉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重视儒家伦理学说。统治阶级在陵墓中放有大量的贵重器物和随葬的陶俑,还会绘制壁画于墓室的墙壁上。壁画的内容大多是表现死者道德观念理想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以及死者生前的权势和财富。汉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墓室壁画中出现采用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画像石或画像砖,如图一山东武梁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上都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墓室壁画在形式上沿袭前代,但是在内容上具有一定发展,最大的特征就是以儒家劝戒教化功能和神仙祥瑞为题材的图象渐渐少了下来,而对于世俗生活场景以及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反映现实生活题材成为主导。如山西太原南郊王郭村北齐娄睿墓的出行图。

隋、唐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唐代墓室壁画与当时迅速发展起来的人物画开始相联系。从绘画的角度上看,魏晋南北朝时代,流行于南朝齐粱时代宫殿中的"精致标美”的人物画风,奠定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基础。不得不提到唐代是人物画家倍出的时代,唐代的最为代表的的张萱、周昉的仕女画,以及曹霸、陈阂、韦偃等人所画鞍马画,他们纯熟的艺术技巧自然反映到墓室的壁画之中。

二、唐代墓室壁画中西域人物形象

(一)西域“胡化”的人物

中国古代记载之中“胡”是北方和西方各名族的的泛称。关于胡的起源,所说不一其中有的认为“胡”源于匈奴、另一种所说是源于伊兰人,匈奴人被称为“胡”源自伊兰②。战国时期,林胡、东胡兴起,与楼烦等族统称为胡。胡成为北方族群的泛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仍主要指北方、西域民族③。到了唐代胡的内涵固定为西域民族④,但胡的外延范围很广,唐代文献中对汉族以外的人都称为“胡”。例来的学术界所共识到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出现“胡化” 现象。在向达先生《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中,对唐代长安、洛阳的“胡化”现象,包括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宗教、游乐等诸多方面做了详尽的考察。

本文所言“胡化”,则主要是指唐代异域文化观念在墓室壁画人物画上的体现。

(二)、墓室壁画外来人物形象

唐墓人物画的内容广泛,分为墓主、侍女、男内侍、仪仗武土、文吏、胡人等。妇孺老幼、僧道俗仙,都有表现,其中以胡人和女性形象最为丰富。这些来华的外国人为唐朝社会带来了浓郁的异域风情,也向国外传播着发达的唐代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他们的贡献。目前发现的唐代墓室绘画中便保留了大量的胡人形象,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些胡人在华活动的情景,其中以外来使节、商人和昆仑奴的形象最多。据唐书记载,从唐初到开元年间,曾向唐朝贡、派遣使节的“四蕃之国”就有400多个。在唐朝外来使节接受唐皇召见是最主要的仪式,所以在唐墓壁画中出现很多这类题材。其中章怀太子墓《礼宾图》最为代表。

三、中外交流对唐代绘画人物画的影响

(一)、唐代仕女画的新风貌

由于唐代绘画的世俗性,侍女的形象在唐墓壁画中是表现最多的一个题材,保存较好,数量最多,这些仕女个个艳美动人,一般都做理想化的处理。唐墓壁画各时期人物画风格的变化也主要反映在仕女画中,画工们对仕女画倾注了最多的创作热情。唐代墓室壁画最具艺术特色的也是这类题材的描画,因此本文也以此为重点。

人物画自古以来在中国绘画史上就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存世的人物画中,有许多是表现贤王顺后、忠臣孝子、烈士 贞女形象的作品。在唐代发展的仕女画立足于反映现实的贵族妇女生活,突破了前朝以来人物画宣扬伦理道德的藩篱。在当时,以张 萱、周昉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诸如听琴、煮茶、纳凉、斗鸡、射鸟、出浴、弈棋等等。仕女画已逐渐从汉魏以来说教式的历史故事和宗教题材中解脱出来。绘画对象再也不是怒目的金刚、低眉的菩萨、忠贞的烈女,而是雍容的贵妇、露胸的美女和平庸的生活,神圣庄严的释梵天女 也以官宦家中的姬妾为原形。无论从艺术的功能到审美品格都发生了与前代截然 不同的变化,简单说来,唐代仕女画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题材源于现实生 活,第二、仕女画形象的表现了 “唐尚丰肥”的审美时尚,形成了 “浓丽丰肥” 的典型样式。

依据绘画著作的记载中,唐代仕女画题材有表现宫中生活的《宫女图》、《簪花仁女图》、《挥扇仕女图》、《围棋仕女图》、《捣练图》等等;有描绘节令游赏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游行仕女图》等等。这些画中的妇女形象都有共同的特征,脸颊圆润、体态肥硕。这种形象在唐朝以前是没有出现的,正因如此唐代仕女画具有鲜明的特点,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代表着唐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唐代墓室壁画中完美的印证唐朝所特有的审美意向,在山西太原的章怀太子墓室壁画中《观鸟捕蝉图》、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弈棋仕女图》,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浓丽丰肥”的追求。

在唐代绘画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丰满的审美原则,是源于唐代高度发展的社会文明和文化,“唐人所尚,以丰肥为 美”的观念与唐王朝的开放风气所导致的女性地位的上升有着源与流的关系。女 性形象尤其是世俗女性在绘画中出现的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唐人胡化的社会风 尚。唐朝社会的胡化风气由来已久,显而易见,在唐朝盛行的胡化风气转而影响 到唐朝社会的审美时尚,唐人“丰肥为美”可以看作是胡化风气浸淫下的审美时 尚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唐代墓室中仕女画

宫廷的绘画风格也必然影响到墓室壁画的创作。

从汉代以来的墓室壁画中,出现的女性的形象仅仅限于墓主人、以配偶的形象、侍女和历史故事中烈女形象。墓室壁画发展到唐代,表现女性的题材出现巨大的变化。墓室壁画中出现更多的宫廷妇女的形象,以及表现贵族妇女的生活、游玩、劳动的的场景。

以唐代开元年间壁画《弈棋仕女图》为例,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现在所存壁画中保留着11个妇女形象,画面中心是正在弈棋的贵族婦女。壁画中妇女形象是典型的唐代丰旎的女性,从画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红色脸颊”式的“红妆”,这种典型的圆颊丰体的妇女形象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审美倾向。唐代以来盛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于各民族之间的不断加深文化交流,使这种红妆赭面的妇女形象传入中原地区。

四、唐代墓室壁画人物画的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是重视线条的表现力,在中国画千年的发展中线描和色彩得到充分发展。人物画造型的表现方法在继承民族绘画的传统基础上善于融合吸收外来的营养,并以乐观进取的创作热情,在现实生活中深入地观察、研究,在艺术的表现上不断的探索、创造,使中国绘画艺术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中国画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一)、唐代墓室壁画中的人物造型方法

1.凹凸法

根据文献所记载,凹凸画法最先出现在印度,印度健陀罗艺术中的凹凸法也称晕染法。这种晕染凹凸法传入新疆后,一些画家吸收了表现人物立体感以及衣纹衣褶的表现方法的基础之上,又结合中原地区绘画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具有西域鲜明特色的风格绘画。

这种凹凸法在多处墓室壁画中都有体现,以章怀太子墓为例,这种凹凸画法在壁画中除了表现色彩上变化多样也用于人物的晕染中,人物晕染凹凸法用于衣纹的表现上,通过晕染法表现立体感以及人物写实风格。

在唐代墓室壁画《客使图》中可见线条和色彩晕染的重要表现。在人物造型上通过线条的变化多样表现衣纹的疏密关系,其行笔洗练有力,是唐朝典型的铁线描。中国画自有“随类附彩”的绘画原则,图中人物在敷色是以晕染为主,为表现人物脸部的立体感,在完成线描之后,用赭石加少量胭脂将两边的脸颊染出,带颜色干好以后加入少量朱膘、分染眉下和耳边、这样用色极淡又能表现其脸部凹凸之感。在衣纹处理中多沿线条一侧开始着色,有深如浅表现衣纹的变化。

其东壁《仪仗图》人物较多其中仪仗队中武士形象由10人组成,通过线描造型和色彩变现了武士的威武形象。其人物衣纹线条均匀略有粗细变化、在用色上平涂加晕染。脸部多晕染淡红色、衣纹多用红、黑、白、黄等色。通过层层晕染表现衣纹的流动感。

2.唐代墓室壁画的色彩

唐代墓室壁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强烈的色彩效果。根据统计,唐墓壁画所使用的颜色,有绿、蓝、红、黄、赭、紫、黑、白、金诸色,所用赋色方法主要有平涂和晕染。

在流传千年的墓室壁画中,色彩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不仅给中国画传统的线描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丰富和冲击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如图7《狩猎出行图》,画面中首先具有丰富的色彩元素,画面在暖色主调的基础上出现鲜明的红、黑、黄的对比,使这幅画表现出欢快的气氛。这幅画在整体上体现主人色彩的的体量感,从灰蓝袍服到红鞍白马,加上明亮的背景,色彩变化有序、鲜明沉着。又如《客使图》,整体上红黑为主要背景,通过晕染官员的红袍表现出浓淡变化的衣纹,加上白色短袍和而背后的深红,不仅衬托人物的立体感同时使画面充满活泼的氛围。

唐代的强大一方面体现在与周边民族交流往来,西域少数民族讲究妆发的新奇多变,周边民族的用色习俗逐渐流入中原地区,“女为胡妇学胡妆”唐代女性妆发出现了胡化趋势。唐代流行的西域“红妆”是先以铅粉敷面,使脸部皮肤显得白皙细腻,然后在两颊涂抹浓重的胭脂。“美人红妆色正鲜”中的“鲜”字足以让人想见此种面妆之艳丽。西域红除了在脸上施胭脂,还会用朱红点额头,不同之处在于西域女子喜欢用唇膏涂整个嘴唇,而长安女子只用于点在唇中间,表现樱桃小口一点红。西域流传的这种化妆方法,在长安地区成为潮流,也使中原地区女性更加柔情、妩媚。这些现象,在墓室壁画中都可见到原型。

五、唐代墓室壁画人物画胡化的原因

(一)、胡化的社会原因

1.开放的社会的风气

唐朝是一个具有开放精神的时代,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不断扩大,唐代不仅是物品上做到经济往来,更是在精神上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胡汉民族长期杂居交流,带给唐朝全新的生活理念,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人开放的胸怀与之积极的对外交流,使盛唐时代在文学与艺术上都达到鼎盛时期,唐代文明在中国传统给文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代文明的开放体现在绘画艺术上,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壁画上从六朝开始,文化艺术和西域文明就已经开始相互交流。中原地区文化也外来民族相结合,充分发展了中国传统艺术。前文中提到“凹凸法”首先表现在佛教绘画上,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使一些画家去参观学习各民族文化特点。据说“凹凸”风格使由张僧繇在一乘寺所画凹凸画而来。唐人积极对外交流的精神使统一的华夏艺术吸收了西域地区艺术更加丰富。胡画风格影响了唐代一些画家,出现展子虔、尉迟乙僧、吴道子等有巨大影响的画家。

2.佛教的影响

唐朝绘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手袋否教的影响,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在原有艺术的基础之上充分吸收了佛教艺术的特点,不断推进唐代壁画的发展。佛教艺术从传入中国以来,符合中原地区人们的精神追求与情感寄托,画家和民间匠人将其形象绘与墙壁上。盛唐可见佛教题材绘画盛极一时,文献记载中画家吴道子一生所画壁画就有 三百余都;人物画家周昉水月菩萨,被后世称为周家样等。唐代墓室壁画中大多具有佛教题材的绘画,与前朝不同的是佛教艺术在唐朝体现出世俗化特点。唐代人物画家们更想要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日常活动,在佛教题材绘画中体现真实可见的人物形象。壁画中各类佛教经变题材的绘画,佛祖、菩萨的形象更像是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二)、“胡化”的主观原因

1.胡人画家的出现

中国绘画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佛教的传入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的不断增强,在美术发展中持续受到西域的影响,北魏时期,就有来自外国的僧人,以善画而闻名京洛,至北齐时期,画家中就有直接来自中亚西域的胡人,如曹仲达、曹仲璞等,尤其是来自粟特曹国的曹仲達,①作为胡人画家,在北齐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后人将其所画佛像称之为“梵像”、“外国佛像”,其“曹衣出水”绘画特点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以此区别于其他中原画家。

这些外来画家中最有名望的当数杨契丹和尉迟父子。于真画家尉迟跋质就是隋代知名的外来画家,西域绘画影响中原的渠道之一就是这些外来画家。尉迟乙僧在唐朝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谢赫《古画品录》中尉迟乙僧为上品,在寺院壁画上多有记载。

2.外来题材的流行

唐代画家经常绘有外来民族的题材和内容,阎立本、尉迟乙僧等重要画家都具有外来题材作品流传。可谓所说凡画人物、花鸟皆非中华之物,都带有外国之韵。现存唐代胡人题材的传世卷轴画作有:阎立本、阎立德的《文成公主降蕃图》,胡環的《卓歇图》。

在唐代墓室壁画《客使图》,多见有少数民族人物,生动的表现了当时不同民族的使者形象。

《卓歇图》是胡環的代表作品,图中所说“卓歇”是外来契丹民族的特有风俗习惯,是指王公贵族在一定时期外出狩猎,归来的途中立帐宿营歇息。古代时期这是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画家的作品也正是表现这一生活情节。

这类题材绘画在墓室壁画中也有所表现,如图章怀太子墓中壁画《狩猎出行图》就是描绘主人轻松欢快的行猎途中的闲舒情景。

参考文献

[1]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2]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 董迩.《广川画跋论人物画》《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 王仁波等.《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载《唐墓壁画研究文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1.

[5]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桑梦(1996.6-4),女,汉族,籍贯:山西临汾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人物。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人物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与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合作的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张自启中国画——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