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20-11-02 02:26邢宝林朱晓波史长亮程敢张玉德张乾邓小伟陈俊涛张传祥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1期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

邢宝林 朱晓波 史长亮 程敢 张玉德 张乾 邓小伟 陈俊涛 张传祥

[摘 要] 为尽快适应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从凝炼专业定位与学科特色出发,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过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体系等途径,积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对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内高校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矿物加工工程;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1-0016-02    [收稿日期] 2020-03-26

为了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加快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其核心是以产业需求和引领未来发展为导向,着力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1-4]。为尽快适应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以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学科特色,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优化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学过程与培养效果的结合机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与提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对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内高校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一、专业定位和学科特色

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河南省重点学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重点建设优势专业,2016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依托矿业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拥有硕士、博士授予权,具备招收推免攻读硕士生和直接攻读博士生资格。办学20余年来,河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围绕“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突出煤炭洁净加工与高效利用的学科特色,着力培养具备矿物加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矿业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能源、矿业等工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努力打造国内煤炭加工、金属矿与非金属矿分选及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5,6]。

二、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措施

1.以产出需求为导向凝炼专业发展方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紧扣国家及地方对矿产资源的战略需求,以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面向资源节约集约优先的新工科建设。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引导用人单位积极参与人才培養目标的修订,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中,突出对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强化,并通过聘请外教上课、邀请专家讲座及参与学术交流等形式,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合理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巩固育人质量。本专业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煤炭行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经过探索与实践,本专业逐步建设出以矿物岩石学、煤化学及实验、选矿学、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以矿物加工工艺设计、选矿生产实践案例分析、煤质检测技术、工程安全与环保为主的专业实践课程群。合理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过程规范、学分置换等方式拓展学生实践锻炼的渠道,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学缘结构,开阔国际视野,丰富工程实践经历,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指导,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强化师资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德高业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基层教学组织,为各项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制定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并发挥名师引领、示范效应,为新进青年教师配备业务精湛的导师,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进行精心指导,切实落实“传帮带”机制;通过“送出去、请进来”方式,鼓励教师经常性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科研讨,紧跟专业前沿,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影响力。同时,鼓励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和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等形式,丰富教师工程实践经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与保障体系。

4.完善实验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效果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思维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筹集经费组建矿物加工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推进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基于面向产出导向的本科教育培养理念,规范教学管理,严格实行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方位监控教学效果,从体制上保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束语

专业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根基和立足点。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专业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专业发展方向的凝炼,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规划,规范教学过程,强化教学过程与培养效果的契合度,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出适应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蒋海青,徐兆军,孟庆莉,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77).

[3]吴小艳,王书,蔺绍江,等.“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9,35(6):65-68.

[4]王存.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244-245.

[5]邢宝林,张传祥,仪桂云,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5):28-29.

[6]路阳,程敢,张传祥,等.矿物加工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53-155.

猜你喜欢
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
浅析新升本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新工科构建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通识性课程建设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