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与文化研究

2020-11-02 02:29刘云飞
中文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化教学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新的高考大纲要求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这同时也要求改变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更加注重文言文的历史文化传播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 文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9-00-02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因为其距今时间久远,在语法、字词上与现代白话文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成为中学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学习模块。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文言文阅读在中、高考语文考试中占很大的比例,所以教师通常从考试重点出发,采用一般的解释字词、翻译句子、背诵全文的教学方法,这使学生体会不到文言文其中蕴含的乐趣。其实,文言文反映的是当时时代历史状态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时代最自然的人的反应,它是对当时真实社会生活的记载,或者是基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的文学作品,这也就决定了它同时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以及思想。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与鉴赏”部分提道:“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在语文的“阅读与鉴赏”方面体现了更多的人文性,这也就要求教师改变现有的文言文教学现状,采取更加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和有利于传统文化知识传承的教学方法。

二、文化常识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1.从根本出发掌握古代文化知识,举一反三

正如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自己的语法、句法以及特殊用法,这些规律与方法就如数学中的公式一般,可以应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比如在初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中就会时常出现避讳字。所谓避讳字,就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等一系列相对使用者地位高的人的名字而改写的字。这类字出现在课文中与上下语段有不相关的现象,很容易使同学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但如果教师事先让学生了解了古代避讳这一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在翻译类似语句时就很容易理解。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的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学生可能会对“人”字的解释困扰,而结合作品时代背景以及上下语境可知,“人”就是“民”的意思,如此表达是因为避讳,相信这样的讲解会让学生印象深刻,遇到相应的问题也能够举一反三,也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考试是解决文言文问题,以及日后生活中对文言文小说、散文等阅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了解系统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常识,以史明志

我们一直在强调文言文阅读是对古代生活或故事的一个记载,虽然有的作品有文学加工成分,但大都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状态。在辩证法中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而曲折的,通过文言文的记载了解前人的事例,再总结其中的经验,或是努力学习,或是吸取教训,都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学生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正面的、有说服力的教育是十分关键的,文言文中蕴含了古人一生甚至几代人总结的大智慧,学习文言文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应付考试,而是去理解其中的道理、品味其中的智慧,以史明志,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3.培养丰富而博大的人文情怀,开阔心胸

当谈到语文的特点,首先想到的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学习的工具性是不可言喻的,通过学习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法、语法可以使我们读懂文言文,这是文言文教学工具性的最好的体现。而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读懂,我们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解课文意思、品味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揭露课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这一点则更多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人文性。

文言文是古人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在其中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作者能表达的情怀,而这种情怀是中学生自己不曾去体会的,如《离骚》中的哀怨与期盼、《陋室铭》中的脱俗与豁达、《出师表》中的忠心与智慧,不管在教还是学的角度,都会让我们心生感慨的。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不曾走过千山万水,但在古人的描述中我们似乎领略了大山大河,我们不曾经历了五千年的时代变迁,但通过文字的记录仿佛开阔了心胸、体会了他们的喜悦与沧桑,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体会到了文化常识对中学生而言,不论是语文学习还是自身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文言文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1.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

许多初高中的文言文中本身就蕴含着许多的文化常识,其中最经典也最说明问题的莫过于《鸿门宴》中的座次问题,大家都是十分了解的。鸿门宴上,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

经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如果在座次问题上老师讲透不仅可以让同学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古代座次问题这一文化常识,再如“伯仲叔季”等问题在文言文中都多次体现,教师完全可以在文言文中渗透相关文化常识。

2.在文化继承中解读文言文阅读

另一方面,如果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相关常识,对文言文学习以及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文化常识可以是成系统的,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更替时间表,每一个朝代是一个怎样的特点,相对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比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了相应文化的产生和繁荣都是有一定系统、一定规律的可以去总结的,而且这些知识生动有趣,只要稍加解释就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当知道了时代的大背景文言文中的许多疑惑就会迎刃而解,所以学习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十分重要。

例如在春秋时期思想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教师在讲解课文《论语六则》时是否讲述到其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形成的历史背景、诸子百家的思想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以及本文密切涉及的儒家学派相关知识。而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学习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等,对于政治,“仁政”思想更是深入人心,而对于处事方法“中庸”之道更是我们应用在生活中最普遍的处事之道。当学生对相关情况已经了解,学起文言文来就会相对有大局观念,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理解起来也会相对容易些。

四、以人文性为本位的文言文教学新策略

1.提高教师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好课堂传统文化渗透

中学语文教师是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人,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态度,以及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设置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状态。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转变,平时的文化积累是并不可少的,只有语文教师达到足够的文化积累,才能熟练地将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起兴趣,丰富自己的知识。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追求文言文阅读的速成。文言文中蕴含了太多的古典文化,这些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是需要学生记在脑海、融入血液的,所以教师在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中国古典文化,起到连接和纽带的作用。

最后,教师要有丰富的人文热情,一个人的情感是很容易传递给另一个人的,当老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爱之如生命,授之有热情,学生自然而然被这种情感而带动,当学习目的从单纯的应试到对传统文化的尊敬与传承,不论是在内心的责任感和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都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效果也会发生改变。

2.从文化常识角度出发总结讲述文言文規律字词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是分析语句的关键,而如何翻译,如何记忆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有古代汉语语法支撑的,如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其中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最为常见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他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抓住语法规律,将文言文讲透彻、讲明朗,学生是很容易记忆和理解的,而对于相关问题学生也会相应得到很好的答案,所以,文言文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而是遵循规律的活学活用。

3.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学,还原历史生活、故事常态

在初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都可以通过表演还原情景,拍成小的历史剧。

在现在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记,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不妨教师换一个角度,让同学们扮演角色将文言文故事演出来,当同学们准备表演的过程就是他们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而表演过程中的情绪表达则是他们对课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当同学们还原了历史场景后老师在讲述重点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教学过程中的教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发动创新精神,让课堂真真正正地活起来。

4.注重语文人文性,唤醒学生情感共鸣

中学生是内心情感最丰富的一个阶段,没有外界的影响,大多学生都保持着看别人、学别人、最后形成自己性格和价值观念的时期。而在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既是关键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出发点。

教师可以采取在开启课文讲述背景时带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陈情表》中娓娓道来的孝心与个人意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艰辛与意志,当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背后的意义学起来自然有兴趣的多。而不管是励志还是对美的感叹,都会让学生在心底有情感在涌动,便更愿意接受文言文。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作者简介:刘云飞(1993—),女,满族,辽宁葫芦岛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化教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文化之间的摇摆