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改革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内在逻辑

2020-10-29 11:12赵明娇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3期
关键词:理论知识启发性

赵明娇

摘  要:灌输性和启发性是思政课改革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思政课改革坚持灌输教育,要结合新问题,新实际,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宣传教育,教师要做好灌输教育的理论准备,掌握灌输教育的技巧,优化教育艺术,实现教师,知识,学生三者的对接。同时,要注重启发性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灌输性;启发性;理论知识;思政课改革

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希望学生领会的内容和能力,不可能在学生中间自发形成,科学的理论也不会自发的跑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新问题,新实际,将理论内容丰富化,将教学方法精细化,将中介媒体充分化,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对接,灵魂对接。

总的来说,灌输性与启发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结合,而是内在的、有机的统一。但是,二者又不是完全融合,因为侧重点各有不同,灌输强调基本内容的输入过程,这个动态过程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启发性则强调方法的运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增强学生对内容的吸收和内化。

二、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关键在教师

1.理论基础要扎实

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是贯穿全过程的,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灌输教育的第一内容,思政课教师要想丰富课堂,创新方法,就要打牢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具备逻辑学基础,需要了解西方哲学的传统,需要熟知当时的历史情况。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普遍真理?其问题意识是什么?它要到哪里去?这是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没有清晰认识的问题,以至于搞方法,搞创新,思政课的效果还是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思政课教师在师范院校都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思政课没有想象中那么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教师往往只注重把知识“抛”给学生,没有教学生怎么“接”,也就是说,教师往往只强调了单方面的灌输,导致课堂没有活力,缺乏互动。如果说灌输性与启发性侧重点各有不同,那么,灌输侧重的是内容,启发侧重的是方法,内容需要教师灌输,方法也需要教师传授,所以,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关键在教师。

2.方法媒介要创新

思政课是综合课,因此方法也要采取综合多样的。思政课方法媒介创新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研究如何提高灌输知识的有效性,增强启发教育的针对性。从中小学生的道德与法制课,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到高中的政治课,关乎学生理解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再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有关学生政治素养。这些内容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进行授课就不能简单采取课上讲授,课下做习题的方式。

思政课是实践课,教师在创新方法媒介的时候需要重视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结合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把课堂带到社会实践中去,也可以把实践锻炼引入课堂中来。要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在方法媒介方面一定要下足功夫,需要深入的挖掘。同时,思政课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容易形成感染力和渗透力。

3.教学话语要亲和

教学语言的亲和力。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存在是客观的,具体的,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么用语言传授知识,传达情感,就在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教学语言既要体现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坚守政治底线和政治原则的同时也把这种政治素养传递给学生,又要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亲近学生。在这一方面,尤其难以做到,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身就容易被固化为死板的教义,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讲究,仅仅只是表述的话,上课的效果就无法得到保证。

教学行为的亲和力。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转变为学生喜欢,且真正受益的课程,教师需要发挥课堂主导者的关键作用,注意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一个思政课教师要使自己成为真正对学生产生有益影响的好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完备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高的行为修养。对于思政课知识点大多以理论方式呈现的特点来说,思政课教师应适时巧妙的运用肢体语言渲染教学效果,运用自己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

三、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效果看学生

1.加强内容吸收

思政课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根本目的在于更有效的实现立德树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首要体现是知识的吸收。教师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启发性教育的作用,能够使得学生对知识拥有自己的理解。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仅仅来自于灌输,背诵,考试,而更多来自于体验,来自于主动的思考。

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对那些新奇、有趣、接近生活的理论往往比较容易吸收。第一,将时政热点融入教学,这是示范课创建的必然要求,也是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如何促进学生知识吸收的关键。第二,用社会热点回应质疑,学生生活在网络化、数据化的时代之中,社会热点问题光速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在思政课堂上,教師用社会热点解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遇到的疑问,能够解答学生的价值观疑惑。第三,以多种形式因材施教,尽管教育内容普遍相同,但是教育主体却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学生接受的特点,实现教育方式个体化、特殊化。

2.领航理想信念

首先,把党的最新理论引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青年是时代的青年,就必须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去,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其次,要把生活化的内容引入教育体系。理想信念教育来源于生活,那么它也应该致力于围绕生活、服务生活。最后,要增加应对错误思潮的教育内容。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列宁在论及“灌输论”的时候说到,不对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灌输,就等于让其接受错误思想。对于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来说,不对错误的思潮进行抵制,就相当于任由青年接受它。

总之,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甚至是如今面临没有硝烟的贸易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深刻揭示了我国高校开展思政课的方式和方法,为培育和建设一支有效开展学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提供了指南。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思政课教师上课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指导,坚持好这个原则,思政课就能够以新思想铸魂育人,为民族复兴伟业打下坚实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里的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袁文刚,汤晓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历史考察、本质内涵及其厚重价值》[J],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3] 白显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J],载《光明日报》2019年4月19日。

猜你喜欢
理论知识启发性
有效提问,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
高职物理课程项目化考核的思索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与设计项目的衔接研究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产生的影响研究
数学作业批改中评语使用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