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传播对中学生恐慌心理影响初探

2020-10-29 11:12吴佳莉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3期
关键词:健康传播恐慌新冠肺炎

吴佳莉

摘  要:学校健康传播关系到学生健康生命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个体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影响。本文结合传播学和心理学知识,通过问卷调查、文本分析等手段对东莞学校健康传播对学生的恐慌心理影响度进行探究,力图在特殊时期为学生寻找出合理的健康传播方法。

关键词:新冠肺炎;健康传播;恐慌

前  言

疫情期间,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是疫情控制的重要辅助手段和稳定社会情绪的有效途径。在此次抗击疫情传播中,大众媒体又发挥了他独特的作用,成为了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这次疫情也是大众媒体面临的又一次大规模公共健康传播挑战。学生作为这次受疫影响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及家长心态变化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以为东莞某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学生以及家长在受到疫情防控传播时候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寻找出合适的健康传播路径。

一、健康传播与恐慌心理概论

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情绪可以跨个体传播,在群体和社会中产生共享情绪的聚集。当民众面对疫情时很容易产生大面积的恐慌,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健康穿不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群众的恐慌心理。

(一)何为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先由斯坦福大学的心脏病学专家杰克·法奎尔和传播学者内森·迈可比联手开展了一个“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而来,[]的确,健康传播与医学治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健康传播是以传播为主轴、、由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将健康相关的内容发散出去的行为。这四个层次即自我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简而言之,就是健康传播无处不在。而在我国关于健康传播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学》认为:“健康传播是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问题为目的而获取制作、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一个过程。[]还有学者认为健康传播是在受众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和传递健康信息与策略以促进个人和公众健康的行为。目前,学界对健康传播的界定未统一,但大都认为健康传播研究议题涉及广泛,包括艾滋病、肺结核以及今天的“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健康传染病。

(二)何为“恐慌”心理?

恐慌,不仅发生在个体层面,而且发生在群体层面,并且集体恐慌并不等于个体恐慌的简单加总,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质和功能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人际、群际以及个人与社会间相互建构而形成的宏观的心理关系。相较于个体恐慌,群体恐慌对群体行为与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强。而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结构群体,其“恐慌”情绪不容忽视。

(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以及线上专访

本人制作了“疫情期间学生心理调查”的问卷,在东莞某学校进行了投放,该校一共有3000多名学生,回收了1200份试卷;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又在各年级按照10的等差数比每个班抽取10名学生(5名男生,5名女生),共90名学生进行线上专访。主要的问题包括:“你对疫情是否有恐慌情绪?(有、没有、一般)你对疫情产生恐慌情绪的原因?(自己有发病症状引起恐慌、媒体报道(网络为主)影响引起恐慌、不清楚如何防疫引起恐慌、朋友家人讲述引起恐慌)你所了解的网络信息中对疫情的描述词汇有?(死亡、疫苗、病变、接种、学生群体、治愈。)

二、学生“恐慌”心理分析

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维护好学生的心理建设至关重要,那么学生的心理恐慌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国家政策的突变

2020年,国家一声令下,14亿人民便打破以往的生活节奏,在本该热闹的春节选择闭门不出,虽然每天都可以看到疫情的发展状况,但是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在无特效药时期且感染人数持续增长的时候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煎熬。于是,笔者调取来了“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微信微博以咨询转发量为主,客户端以百度搜索为主)的疫情发展报道进行分析发现,疫情的发展情况、疫情研制以及接种情况关注度最高的是妇女和学生。

由上表可知,每天多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对新冠肺炎进行全方位传播,将网民置身于庞大、繁杂的信息网络之中。“受众”变身为虚拟“网民”,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建构着复杂的心理世界。加上长时间的禁足家中,活动范围小,只有网络可以维持于外界的联系,由此更加容易滋生“恐慌”心理。

(二)新闻文本引起的“恐慌”

新闻标题是新闻眼,是新闻内容的诠释,也是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这个经验在网络中同样适用。本人在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新闻资讯软件“网易”中随机截取了几篇文章标题进行分析,以此窥视网民的恐慌心理。

新闻中的“哭诉”、“惊慌”、“做梦”等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恐慌等情绪对人的心理会产生负面影响,由此可能产生疑虑、烦躁、不安等多种情绪。网络信息中存在着大量给人带来不安情绪的信息,加上网络媒体的集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于一体,势必对人的心理恐慌产生更大的影响。

3.“恐慌”的传染

恐慌是危机发生时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疫情蔓延之际,人们比平时更加敏感脆弱。谈“鄂”色变、各种谣言在网络上盛传、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被一抢而空。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无论组成群体的成员是谁,他们的生活模式、职业、性格和智慧是否相似,一旦卷入群体中,他们就具有了一种集体意识,使得他们所感、所思、所为均不同于他们独处时的所感、所思、所为。”[]作为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新冠肺炎,恐慌不仅来源于生活的变化,加之国外疫情的蔓延,更加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笔者笔者将这个过程勾勒成一条模拟传播链,如圖2。

从图2可以看出,在这场疫情当中死亡、隔离、感染等事项是反复出现的,除了这点以外,这场疫情与传统的公共卫生事件还存在很大的不同,就是特效药“疫苗”的出现,在传统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科学家们总能快速的制作出特效药,而在这场事件当中特效药似乎搭的是绿皮火车,来得很慢。除此之外就是“隔离”的反复出现。由此新冠肺炎可以通过唾沫传播、潜伏期长,导致我们这次公共卫生事件的隔离时间最低也许需要7天,对于重灾区更是不止;最后就是感染的反复出现,在我们采取隔离预测等一系列措施之后是否就真的治愈了呢?这个我们无从而知,因为该病毒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存在不同的潜伏期。于此种种未知数,不得不使人们的“安全需求”受到威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安全需求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当人的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很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当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封闭式的环境的时候很容易滋生此类信息。

三、学校健康传播对学生恐慌心理的影响

学校的健康传播是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学校的繁荣和发展,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区域性的全方位的自我管理和行政管理活动。疫情期间学校的健康传播主要通过班主任,班主任在其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他们主要通过视频、文字的形式进行,但是这些数据的收集以及关于普及防疫的视频既带来了正面效果,也有一定的负面效果。

(一)正面效果:微视频的导向作用

大量的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疫情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防控意识,也鼓舞了学生抗击疫情的信心,这对于疫情的防控是极为有利的。如果不借助微视频,以及由短视频引发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这些微视频主要以知识为主,比如七步洗手法、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等等为因疫情被安置在家中的人们提供了趣味与社交的表达途径和接受渠道,增加防疫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视频内容所创造的群体存在感和互助感支持,缓解紧张和孤立的情绪。

(二)负面效果:加深“恐慌”的情绪

海量短视频内容在形成了积极传播效果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效果需要警惕。大量充斥的疫情防控短视频在某些程度上会造成部分学生的替代性创伤,在这样巨大的公共事件发生时,浏览太多的创伤性信息易造成对一部分敏感受众群体的心理卷入,同时还有可能加深受众的媒介依存症、手机依赖症,过度关注疫情、沉迷类似内容,沉溺于互联网所打造的虚拟社会。

(三)中间效果:只看热闹的第三人。

在传播学中,一件事情的发生与我没关系,与你没关系,但是与他一定有关系的心态被成为“第三人的效果”。在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中,若过多的涉及到某某出现什么情况的教育,很容易出现事不关己的“第三人效果”,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群体无意识和网络集合行为。

四、学生恐慌情绪应对策略

在疫情期间,即使开学时间已到,但很多省份的学生仍被滞留在家里,由此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上学欲望,可是到底应不应该开学?学生应不应该返校呢?科学们没有给一个准确的答复,很有可能我们要一边开学以便与疫情进行战斗,那么面对学生的”恐慌心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疫情期间,除当前加强人们对疫情的重视,减少发生和传播环节,采取一切积极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外,如何调节好人们的心理状态,对战胜疫情也是至关重要。

(一)维持规律,科学应对

无论怎样,人们都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接受疫情将延续一段时间的事实,而不必受到过多干扰,尽可能保持生活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心情安定。现在很多人产生焦虑,生活规律被打乱,因此要学会在最不安定的情况下,通过静坐、冥想等设法安定自己。同时,确信疾病并非不可战胜,完全可治可防。即使染上武汉肺炎,经过医护人员的科学救治,绝大多数病人完全可以恢复健康。

(二)保持警戒,防止松懈

毕淑敏在书中曾说:“世界之大,总是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总是有落进下石的人,总是有以邻为壑的人。”时下,我们惟有努力构建内在的心理能量,相信经历过SARS疫情之后,这一次,我们能更妥善地应对!

(三)理性对待,合理管控

科技进步为人们在非常时期、非常场合提供了进行社会支持的有力手段,如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既完全可避免人际传播,又能进行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就会很快消失。但面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一定要理性對待,如果武汉肺炎已经让人深感难过和不安,仍不断地花费大量时间收听和阅读关于武汉肺炎的信息和报道,显然是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

[1] 张自力,健康传播学一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5).

[2] 秦鹏哲等.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健康传播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9(5).

[3]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78).

[4]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健康传播恐慌新冠肺炎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无电之夜
基于实践视角的医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探
《燕赵都市报》做好健康类新闻的认识与实践
恐慌星期六Miya
因为恐慌,所以占有
甲流蔓延令印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