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灵活就业问题探析

2020-10-30 01:51周丹张良汤国英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26期
关键词:就业率艺术类毕业生

周丹 张良 汤国英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平台经济迅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层出不穷,灵活就业进一步成为地方高校创意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形式。以艺术类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为对象,分析地方高校灵活就业的现状与问题,发现学生灵活就业率相对较高、灵活就业的形式较为多元、灵活就业的自主性较强、学生对灵活就业的满意度较高,但尚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高校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服务保障不力、学生能力素养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更新高校就业创业观念、细化灵活就业调查分析工作、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工作力度。

关键词 地方高校;创意专业;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6-0068-04

艺术类高校创意专业学生在就业中长期显著存在高灵活就业率现象,而现有研究多从经验层面认识艺术类高校创意专业学生灵活就业问题,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无法有效获取灵活就业类型、就业状态、就业满意度、薪资水平、劳动保障水平、能力素质匹配度等信息,不能为就业服务和教育教学等环节提供有效反馈。本研究主要通过对24所艺术类地方高校的2017届就业质量报告进行分析,揭示地方高校创意专业学生灵活就业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灵活就业问题提出

(一)灵活就业的概念

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对“灵活就业”作出定义。“灵活就业”概念是从国际劳工组织“非正规部门就业”概念引入发展而来,涵盖了正规就业外的各种就业形式。为适应灵活就业概念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使用,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首次给出“灵活就业”定义并应用于就业统计,且沿用至今。该定义结合高校就业工作实际,主要提取了两种高校毕业生常用的灵活就业形式:“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由于灵活就业方式丰富且不断发展,定义中灵活就业形式和自由职业就业形式的列举后均用“等”表述,这在调查统计的应用中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性,所以2014年教育部《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中未出现灵活就业概念,但在毕业去向代码体系中含有灵活就业的相关形式,主要有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二)灵活就业的政策梳理

2004年,灵活就业指标应用于高校就业状况统计。2006年中组部等14部委发文加大扶持力度,2007、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保障部发文提出“大力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灵活就业形式缓冲正规就业压力,成为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项重要形式。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压力激增,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政策落实力度加大,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也从2009年开始逐渐在地方推开。从2010年开始,灵活就业形态转向以稳定为主的政策阶段,社保补贴着重在“离校未就业”的灵活就业毕业生群体中实施。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兴起,创业工作作为高校就业的重要方面,在政策层面和统计层面进一步从灵活就业中独立出来。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2016年该条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扩大社会灵活就业”。2018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扶持政策。

二、艺术类地方高校创意专业学生灵活就业状况分析

(一)灵活就业率相对较高

从表1可见,东部艺术类地方高校的灵活就业率近3年均处于40%以上,灵活就业成为主要就业形式。比较同期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校毕业生基本就业情况的抽样调查数据,2017年高校毕业生整体灵活就业率(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率)为19.4%[1]。从中可见,地方高校创意专业学生的灵活就业率近3年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高灵活就业率一直是高校创意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特征。另外,创业率具有上升趋势,但总灵活就业率中包含的创业率较低,所以灵活就业大部分属于自由职业及其他灵活就业形式。

(二)创业成为灵活就业的主要形式

利用词频软件,对24份就业质量报告进行分析,选取其中与就业形式最密切相关的高频词汇(出现次数>50),按从高到低排序,获取各高校就业统计中关注度较高的就业形式相关词汇,见表2。

由统计可见,创业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协议就业是艺术类高校就业工作关注的重点;“灵活就业”的使用率不高,其下辖概念“自由职业”在艺术类院校的就业中相对使用得更多;升学和出国留学群体引起高校就业工作重视,体现了艺术类本科高校毕业生深造趋势明显。

(三)灵活就业的形式较为多元

24所高校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中出现“灵活就业”统计形式以“自由职业+自主创业”为主,共14所,但进行进一步统计发现其中直接公布总体灵活就业率的仅3所;有2所高校用“受雇半职工作”“自由自雇”替代自由职业;有6所高校将“自主创业”从灵活就业中单列出来,并用“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及其他形式就业”来指代自由职业等灵活就业形式;另有2所高校没有就业率详细分类数据。具体见表3。

(四)灵活就业的自主性较强

从自主创业的相关调查数据来看,各高校创业动机为“未找到合适工作”的生存型创业人数占比均很低,这表明自主创业大部分为主动创业。自由职业调查数据较少,上海戏剧学院对灵活就业群体的调查分析显示“暂时没有其他的稳定工作形式”而被动自由职业的数据占比为15%。综合来看,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主动选择,因就业困难而被动选择的仅占小部分。上海戏剧学院调查发现毕业生以灵活就业作为过渡,准备考研和出国的占38.46%;四川美术学院调查表明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首要原因为“作为继续深造,更好就业的过渡”的占24.1%,仅次于“喜欢自由状态”的占比27.9%。可見灵活就业形态涵盖了相当部分学生,为他们向更好就业过渡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和缓冲期。

(五)学生对灵活就业的满意度较高

从自主创业群体来看: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生10年跟踪调研报告的满意度调查显示,自主创业的满意度最高;广州美术学院调查显示离职的毕业生大多数选择自主创业,如与同学合作开艺术工作室。以上两所学校的调查反映出自主创业长期满意度、就业吸引力均较高。从自由职业群体来看:四川美术学院的2017年就业服务满意度调查显示,2016年及2017年自由职业毕业生基本满意度平均为88.65%,相应的签约毕业生基本满意度两年均值为92.85%,自主创业毕业生基本满意度两年平均值为90.3%。以上数据表明,在刚进入工作的过渡阶段,灵活就业的就业服务满意度要低于签约就业,其中自由职业就业服务满意度最低。

三、艺术类地方高校创意专业学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当前,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比例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毕业生对灵活就业及相关政策的认知程度不高。2017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对灵活就业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毕业生仅占总数的27.8%,而对创业政策人事劳保服务不够了解的占到76.9%。另一方面,社保补贴的政策条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各地相关政策仅适用于回本户籍地就业的大学生,异地就业的毕业生享受不到;补贴先缴后补,缴费压力较大;补贴范围主要覆盖养老和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很少覆盖。

(二)高校对灵活就业的认识不足

高校创意专业学生就业具有特殊性,其灵活就业群体受教育水平高,就业主观能动性强,大部分是主动灵活就业。高校就业工作一定程度受到传统灵活就业观的桎梏。大部分高校要么仅仅关注就业工作稳定性,将灵活就业服务工作面向群体局限于就业困难毕业生;要么过度解读灵活就业灵活性,着重强调其过渡性和不稳定性。需要明确的是,灵活就业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双重特征,解读灵活就业时两方面特征缺一不可。稳定是基础,稳定就业一直以来是灵活就业的主要社会功能;灵活是特性,在新就业形态条件下,发挥灵活性有利于多元就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三)高校对灵活就业的服务缺乏持续性

根据现有各高校数据,毕业生对灵活就业概念和政策的了解程度、短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这体现了各高校对灵活就业概念、相关就业政策的宣传不充分不深入,未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灵活就业的服务工作。尤其是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的第一年,是最需要就业扶助的一段时间,高校的就业接续服务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保障,相关高校在这部分的工作探索还有待提升。

(四)学生灵活就业素养不高

创意专业学生灵活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力不足。首先是持续性自主学习的挑战。创意专业学生没有行业企业内部培训平台的依托,需要通过持续性的自主学习来掌握前沿知识,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其次是全面自我管理的挑战。以成为全职自由职业者为例,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自律性,要有个人财务、健康、风险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维持和同行、客户的良好关系。最后是运营管理的挑战,自主创业者需要更强的运营管理能力。

(五)学生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低

创意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多元,职业薪酬结算体系丰富多样,单位不固定,收入水平不固定,收入时间不确定,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有学者指出,创意阶层既需要工作的高流动性,也需要生活的稳定性,任一方面缺失都会影响创造力发挥[2]。但现实中,创意专业学生尤其在灵活就业初期收入、生活稳定性均较低。

四、优化艺术类地方高校创意学生灵活就业的对策

(一)更新高校灵活就业观念

第一,及时解读灵活就业相关政策,把握好“灵活性”和“稳定性”两大政策方向。目前,我国的劳动关系导向经历了从稳定性到灵活性再到稳定性和新灵活性的转变[3],灵活就业对国家就业政策导向有灵敏的反应。“互联网+”背景下,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灵活就业内涵进一步丰富,对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和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高校必须尊重劳动者就业的自主性,充分认清大学生就业形态的多元化。第二,高校要立足创意学科特性,明确灵活就业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创意专业学生的特征,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是激发学生创意的必然选择,有利于与时俱进更新灵活就业观,提升灵活就业工作水平,提升畢业生就业满意度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二)细化灵活就业调查分析工作

第一,采取与大学生习惯相适应的表述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艺术类高校在相关就业工作中,对“创业”“自由职业”的使用、统计频率均高于灵活就业,在宣传、调查工作中,可根据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将灵活就业概念细化,重点突出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减少统计误差,提高统计结果精准度。第二,优化就业类型划分方式,采用适合实际就业情况的就业类型。自主创业单列后,尤其应明确对自由职业等就业类型的分类,如将升学过渡型短期灵活就业单列后,余下的分为用人单位非全日制就业和不受雇于用人单位的自雇型就业两大类,在自雇型就业中可再进一步调查细分就业形式。第三,强化灵活就业形态的专项调查。根据高校学生就业的总体形势、不同类型就业情况、学科专业布局等因素,探索一套适合灵活就业毕业生使用的就业调查问卷,分析、追踪新就业形态下创意专业学生灵活就业的具体表现,研判高校学生灵活就业的总体动向。

(三)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工作力度

第一,利用相对丰富的自主创业支持资源,提升专业指导水平。创意专业学生灵活就业群体中以自由职业为主,自由职业者具备与自主创业者相通的能力素质,都面临研发、营销、管理、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挑战,可相互借鉴,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真正将灵活就业视为可持续的终身就业形态。第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利益主体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度。针对当前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教师学生的认同度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借助就业指导中心等平台丰富宣传方式,及时普及与灵活就业相关的社保、法律等政策,增强教师、学生、家长对灵活就业的认知与认可度。第三,进一步拓展就业平台、指导、培训、资金等资源支持。一方面,在行业协会等其他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的现状下,高校还要持续充当好孵化器的功能,为毕业生提供技术、技能、场地、平台等支持。同时,针对灵活就业的特殊性,探索优化就业指导方式,增加就业支持力度,保障各类就业形式学生的基本权益,解除灵活就业学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工会组织率低、工作风险大、难以融入主流经济等问题,需为其着力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提高就业初期就业接续服务,精准满足自主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可将社区作为其社会组织的可靠保障,探索有效方式,缓解棘手问题。借鉴上海戏剧学院的做法,积极与当地就业促进中心、街道办合作,挑选可靠的劳务挂靠单位,为自由职业的毕业生办理四金缴纳、上海市居住证申办等手续,确保学生创意能力的有效发挥和就业质量的稳定提升。

參 考 文 献

[1]岳昌君,周丽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2003-2017年[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4):87-106+187.

[2]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115.

[3]李坤刚.就业灵活化的世界趋势及中国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6-153.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and platform economy,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and flexible employment has further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employment for students of creative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employment quality report of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object,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is relatively high, the form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are more diverse, the autonomy of flexible employment is strong, and the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flexible employ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utdated employment concep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adequate employment service guarantees, and studentsability to improve. It is recommended to updat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ine flexible employment survey and analysis work, and strengthen flexible employment services work intensity.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reative major; flexible employment; new forms of employment

Author  Zhou Dan, lecturer of 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Shaoxing 312000); Zhang Liang,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Shaox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Tang Guoying, 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猜你喜欢
就业率艺术类毕业生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