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受众与大众文化:基于《爱情公寓5》的肥皂剧再探讨

2020-11-02 02:41肖丹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肥皂剧文化品格大众文化

肖丹

【摘 要】“肥皂剧”一词来源于美国早期的广播肥皂剧,后来才发展成为电视连续剧。学者詹姆斯·瑟伯精辟又不乏幽默地将肥皂剧比喻成“三明治”,意为肥皂剧的剧情就像三明治那样,剧情连贯、起承转合。在众多关于肥皂剧的研究中,不乏很多研究都与大众文化有联系。肥皂剧本就是大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肥皂剧与大众文化文本的再建构。在肥皂剧产出较多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把观看肥皂剧当成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而是应该重视它作为大众文化中比较重要部分的价值,并重新审视其受众与生产者、文本表征与社会意指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肥皂剧;大众文化;文化品格;弹幕文化;受众体验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44-03

一、肥皂剧的定义及早期奠基人赫佐格的研究

肥皂剧源于早期美国对于日间广播剧听众的研究,这一名称的来源是因为当时播出广播剧的资助商多是肥皂厂和洗涤厂,比如著名的宝洁公司,后来才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电视连续剧。肥皂剧是由处于同一情境下的群体在生活中的一系列个体反应所组成的一个场景,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电视连续剧,通过生活化的表达和真实演绎赢得受众。在固定平台的固定时间段播出,成为受众日常生活中一部分。赫佐格是早期对日间广播剧的研究人员之一,以“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奠基人著称,是哥伦比亚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赫佐格也是早期日间广播剧的代表人物,其称肥皂剧给受众带来的体验是“借来”的,这一结论发表在其论文《论借来的体验》中,同时也提出了广播剧对于受众提供的三种不同的“满足”:情感释放、对单调生活的愿望性重建、为现实生活提供方法。赫佐格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指导意义,是肥皂剧研究的奠基人。

二、肥皂剧的文本特征

生成和发展于当代这个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肥皂剧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品格:生活化和家庭化、娱乐化和程式化,这与当今的文化环境有着很大的联系。以1999年作为一个时间点,《还珠格格》的播出火遍大江南北,老少皆宜。后来我国也陆续制作出很多类型的电视剧,包括各种历史题材和社会題材的电视剧,这是顺应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要求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爱情公寓》的第一季在2009年播出,2020年迎来了完结篇,这部剧主要讲述的就是在一个普通公寓里几个不同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梦想的年轻人每天发生的生活趣事,平凡而又奇特。每个人性格各异,热情乐观。经过十年的沉淀,《爱情公寓5》依然有着固定的取景地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娱乐化的特征、程序化的走向。

(一)生活化

《爱情公寓》的剧情主线在公寓的3601和3602展开,剧中的每个人都有其自身鲜明的气质。胡一菲是一位大学老师,性格开朗,野蛮彪悍;曾小贤是一位电台主播,敏感胆小,爱管闲事。剧情的推向与发展都依靠着每个人生活中的故事与矛盾。公寓里的厨房和饰品的摆件都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样就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放松和娱乐的、如同生活本身的屏幕生活空间。受众在吃饭之余、休闲放松的时刻都可以看上一两集,肥皂剧的存在方式已经渐渐地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剧情的走向也一直牵引着受众继续观看下去。迈克尔·奥肖内西曾说:“电视必须跟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可言”。因为电视本就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再赋予肥皂剧自身的本质特征,使它成了一种世俗化的大众文化文本。肥皂剧也只有介入到大众生活中才能成功吸引受众,让观众不再感受到还有电视屏幕的限制,而是与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同喜同悲。

(二)娱乐化

肥皂剧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娱乐化,娱乐化是肥皂剧作为大众文化文本最重要的特征。《爱情公寓》里有古灵精怪的陈美嘉,说话奇怪和可爱的关谷神奇,还有“撩倒”无数美女的吕子乔,他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满着很多欢乐,剧情的经典台词引领年轻观众纷纷效仿。陈美嘉的经典台词“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三八妇女节”等梗深入人心,一群青年男女演绎着屏幕前年轻人的青春。尽管这部剧的播出惹来很多争议,但它的确组成了90后这一代人青春的回忆,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受众在观看肥皂剧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放松和娱乐的过程,日常生活的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是促使受众观看肥皂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受众在肥皂剧中感受情感的宣泄和心理的情感空缺,在观看的过程中完成情感代入和释放。例如女性受众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肥皂剧的剧情中,想象自己是剧中的女主,通过这种方式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肥皂剧本就是以贴近生活和娱乐大众为基调,就是这一特点使得肥皂剧与主题鲜明、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功能的主旋律电视剧区分开来且娱乐性更强。

(三)程式化

中国肥皂剧的制作都呈现出一个程式化和类型化的特征,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中国肥皂剧的产出也逐渐探索出这个程式化的模式,相继推出了很多电视剧,例如《欢乐颂》在第一部的收视长虹后,相继拍摄了第二部。当代中国的电视剧工作者也对这个程式有所认知,在肥皂剧这种特殊的文化经济语境中在故事类型、人物形象方面都有一种固定的套路,而且大量运用了相同的叙事手法,采用了比较实用的叙事策略。伯明翰学派指出,“类型逼真”是肥皂剧的制作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人物形象:《爱情公寓》没有一个人是外人,每一个人都是主角。胡一菲性格彪悍,曾小贤胆小爱管闲事,吕子乔自称“泡妞高手”,新人诸葛大力满腹经纶,咖喱酱活泼开朗,张伟搞笑担当。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从第一季到第五季,人物的性格设定没有改变。

2.语言特征:曾小贤以“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为观众所熟知,陈美嘉的“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吕子乔的“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胡一菲的“原谅你,那是上帝的事,我的任务就是送你去见上帝”。每一人都有鲜明的语言特征,这样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趣,观众也才会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性格各异的男女“沉浸”在公寓里。

3.叙事方式:整部剧的剧情围绕公寓开展,剧情多以朋友之间每天发生的奇趣事情为主,有爱情也有亲情,正是因为有这些看点才会让观众沉浸其中。如前四季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曾小贤和胡一菲到底最后在一起没?陈美嘉怀孕是真的还是乌龙?楼下小黑到底是谁?”在第五季中,导演顺应了观众的要求,在完结季将前四季的坑都慢慢填平,故事的最后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三、肥皂剧的受众研究

受众对于肥皂剧的需求就像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一样,这个世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受众需要通过了解信息来了解世界,观看肥皂剧主要是出于情感需求。在现实生活的各种压力下,受众不得不寻找一种娱乐放松的方式来转移自身的负面情绪。肥皂剧中,受众多以女性为主,对于《爱情公寓》这种剧情的受众多为青年受众,且多为90后,这些特征也适用于很多青春偶像剧,剧情里面甜甜的恋爱都是很多现实生活中单身人士内心的映射。

(一)受众在肥皂剧中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把受众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的“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接触肥皂剧的过程是为了满足情感和生活的需要,通过观看肥皂剧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例如在剧情中看到自己喜欢的CP在一起,或者是男主追求女主的过程都会使观者发生情感上的变化。

(二)受众的参与式文化

“参与式文化”由学者亨利·詹金斯在1992年提出,受众在观看肥皂剧的过程中都容易融入剧情中与主角一起参与讨论。2020年年初除了《爱情公寓5》之外,还有一部大火的悬疑烧脑剧,贯穿整个冬季的《想见你》。作为豆瓣9.2分的台剧,《想见你》以寻找恋人为起点,讲述了1998年和2019年两个时段的动人爱情故事。如果单纯将此剧作为甜甜的爱情剧就显得过于平淡,因为这部剧的剧情还具有“穿越”“悬疑”“烧脑”这些标签,即便是在各种电影博主的分段解析下,听完还是会觉得很懵懂。这部剧改掉了以往爱情剧的庸俗套路,融合了爱情、穿越、推理、原生家庭这些题材,强烈吸引着受众在未知剧情的预设悬疑中不断进行推理和验证,在匪夷所思中又恍然大悟。通过“参与式文化”来解读这部剧,即受众通过“作为《想见你》观众”的身份认同,积极主动地解读剧情版本,这个过程也体现出一种集体推理的智慧,并以一种自发的协同机制参与到剧情的传播与显露之中。在当今多元化的语境中,受众对于剧情的解读和沉浸式的参与已成为常态。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爆红不仅仅在于其创作团队的掌控力和敬业程度,也不仅仅在于作品的质量和内容,更需要受众广泛地参与其中来调动并注入新鲜元素,一部剧只要有受众参与其中,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四、肥皂剧中的受众赋予的弹幕文化

弹幕是肥皂剧包括所有电视剧的一种新型的表征方式,也是肥皂剧的一种新型表征方式。在观看肥皂剧的过程中,受众能直接就剧情发展或者人物的神情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留下自己的简短评论,并能直接与其他受众展开一定的互动,是当代肥皂剧特别是网络视频平台的肥皂剧中的一种新型文化表征方式。

(一)游戏过关奖赏:从青铜到王者的蜕变

《爱情公寓5》的開播是所有90后期盼已久的事情,从2009年开始,一个不知名的导演带着一群不太红的演员开始了《爱情公寓》的拍摄,到2020年,十年的完美收官也给了90后一个完美的结局。从《爱情公寓1》开始,大家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公寓,一开始他们之间的交流都很少,慢慢地大家成了一群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故事从3602开始,整部剧也以“最爱的人就在身边,最好的朋友就住对面”为基调,从第一季到现在,经过前四季的磨合,“贤菲”终于结婚,“乔嘉”生娃成家,张伟也有了女朋友,楼下小黑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前四季挖下的坑在第五季一一填平,公寓的新成员大力、赵海棠和咖喱酱也很有默契地组成了“伟大CP”和“棠酱CP”。经历了几季的蜕变,胡一菲变得体贴温柔,曾小贤也为了慈善去了阿拉善沙漠工作,吕子乔为了陈美嘉逐渐变得成熟顾家。当美嘉有了小宝宝之后,子乔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只为了给美嘉和宝宝更好的生活。张伟有了自己的事业,小姨妈和关谷神奇也在日本结婚。对于这一镜头导演非常用心,只为了不让观众失望。这一系列的改变就像游戏《王者荣耀》中青铜到王者的蜕变,每一个人都变得不再稚嫩,观众们长大了,《爱情公寓》也变成熟了,他们也不再是年轻气盛的幼稚面孔,他们有了家庭,肩上有了责任,他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就像《爱情公寓5》的第一集剧名一样,他们在一起面对人生的下一关,也在不断地“打怪升级”,接受未来的挑战。

(二)沉浸式体验:与剧中角色互动

受众在观看肥皂剧时会因剧情的走向情绪也随之波动,第十三集《弹幕空间》是最具创新性和趣味性的一集,如果想要完整地观看一整集可能会花一个多小时,在观看的时候一股神秘的力量阻止我们进行弹幕的操作。这一集是观众与剧中主演互动的一集,观众自身无法参与弹幕的发送,而是导演和编剧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吸纳前面的弹幕内容后为爱粉们打造的弹幕空间,观看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每当剧中的人物遇到什么难题屏幕会自己弹出一个选择题,所以剧情完全是按照观众自己的选择走向。甚至有细心的网友在这一集播出之后直接整理出弹幕空间的攻略,很多社交媒体的网友纷纷表示第十三集的创意满分,也是给爱粉的惊喜,通过这一波的“自黑”为《爱情公寓5》赢得了一波路人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给观众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剧中角色实时互动,形成一种有趣的观看体验感。在近几年的电视剧的播放中都添加了弹幕因素,观众们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简短评论。赫佐格在自己的论文研究中将受众在肥皂中获得的体验称为“借来的体验”,受众在观看肥皂剧的过程中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比如在《爱情公寓5》的第一集中,新人诸葛大力和咖喱酱的出场方式,还有很多老粉熟悉的张伟的海绵宝宝内裤,这一波经典场面瞬间勾起老粉对于公寓的回忆,大家表示还是那个味道。

(三)修复情感缺陷:想象与构建CP

在众多的肥皂剧剧情中,故事推进的主线少不了男主与女主的各种爱情纠葛。因此,在很多肥皂剧特别是偶像剧集中都存在着组CP的情况。近几年粉丝经济的发展,出现大量CP粉。弹幕空间里吕子乔和陈美嘉有一小段高甜画面,粉丝们在观看过程中要求“乔嘉”CP发糖,这也是爱粉们共同的愿望。在弹幕情境下,受众们都会变成一群想象共同体,在《爱情公寓》的弹幕里面,通常受众都会与主角一起共享当时的剧情,仿佛自己置身剧情之中。当张伟和诸葛大力之间擦出爱情火花的时候,网友直呼这一季终于给张伟安排媳妇了,张伟终于不再是单身汉,而且安排的还是一个学霸女朋友,粉丝直呼张伟太难了。同样另外两个新人咖喱酱和赵海棠也顺理成章地組成了CP。当曾小贤在阿拉善电台工作之时,镜头转向胡一菲的弹幕往往都是“一菲你的男人怎么还没回来?”“请求贤菲发糖”“《爱情公寓》不发糖还叫什么《爱情公寓》?”等内容。随着传媒技术和造星工业的发展,粉丝文化发展迅速。因此在弹幕情境下就出现了粉丝组CP的现象,这也是大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征。

五、肥皂剧与大众文化的再构建

肥皂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本部分,逐渐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如今肥皂剧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一种,我们不仅仅是观众,是受众,也是肥皂剧文化构建中的重要成员。肥皂剧在为大众提供娱乐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受众的观感体验,有受众才会有市场。肥皂剧生产商和制作方在宣传作品时也应注意对于受众价值观的引导,虽然肥皂剧是以娱乐大众为根本特征的电视连续剧,但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种消费品,而应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价值部分,并重新审视其受众与生产者、文本表征与社会意指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陈海燕.肥皂剧与大众文化[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04):87-89.

[2]郑彩. 当代中国肥皂剧的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

[3]罗旻.肥皂剧中“真实”的媒介再现悖论——以电视剧<欢乐颂>为例[J].今传媒,2016,24(07):99-101.

[4]丁茜茜.弹幕观看情境下肥皂剧受众的接受研究——以<延禧攻略>为例[J].东南传播,2018,(10):102-104.

[5]韩红梅.美国观众与肥皂剧[J].电影评介,2006,(13):3-6.

[6]崔健东,刘佳.审美·受众·娱乐——新时期中美“肥皂剧”对比研究[J].电影评介,2015,(07):73-76.

[7]熊晨子.自我塑造或地位固化——美国肥皂剧对女性观众的满足与剥夺[J].传媒论坛,2018,1(15):161-162.

[8]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01):59-64.

[9]苏陶然.中美情景喜剧的叙事策略比较——以<生活大爆炸>和<爱情公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6):98-99.

[10]刘新慧.解读肥皂剧消费的“快感机制”[J].当代传播,2010,(02):59-61.

[11]蔡家园.午后的爱情: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肥皂剧[J].博览群书,2001,(01):71-72.

[12]马薇薇.女性主义肥皂剧研究对性别概念的解构与重建[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53-57.

[13]石研.电视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兼评劳拉·斯·蒙福德的女性主义电视研究理论[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3(03):100-104+154.

[14]陶曦,白永梅.关于广告和肥皂剧的西方女性主义电视研究[J].电影文学,2010,(19):142-143.

[15]颜桂堤.近三十年中国“文化研究”:开放的话语场域与中国经验[J].文学与文化,2019,(04):101-110.

[16]陈程.大众文化视野下中国情景喜剧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猜你喜欢
肥皂剧文化品格大众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肥皂剧也能造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