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渗透

2020-10-29 11:12李秀仿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3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唯物史观渗透

李秀仿

摘  要:近年来,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都在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详细了唯物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唯物史观;渗透

唯物史观,又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仅此只有一個的科学的历史观。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合理渗透唯物史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准确解读唯物史观基本理论

对学生实施唯物史观教育前,教师需要全面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就教师自己评价唯物史观理解与掌握情况来讲,大概有45%的教师觉得已经完全掌握,大概有42%的教师觉得基本掌握,也有大概13%的教师觉得掌握很少。并且在问题“您觉得什么是唯物史观的历史观。”约67%的教师觉得不仅有科学,而且有僵化。还有教师觉得唯物史观是提前定结论,使人们利用该结论对历史进行研究,这必定是因为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中所存在的僵硬化以及模式化的影响。就该情况来讲,清楚且全方位理解 唯物史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在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很多原著中都提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比如:《反社林论》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等。当前,人们见到的唯物史观理论多数都是后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而且根据本国基本国情来发展,特别要提到斯大林与列宁发展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和之后我国许多有关的研究人员都深入发展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从部分知晓的人传到普遍大众中,受到个人掌握程度以及历史时代的影响,已经没有唯物史观的原象。那么,酒精如何才称得上是准确解读唯物史观呢?应该给予以往的理论印象,尽可能多重视研究唯物史观理论的最新成果,对于有问题的地方,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中查找,也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来加深理解。

就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讲,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都是比较熟悉的,比如: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在唯物主义初期传播过程中已经将唯物史观作为公式或者讨论来使用,对于此现象,马克思提出这样对唯物史观进行运用,“这样它就会变成自身的对立物。”虽然马克思在很早以前已经有此警言,但是我国史学研究中还是不可避免出现该错误。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很多研究学者都纷纷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公式化的错误,如果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强制性套用这些社会意识形态,就难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重视不足。

二、合理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历史进行研究,必须要将研究对象归纳到特定的范围内,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可以科学把握研究对象。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讲解时,需要将其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来分析,这是历史问题研究的根本要求。比如:对于科举制度而言,我国古代在选拔官员过程中科举制度是主要制度之一。在刚开始实施科举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推行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在官员选拔中贵族的垄断地位,让中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可以上升,可以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第二,推行科举制度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可以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勤奋读书风气。第三,推行科举制度,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类似于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诗词歌赋,直接影响唐诗和宋词的发展。然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成为阻碍社会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1]。首先,该时期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对知识分子思想进行控制的主要工具,知识分子需要将写作内容放在朱熹思想以及孔子和孟子思想上,而不可以结合个人的想法来创作,这样就会造成其没有先进的思想。然后,科举制度也很有可能出现家庭悲剧,许多贫知识分子在成功中举中就会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抛弃。最后,科举制度也很有可能造成官场腐败。因为科举制度具有政治化的倾向,许多知识分子借助师门关系或者同门关系,在官场上形成拉帮结派,进而出现不同官之间彼此包庇的政治情况,造成社会以及政治都比较混乱,不能看见光明。

三、科学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提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因此,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变化进行分析,使学生对社会性质变迁的主要原因有深入认识,以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前的奴隶制度有重大的改变。第一,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井田制,也就是新兴地主阶级将国有的贵族土地所有代替。第二,不同人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变。统治者从奴隶主贵族变成新兴地主阶级,也不再是奴隶剥削奴隶,而是变成地主剥削农民,社会矛盾对象是地主和农民,并非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第三,分配劳动产品。地主剥削农民代替奴隶主剥削奴隶。为了更好更快的与生产力发展,每个国家都纷纷进行改革以及变法,比如:楚国开展的变法以及秦国开展的商鞅变法等等。最后将以前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变成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度。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其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变带来的影响:统治阶级认可土地私有制,这样可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其二,不同人之间的关系改变带来的影响;不管是奴隶还是平民,都是自由的农民,将地主阶级统治代替奴隶主贵族统治。其三,分配劳动产品带来的影响:通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奖励耕织,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到生产中。

结语

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学习历史,究竟有什么意义,其实,站在笔者的角度来看,其意义在于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史观,而且以此来分析现实问题以及历史问题,避免在面对复杂的情况中难以清楚明辨是非。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现象真正看到本质。

参考文献

[1] 付文治.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唯物史观的一些认识[J].历史教学问题,2018(02):100-104.

[2] 张莉.谈唯物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8(09):42.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唯物史观渗透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